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初,攝影術正式發明,1844年中國有了第一張照片:于勒·埃及爾拍攝的《南京條約》的中方代表耆英。隨後更多的西洋攝影師和東洋攝影師進入中國進行拍攝,帶動廣東、香港一帶也逐漸發展出很多優秀的本土攝影師。攝影的題材以建築、街景、商貿、風光和人像為主,還有戰爭。為我們了解清朝末年祖國風光以及人文留下了珍貴的資料。
今天我們來展示一組晚清時期祖國的風景舊照,一睹百年前祖國的風採。
1860年菲利斯·比託拍攝的火燒前的圓明園一景,1860年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後,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對圓明園開始大肆劫掠,帶不走的東西都被搗碎。10月18日,3500名英軍衝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天三夜不滅,煙雲籠罩北京城,久久不散。這座舉世無雙的皇家園林付諸一炬。
1870年代,託馬斯·查爾德拍攝的北京頤和園玉帶橋,玉帶橋位於北京頤和園昆明湖長堤上,建於清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玉帶橋拱高而薄,形若玉帶,弧形的線條十分流暢。半圓的橋洞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一輪透明的圓月,黑白照片之下,依舊美的讓人讚嘆。
這張照片同樣是託馬斯·查爾德拍攝的頤和園十七孔橋和銅牛,被毀後的皇家園林盡顯蕭瑟悽涼之感,銅牛鑄造於清乾隆二十年,是希望它能「永鎮悠水」,長久地降服洪水,給園林及附近百姓帶來無盡的祥福。但是沒能阻擋英法聯軍的破壞,銅牛基座已經被毀。
1888年寶記照相館拍攝的武漢黃鶴樓,黃鶴樓是武漢地標,始建於三國時代,黃鶴樓屢建屢廢,僅在明清兩代,就被毀7次,重建和維修了10次。形如黃鶴,展翅欲飛。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眾多的千古絕唱,使得黃鶴樓自古以來聞名遐邇。
1870年代寶記照相館拍攝的南京夫子廟泮宮前的繁華景象,夫子廟位於秦淮河畔,被譽為秦淮名勝而成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觀區。
1870年代託馬斯·查爾德拍攝的明十三陵石像生,石像生是帝王陵墓前安設的石人、石獸統稱石像生,又稱「翁仲」。是皇權儀衛的縮影。
明十三陵石像生在十三陵大碑樓至龍鳳門(欞星門)的神路兩側。有石獸24座(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各4,均2臥2立),石人12座(武臣、文臣、勳臣各4)。均用整塊巨石雕成,體態高大,造型生動,雕刻精細,為國內少見的大型石雕群。照片裡也能感覺到皇帝陵墓的氣勢恢弘。
1870年代託馬斯·查爾德拍攝的蛟磯廟前石牌坊,蛟磯廟又名靈澤夫人祠,祠裡供奉的女神像,是三國時代江東吳大帝孫權之妹孫尚香。每逢陰雨時期,站在岸邊遠遠望去,蛟磯上靈旗蕩漾,宮殿蒼茫,在雨霧的環繞下如海市蜃樓,人間仙境般飄渺。天晴時候,站在蛟磯上可俯視萬裡長江,看煙浪奔騰,談宇宙之壯闊。
1870年代,約翰·湯姆遜拍攝的長江三峽巫峽景色,湯姆遜趕在沒有被現代工業侵擾前用相機記錄下了三峽的景色。巫峽,又稱巫山峽,是長江第一長峽,素以俊秀著稱。巫峽全長25英裡(40.23千米),峽內迂迴曲折,景色清幽至極。兩岸青山拔地而起,高達上千英尺,山巔雲騰霧繞。
1870年代,約翰·湯姆遜拍攝的三峽牛肝馬肺峽風貌,三峽大壩建成後,這些曾經讓人印象深刻的景點很多都已改頭換面,只能在圖片裡找到當年的景象了。
1880年代廣州六榕寺花塔,照片中為廣州花塔重修初期的舊影,1875年該塔重修並竣工,撰有《重修六榕寺佛塔記》。
1860年代盡顯斑駁破敗景象的上海豫園,豫園是老城廂的著名景點之一,不僅有樓臺亭閣之勝,而且有山水自然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