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橡木桶是酒莊炫富的手段之一」。
有朋友去美國參觀納帕谷名莊「作品一號(Opus One)」時,看到酒窖裡齊齊整整擺放著一千個橡木桶,忍不住感嘆:「有錢的酒廠就是不一樣啊!」
的確,橡木桶和雄偉的酒莊主樓、古老且設備齊全的地下酒窖一樣,是衡量一個酒莊經濟實力的硬指標。那些大型葡萄酒集團所擁有的橡木桶數量更讓人驚訝,比如卡思黛樂集團位於法國波爾多總部的酒窖中,雄赳赳地堆放著五萬隻橡木桶。步入其中像走進巨大的迷宮中,甚是壯觀。
卡思黛樂集團的橡木桶迷宮,真·財大氣粗
酒莊是否願意在橡木桶上花錢,也從側面反映了它的實力和釀造好酒的決心。有朋友在面對別人對某酒莊葡萄酒品質的質疑時說到:「那時候我去參觀這酒廠,他們剛購入了幾千隻新橡木桶。」一聽這話,質疑聲立刻消散了。
橡木桶有什麼魔力?
只要你經常喝葡萄酒,總有機會聽到「這酒過桶了」或者「這酒的桶用得不錯」之類的評語。有的人段位比較高,甚至會拋出一句:「這酒在橡木桶裡待過10個月了吧?」這些大膽猜測是怎麼得到的呢?
這些評價可不是空穴來風,葡萄酒有沒有經過橡木桶熟成的味道其實很容易可以喝出來:無論紅葡萄酒還是白葡萄酒,橡木中的單寧都會給酒增加澀的口感。
橡木經過烘烤後產生的香氣也會溶入酒中,發展出香草、奶油、咖啡、松木、菸草、巧克力等香氣。烘烤程度較高的橡木桶甚至還有一些煙燻的味道;橡木本身的透氧性,也有助於葡萄酒在陳釀過程中氧化。
來源:Wine Folly
所以葡萄酒在橡木桶中陳釀的時間越長,葡萄酒的新鮮果味就越少,但有更豐富多變的香氣(桶味)。如果你十分了解酒款使用的葡萄品種,稍加經驗便可分辨出該酒是否進過橡木桶。舉個例子,在品嘗霞多麗釀造的白葡萄酒時,如果發現一些像奶油、爆米花或者椰子肉的味道,放心猜吧!這款酒八九不離十用橡木桶陳釀過。
橡木桶的變遷
其實橡木桶對葡萄酒貿易起過很重要的作用,一度是市場交易的主要運載方式。
曾經雪利酒運輸促進了西歐地區的經濟發展
十八世紀以前,瘋狂熱愛波爾多葡萄酒的英國貴族們,極大地刺激了法國葡萄酒產業的發展。當時的葡萄酒從法國運送往海外市場時,都會用一種叫作「豬頭桶(Hogshead)」,容量為238.48升的大橡木桶來盛裝。
這些「豬頭桶」通過海運去到英國,被貴族們存放在室內,往往要等一整桶全喝完後才會再訂購另外一桶。直到十八世紀末,軟木塞和便於儲藏葡萄酒的玻璃瓶才開始流行起來。而橡木桶在葡萄酒釀造方面的應用,也經歷了不少變遷。
葡萄酒釀造的容器,從最早的陶土材質,慢慢過渡為橡木材質。隨著技術進步,還出現了水泥材質的發酵罐,直到今天不鏽鋼容器被廣泛應用。橡木桶一直是市場的寵兒,就像前面說的,它能增添葡萄酒的風味,增加結構、增加複雜性等,且橡木桶的演變給葡萄酒更添一份神秘。
若不是橡木桶有著使用周期短、桶內清潔困難、容易受汙染還會破壞葡萄酒本身天然風味等缺點,其貌不揚的不鏽鋼桶根本不應該取代它。
探秘橡木桶
不同於18世紀流行的「豬頭桶」,現代酒莊中主流標準小橡木桶可以分為兩個派系:一種是225升的波爾多桶(Barrique),另一種是228升的勃艮第桶(Pièce)。
雖然體積上有略微不同,但兩種桶容積都被算作300個標準葡萄酒瓶的容量。按照酒莊產量需求的不同,有的地區還使用體積更為龐大的橡木桶,例如在法國南部產區常常能見到幾千甚至過萬升裝的大桶(Foudre)。
而製作它們的橡木,大多源自歐洲橡木(Quercus petraea和Quercus robur),又或者是美國白橡木(Quercus alba)。其中源自法國中央山地利穆贊(Limousin)地區的橡木香氣較明顯,常被當作上選。橡木在砍下被製成橡木桶前,還需要經過裁切、修整、風乾、烘烤、拼裝、防漏水測試等等工序,才能最終成為一隻橡木桶。
一隻全新標準橡木桶在國外的價格從500歐至1000歐(4000-8000元人民幣)不等,依各酒莊追求的風格以及使用方式不同,使用年限一般在10至15年。
對於有一定產量的酒莊來說,配備橡木桶確實是一筆不小的投資。有的酒莊或者地區根據酒的風格不同,會專門尋找用過的舊橡木桶清洗翻新後再用以陳釀,避免葡萄酒中出現過於濃重的橡木桶風味,比如勃艮第的夏布利(Chablis)產區,很多酒莊基本都採用2年以上的舊桶。
而美國人則創造了截然不同的風格,納帕谷(Napa Valley)出產的長相思白葡萄酒,傾向於使用重度烘烤的橡木桶陳釀。這樣的葡萄酒會呈現出獨特的煙燻味風格,被稱作「白富美(Fumé-blanc)」,別具一格。
至於說使用橡木桶與否,並不是判斷葡萄酒質量好壞的標準,充其量只是釀酒師選擇風格的不同罷了。所以喝葡萄酒,切勿以橡木桶論成敗。
橡木桶對葡萄酒的影響之深,甚至影響了別的酒。例如常見的威士忌也有用橡木桶陳年酒液柔化酒體,增加風味的做法。
不少威士忌酒廠很樂意去收購一些著名葡萄酒莊用過的舊橡木桶用於陳釀它們的產品,廣告語便有了噱頭:「最偉大的威士忌與最偉大的葡萄酒的結合」。不過實際能否品出其中的差異?到下方留言,說說你的看法吧!
文 | 張想想
編 | 同正
首發於《葡萄酒》雜誌第93期
對原文有修改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小編個人微信號:
wine_magazine
更多精彩內容,
點擊小程序訂閱吧!
不想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趕緊按照下面三個步驟,置頂公眾號吧!
© 版權聲明:本內容版權歸《葡萄酒》雜誌所有,
轉載請聯繫後臺,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