從三峽陽菊的精彩綻放看雲陽如何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

2020-12-25 雲陽網

11月27日,雖然已過「小雪」節氣,但站在盤龍街道革新村的三峽陽菊生態園中,映入眼帘的是淡藍色天空下一片片仍盛開著的金黃色、紫紅色、淡粉色等形態各異的菊花。輕輕一嗅,冷冽的空氣混合著菊花清香讓人頓覺氣爽。「都說花朵嬌弱,禁不得風雨,但我們的三峽陽菊偏是個『女漢子』,擔起了為村民們增產創收的重擔呢!」雲陽芸山農業公司總經理楊雪梅笑說。

「女漢子」並非浪得虛名。儘管雲陽芸山農業公司成立僅8年,卻遍地生花——目前在雲陽有近20個鄉鎮,10000餘戶農戶(其中貧困戶1500餘戶)種植菊花,種植面積近3萬畝。2017年年產值達7000餘萬元,菊花種植戶的平均戶產值達到8000元。

不僅如此,早在半個月以前,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出產的三峽陽菊成為廈門航空有限公司航班頭等艙和商務艙乘客的可選飲品,三峽陽菊也成為重慶首款入選航空食品的非茶植物飲品。11月23日上午,廈航又與雲陽芸山農業公司籤署協議,雙方將以雲陽芸山農業公司的國家級有機菊花種植示範基地為基礎,合作建立「有機航食——生態飲品扶貧合作示範基地」。

令消費市場青睞有加的三峽陽菊是如何養成的?

「三峽陽菊和生長基地優良的生態環境是相互成就的,我們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發展道路。」楊雪梅介紹,三峽陽菊以雲陽優良的生態環境為綠色本底,通過「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業示範+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將企業、村集體經濟、村民們緊緊的聯結起來,激發大家的生產積極性。並不斷進行產業標準化、品牌化建設,不斷推進農旅融合,增加附加產值,延長產業鏈。

這不僅僅是三峽陽菊的發展思路,更是雲陽發展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的思路。

綠色為底:依託良好生態種菊花也能掙錢

雲陽地處渝東北地區和三峽水庫腹心地帶,全縣森林覆蓋率52%,長江兩岸森林覆蓋率達73%,空氣品質優良天數持續保持在95%左右。雲陽多年平均氣溫18.7℃,年平均降雨量1145.10毫米,年日照1528小時,無霜期304天。這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氣候土壤條件,非常適宜菊花生長。

而菊花真正在雲陽落地生根,卻要追溯到10餘年前。2007年,作為一名醫科大學畢業生,楊雪梅在一家大醫院供職,和愛人李黎的一次返鄉探親中,因為心中對家鄉的一份捨不得、放不下,她做出了人生中的一個重要決定——辭職返鄉創業。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家鄉的山水風光那麼好,環境質量那麼好,為什麼大家的日子還是過得緊巴巴的?」對於這個問題,楊雪梅給出了自己的答案。回到家鄉堰坪鎮中升村後,他們夫妻兩人先是種植起了中藥材旱半夏,但因旱半夏不適合雲陽多雨的氣候條件,導致當年顆粒無收。在向專家請教後,他們轉而種植起了耐陰抗澇的杭白菊。

為了種好杭白菊,楊雪梅聘請了母校重慶醫科大學和重慶中藥材種植研究院中藥材專家當顧問,並虛心向長期從事藥用菊花和中藥材種植的專業戶學習,還自己組織人員赴浙江桐鄉、安徽黃山等地參加培訓,學習掌握中藥材種植新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楊雪梅種植的150餘畝杭白菊獲得了豐收,畝產值達到4000多元,淨利潤20餘萬元。在她的引領下,中升村村民紛紛開始種植菊花。從最初的杭白菊,到後來研發培育出自己的嶄新菊種——「陽菊」,再到後來先後成立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和雲陽縣堰坪鎮菊花種植協會,越來越多的鄉親們加入到了種菊的隊伍中來。2011年,楊雪梅夫婦還在堰坪鎮、紅獅鎮分別建立了1200畝和1000畝的藥菊種植基地,年創產值800萬元,讓1160多農戶實現增收。

「像老一輩一樣只在這片地裡頭種洋芋包穀,只能果腹,不能種出前途和希望來。只有發展適合在這片土地生長的高效農產品,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優勢,才能真正實現靠山吃山。」楊雪梅說。

「但是靠山吃山並不意味著一味索取,還要懂得回饋自然、保護自然。」楊雪梅解釋,雲陽優良的生態環境是陽菊高品質的保障,只有保護好環境,才能進一步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因此,我們始終堅持有機種植。

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嚴格限制農藥、化肥、殺蟲劑等化工產品的使用,規定使用過化工產品的土地必須經過三年的轉換期,讓土壤休養生息。在轉換期間,以人為手工勞動為主,通過鋪地膜、施有機肥來改良土壤。在菊花成長過程中,雲陽芸山農業公司採用鋪撒石灰粉、放置粘蟲板或噴灑苦參汁的物理辦法殺蟲,還在菊花周圍種植隔離高杆植物,如玉米等,用以阻擋馬路機動車的尾氣和灰塵的汙染。

合作致富:村民們越幹越得勁

「現在大家都相信種菊花也能掙錢了,但如何進一步擴大規模,讓村民們享有更多的產業紅利,實現脫貧致富?」楊雪梅夫婦始終沒有忘記創業初心。經前期調研後,他們決定在原有免費提供種苗,田間技術傳授等的基礎上,投入建設三峽陽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制定種植戶三重保障制度,從而讓建卡貧困戶、低保戶、農村轉移勞動力等城鄉重點人群穩定就業和創業,助推脫貧攻堅。

這幾項投入,正是雲陽芸山農業公司近年來以產業帶動脫貧,以技術幫助脫貧,以合作社形式帶動致富的「三峽陽菊模式」。總結起來就是「技術扶貧+制度保障+合作致富」。技術扶貧不再是原來的田間地頭點對點傳授,雲陽芸山農業公司斥資350萬元,建立起了佔地750畝的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從全縣各種植鄉鎮中雙向選擇意向農戶,尤其是貧困農戶,到學校全面培訓菊花種植技能,使其成為三峽陽菊集中孵化的個體經營戶,示範輻射帶動周邊農戶。

在「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業示範+農戶」的產業發展模式下,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在鼓勵創業示範戶自主發展的同時,還鼓勵示範戶們帶動周邊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通過合作社的模式,來聯動種植戶,形成較為緊密的合作社組織。截至目前,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已通過三峽陽菊職業技能培訓學校孵化個體經營戶50個(其中重點人群15個),輻射帶動培育三峽陽菊專業合作社32個(已辦理營業執照10個),帶動農村轉移就業5019人,其中貧困戶,低保戶人員502人。

今年,紅獅鎮永福村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800餘畝菊花喜獲豐收,村民們喜笑顏開忙採摘。這些寄予著村民心血和希望的菊花被運往距離不遠的加工中心進行烘乾、加工、銷售。

「通過採取『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創業示範戶+農戶』的模式,永福村菊花種植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400戶農戶,包括80餘戶貧困戶實現了產業增收。」永福村黨支部書記劉白才介紹,在與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合作過程中,由公司統一育種、統一種植技術、統一收購標準,合作社可就地種植、採摘、銷售,實現創業增收。

據悉,永福村合作社與80戶建卡貧困戶籤訂了入股協議,合作社獲得收益後貧困戶可獲得分紅。此外,該合作社還優先安排貧困戶做工,按每天80—100元付酬,使許多村民一年務工掙的薪金就能達到1萬元左右。

村民楊瑞蘭高興地告訴記者:「今年菊花收成好,我家自種的一畝菊花刨去成本能淨掙3000元左右,加上平日裡到三峽陽菊加工中心上班,我一年的收成不僅能包了家裡所有的開銷,還能存下錢。」

此外,雲陽芸山農業公司還制定了產業發展的激勵機制。不僅對種植戶實施免費提供優質種苗,免費培訓種植技術,保底回購鮮花的「三重保障」,還對種植面積達2畝以上的農戶,每年給予200元分紅獎勵,對種植面積達100畝以上的專業合作社和個體工商戶給予3000元的獎勵,還根據鮮花總量每斤再獎勵0.1元。這些激勵機制,極大地提升了農戶種植的熱情,有力助推了精準脫貧,使「依託產業——實現就業——合作種植——成功致富」成為雲陽一條極具特色的脫貧之路。

著力標準化:陽菊品牌登上國際舞臺

「三峽好,有機難」。三峽庫區地形多變,海波高低各有不齊,複雜多樣的氣候小生態,使得杭白菊在這裡種植後,呈現出「山谷山巔,一花兩面」的情景,很難形成統一的種植結果。「要想大規模種植,就必須培育出適合雲陽本地各種小氣候的新菊品種,這也是我們現在的『三峽陽菊』。」 雲陽芸山農業公司總經理李黎向記者講述了陽菊標準化種植的由來。

探索陽菊標準化種植,使得「山谷山巔,一花兩面」變成「山谷山巔,千花一面」,雲陽芸山農業公司花了整整三年時間。在此期間,不僅需要嘗試各種菊花的本地化培育,還要經過各種海拔高度、氣候地形的種植檢驗。這三年的艱苦探索,讓公司積累了大量實地數據。隨後公司依託重慶市中藥研究院、南京農大等科研單位的技術支撐,對菊花種植、加工、產品研發等工作進行了全面推進,形成了以三峽陽菊母本育苗標準化、種植管護標準化、加工生產標準化、管理營銷標準化的流程,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

標準化建設初步完成後,如何讓三峽陽菊高品質的產品特性轉化成品牌效應?楊雪梅夫婦契合消費需求,想到了「有機+出口」。找對路子,說幹就幹。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在建設了國家級有機菊花種植示範基地2.8萬餘畝後,開始重點進行有機化認證,並先後獲得國家有機認證、歐盟有機認證、美國FDA認證、生態原產地保護產品認證以及日本有機認證。

高品質的發展成果也吸引了眾多海外商家的青睞,中國郵政、和平藥房連鎖、吉和藥品公司等一批大型企業先後與雲陽芸山農業公司籤約銷售,強勢助推三峽陽菊佔領國內中高端菊花消費市場;國外客商也紛紛下單訂購,使得三峽陽菊漂洋過海遠銷美國、英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成為中國有機菊花產業領軍企業。2017年受國標委的邀請,雲陽芸山農業公司在非茶飲植物飲料的原料有機種植領域,介紹自己的管理模式和種植經驗,其所摸索出來的各種標準,正式提交國標委,有望成為有機菊花產業的大行業標準。

「未來五年,我們將積極推進產業化升級,將三峽陽菊種植面積擴大到10萬畝,實現產值10億元,帶動5000農戶脫貧致富奔小康。」談及下一步發展計劃時,楊雪梅滿懷信心地告訴記者,將加快『接二連三』發展腳步,加大對菊文化的傳承開發,建設一座集觀光旅遊、感覺旅行、產品體驗、科技研發、種苗培育、技能培訓等為一體的中國菊文化生態主題度假園——三峽陽菊生態園,讓三峽陽菊走得更遠。

(文/圖 記者 段斯斯)

 

相關焦點

  • 雲陽芸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三峽陽菊」榮獲國際金獎
    雲陽網訊(記者 王彬彬)近日,第十六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第二十屆中國中部(湖南)農業博覽會和全球農業南南合作高層論壇在湖南舉行。雲陽芸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的「三峽陽菊」榮獲金獎。據介紹,雲陽「三峽陽菊」種植歷經數年,嚴格按照有機菊花種苗繁育標準選育種苗,克服了菊種苗抗病蟲害能力弱等缺點,培育出合適生長於三峽庫區氣候環境的陽菊品種。採用生物技術培養及智能大棚培養, 在種植、加工、銷售過程中,始終堅持標準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運營,做到機制體制建設到位,生產過程標準嚴格,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
  • 孫中華一行到芸山農業公司考察 稱讚三峽陽菊發展理念
    雲陽網訊(記者 丁齊)天生陽菊,智慧有機。11月22日,國家農業農村部原總農藝師孫中華,中國綠色食品協會副會長、國家農業農村部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原主任王運浩一行到芸山農業公司參觀考察。在芸山農業公司紅獅加工中心,孫中華一行參觀了菊花生產車間、技術車間、包裝車間,了解了菊花的有機種植、採摘,深加工產品的產業鏈等。公司負責人楊雪梅從菊花產業鏈發展、菊花產業扶貧、人才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等方面介紹了公司的基本情況。
  • 楊雪梅:讓「三峽陽菊」開滿山
    ■ 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許真學■ 李伶俐 邵鈺婷四月,正值三峽陽菊扦插好時節。連日來,在位於重慶市雲陽縣的三峽陽菊生態園裡,上百名婦女熱火朝天地忙碌著:鬆土、放枝條、掩土……「再過五六個月,這裡就會漫山遍野開滿『三峽陽菊』。」雲陽芸山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楊雪梅指著光禿禿的山地,自豪地對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說。
  • 這是雲陽今年首批出口新加坡的菊花,來自三峽陽菊!
    從2月19日開始,「天生雲陽」大家族的特色農產品三峽陽菊正式復工復產,並於27日發出了開年首批出口新加坡的菊花產品。27日上午,在三峽陽菊位於雲陽縣紅獅鎮的加工廠,一輛貨櫃大貨車停靠在成品區,工人們正忙著地將一箱箱菊花產品轉運裝車。
  • 三峽陽菊生態園:秋菊綻放美如畫 菊海徜徉惹人醉
    11-26 14:21:55 來源:雲陽手機臺移動端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陶淵明的這段名句,用採菊隱喻了樸素自然的心境。自古以來,人們就有在秋季登高賞菊的習俗。深秋時節,位於盤龍街道革新村的三峽陽菊生態園正值秋菊吐蕊,美如畫卷。
  • 山重水複終有路——重慶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觀察
    重慶市副市長李明清說:「重慶發展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是學好用好『兩山』理念,走深走實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兩化路』的生動實踐。」他以「四個有利於」總結山地丘陵地區發展現代高效特色農業之利:有利於豐富百姓「菜籃子」,鼓起農民「錢袋子」;有利於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培育農旅產業;有利於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高產業效率;有利於建設成渝現代高效特色農業帶,推動農業對外合作。
  • ...統一育種、配苗、種植、收購,禁用農藥、化肥、激素 雲陽芸山...
    三峽陽菊種植基地。 重慶晨報記者 李斌攝  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使綠水青山產生巨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使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  從雲陽大山裡靠讀書走出去的楊雪梅就是「三峽陽菊」的選育者。從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專業畢業後,楊雪梅到市第一人民醫院工作。回鄉為奶奶奔喪時,村支書問她,能否為家鄉做點事情改變當地貧窮的狀況。她心動了。  楊雪梅想到種植藥食兩用的植物,她的丈夫李黎也是中醫,他們很清楚:三峽庫區就是一個現成的生態資源庫。
  • 重慶雲陽:一朵小菊花如何做成扶貧大產業
    今年11月8日,芸山農業出產的三峽陽菊就正式開啟了廈航之旅,成為廈航航班頭等艙和商務艙乘客的可選飲品,三峽陽菊也成為我市首款入選航空食品的非茶植物飲品。廈航選擇三峽陽菊,並非偶然。儘管芸山農業成立僅8年,三峽陽菊品牌註冊更是在2016年才完成,然而,三峽陽菊已獲得歐盟、美國、日本等國的有機認證,遠銷多個國家。
  • 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來雲陽開展「送科技下基層活動」
    活動第一天,委員們在全國政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曹健林、吳昌德的帶領下,先後到芸山農業、宏霖食品、三峽雲海藥業等地開展調研,詳細了解雲陽產業發展和扶貧需求。重慶市政協副主席吳剛一同調研。在芸山農業有限公司三峽陽菊生態園,委員們實地查看了三峽陽菊的菊花標本室、育苗中心、網貨展示展銷中心等,詳細了解企業種植模式、銷售模式、產業扶貧等情況。委員們說,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是精準扶貧的根本之策。希望公司不斷提升企業綜合實力,注入科技動力,多渠道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為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和現代農業積蓄新動能、新能量。
  • 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結構調整 劣勢變優勢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就看人們如何去利用它。改糧為林讓銀洞灣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遠看花江河,椒子起坨坨;昔日荒山地,今日綠滿坡」,鄉親的日子比山腳田土多的人家還紅火。  銀洞灣的成功實踐帶動了喀斯特山區的花椒產業,結構調整如火如荼。貞豐縣種植花椒達15萬畝,很多花椒種植戶過上了小康生活。
  • 雲陽新當選全國勞動模範楊雪梅赴京接受表彰
    11月24日,2020年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雲陽縣唯一新當選的全國勞動模範、雲陽芸山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楊雪梅赴京接受這一至高禮遇的頒獎。
  • 念好「山字經」 貴州將大力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
    中新網貴陽1月27日電 題:貴州念好「山字經」 發展山地現代高效農業  作者 周嫻  1月27日,出席省十二屆人大三次會議的代表繼續審議貴州省省長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如何遵循山地經濟規律,發展現代高效農業,並將其作為農業發展的基本方向和扶貧攻堅的根本出路
  • 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出爐
    12月16日,記者從標準助力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聞通氣會上獲悉,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出爐。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是圍繞我省重點推進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相互銜接、互相補充,覆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系列標準的有機整體。
  • 《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發布
    資料圖:貴安新區葡萄園果農豐收 賀俊怡 攝中新網貴陽12月16日電 (記者 張偉)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16日在貴陽對外發布,貴州省市場監督管理局、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林業局將組織好標準的推廣和實施,把先進的科技成果和種養殖經驗
  • 貴州發布《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
    由14個產業(產品)標準體系組成,包含國家標準871項本報訊 (李 嘉)12月16日,貴州省市場監管局召開新聞通氣會,聯合省農業農村廳和省林業局,發布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以下簡稱《標準體系》),助推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
  • 2020版《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正式發布
    12月16日,由貴州省市場監管局、貴州省農業農村廳、貴州省林業局召開的「標準助力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高質量發展新聞通氣會」在貴陽舉行。2020版《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正式發布。新修訂的《貴州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標準體系》(2020版)是圍繞我省重點推進的農業特色優勢產業,以國家標準為基礎,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相互銜接,互相補充,覆蓋農產品產前、產中、產後全過程系列標準的有機整體。
  • 雲陽紅橙交易大會開幕 千年橘鄉力爭建設全國臍橙第一縣
    雲陽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華龍網發全力打造「雲陽紅橙」特色品牌 力爭建成全國臍橙第一縣雲陽紅橙,心想事成!作為三峽柑橘的品質代表,「雲陽紅橙」自身品牌化IP的打造自然也是重中之重。在當天下午舉辦的三峽柑橘雲陽紅橙品牌高端論壇上,來自主流媒體、電商平臺的資深媒體人、帶貨達人等「論紅橙 談品牌」,紛紛為「雲陽紅橙」的品牌推廣出謀劃策,為雲陽紅橙的產業發展點讚打call。據悉,為做大盤強柑橘產業,雲陽縣委縣政府2019年起決定實施「柑橘三年倍增計劃」,主推「紐荷爾臍橙、紅肉臍橙、倫晚臍橙」三大品種,全力打造「雲陽紅橙」特色品牌。
  • 雲陽:實施綠化美化 盤丁路顏值大提升
    近日,筆者在重慶雲陽盤丁路看到,道路兩旁的格桑花、菊花爭奇鬥豔,行走在盤丁路上,花團錦簇,仿佛在畫中遊。據了解,盤丁路全長12.8公裡,連接雲陽盤龍街道與萬州丁家樓子,沿途經過雲陽盤龍街道永安村、永興村、古桑村、革新村、革嶺村、石獅村。為了有效推動盤丁路旅遊道路的建設,今年以來,雲陽盤龍街道圍繞「旅遊景點、旅遊環境、旅遊標識」三方面努力打造盤丁路旅遊示範道路。
  • 三峽梯城名「羊」天下 雲陽第二屆篝火美食節盛大啟幕
    12月20日晚,雲陽名「羊」天下——三峽梯城第二屆篝火美食節在兩江廣場盛大開幕,現場燈光璀璨,歌聲嘹亮,上萬名嘉賓和市民到場見證這一盛況,誠摯邀請市民前往雲陽吃羊肉慶冬至。  情景晚會重溫記憶話巨變  12月20日晚,兩江廣場,萬人空巷,一臺情景晚會圍繞《記憶》《變化》《願景》三個篇章徐徐展開。
  • 重慶日報:萬裡長江織錦繡 「天生雲陽」踏歌行
    若把時間坐標拉長,你會看到曾經的雲陽鄉村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產業發展脆弱。70年來,雲陽以敢為人先、只爭朝夕的精神,走出了一條契合中國特色、富含時代特徵、兼具雲陽特質的「三農」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農業、從傳統村落到美麗鄉村、從溫飽不足到決勝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農業豐則基礎牢,農民富則國家強,農村穩則社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