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邵振剛
2018年3月,整合了原文化部與國家旅遊局的工作職能的「文化和旅遊部」成立,被稱為「詩和遠方的結合」。從2019年到2020年,文化和旅遊部、中央文明辦連續兩年聯合印發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工作方案,大力推動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以下簡稱「文旅志願服務」),為人熟悉的文化志願服務逐漸拓展轉型為文旅志願服務。另一方面,在2014年首屆至2018年第四屆的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中,文化宣傳類項目從2020年第五屆開始,調整為文旅志願服務類別,倡導鼓勵志願服務組織及廣大志願者著力打造文旅志願服務項目品牌。
站在「十四五」時期的開局之年,進入常態化防控新冠疫情的下半場,毫無疑問,2021年的文旅融合將得到進一步發展。同時,與其它服務領域不同,文旅志願服務因其獨特性、多元性和廣泛性,更加具有感人魅力和社會參與度。在此新形勢下,當我們談論文旅志願服務時,應該談些什麼呢?筆者嘗試從以下方面探討,期待助推中國文旅志願服務得到更廣泛的討論和實踐。
一、文旅融合背景下的志願服務現實意義
2012年提出的文化志願服務,是指文化志願者及其組織通過從事公共文化服務,促進社會文明進步的志願服務行為,2016年頒布《文化志願服務管理辦法》規定的服務範圍,主要包括依託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等公益性文化設施開展基層文化志願服務活動;深入城鄉基層開展文藝演出、輔導培訓、展覽展示、閱讀推廣,為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農民工和生活困難群眾等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務;參與基層文化設施的管理和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等工作;參與文化行政部門和文化單位開展的文化遺產保護、文化市場監督等工作以及開展其他公益性文化服務。
旅遊志願服務以滿足旅遊者的旅遊活動需求為導向,筆者認為,其主要服務包括在文明引導、遊覽講解、質量監督、旅遊諮詢、環保宣傳、應急救援等方面提供公益志願服務,也包括幫助旅遊目的地改善衛生、教育、文化、環境等狀況的公益志願服務。
文旅融合後的志願服務,不但是中國文化和旅遊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是中國志願服務事業的主要力量之一,其意義不僅是1+1的簡單組合。首先,助推文化與旅遊的服務功能有機整合,畢竟文化與旅遊的服務對象,涵蓋了有形的、具像化的社會群體和無形的、抽像化的精神產品,通過文旅志願服務行動,使得兩者的服務對象更加聚焦,服務功能更加彰顯,更好地推動文旅事業新發展。其次,充分發揮文旅專業志願者服務優勢,文化志願者和旅遊志願者的專業志願服務,通過其獨特的公共服務方式,滿足服務需求,拓展服務場景,並產生兩者專業性的疊加效應,有助於培育和建設複合型文旅志願服務團隊,有利於促進文旅志願服務均衡發展。第三,拓寬新時代志願服務領域延伸,「十三五」時期的中國志願服務包括敬老助殘、扶貧濟困、關愛青少年、社區服務、環境保護等傳統領域,進入「十四五」時期,伴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文化旅遊權益的保障,文化和旅遊事業及文旅志願服務將得到更大發展,並進而擴大中國特色志願服務的領域範圍。
二、文旅志願服務的類型劃分
從服務內容劃分,文旅志願服務有文化志願服務、旅遊志願服務和兼具文化旅遊特色元素的志願服務。
從主體角度劃分,文旅志願服務類型當前主要分為四類:
一是由各地各級的文化和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等單位系統發起並推行實施,包括文化和旅遊等機關事業單位及其下屬組織,目前普遍存在於文旅志願服務實施主體,行政支持力較強;
二是由各類文化產業企業和旅遊企業發起實施,例如文化創意公司、藝術演出公司、旅遊景區、旅遊接待酒店、旅行社/旅遊公司等,企業主體支持力度較大;
三是由社會組織、群眾自組織、高校學生社團等發起實施,例如公益慈善類社會組織、文旅行業協會或團體、文旅專業大學生社團或青協、群眾文化或旅遊互助團隊等,社會化程度較高;
四是由媒體(大眾媒體、新媒體和自媒體)發起,它主要通過傳統報紙電視電臺和網絡平臺開展文旅志願服務信息傳播,進而引領相關實施行動和宣傳推廣,傳播範圍和受眾群體較廣。
三、文旅志願服務的實施方法
《2020年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工作方案》指出,主要任務是面向52個貧困縣的「春雨工程」和深入基層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的「陽光工程」。文旅志願服務發展離不開文旅志願者隊伍的體系構建(招募培訓、調配上崗、保障激勵等)、項目品牌、制度建設、陣地建設等全周期管理,在此鏈條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實施服務,其方法主要有:
(一)做實基礎服務
文化志願服務側重依託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美術館、文化館(站)、藝術館等公益性文化陣地,分別在圖書館協助開展讀者(尤其是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的圖書導讀、借閱服務、讀者諮詢和書報管理等志願服務;在博物館、美術館開展義務講解、展覽布展和協助專題講座等志願服務;在文化館(站)協助組織群文活動、文化培訓和文藝演出等志願服務,以及深入鄉鎮基層開展各類文化服務活動等,例如,東莞市文化館在第五屆中國青年志願服務項目大賽獲得金獎的「愛心文化館」,連續4年為視障、聽障、肢體殘疾、自閉症等特殊群體提供「文藝演出+物資探訪+情感交流」的系列文化志願服務。
旅遊志願服務目前主要是在旅遊景區進行政策宣講、景點介紹、秩序維護、文明旅遊宣傳等各項服務,能夠結合旅遊服務六要素(吃、住、行、遊、購、娛)的志願服務有待進一步挖掘。不論是文化志願服務、旅遊志願服務還是文旅融合的志願服務,都需要扎紮實實地做好基礎性服務,持續不懈,讓廣大人民群眾受益和得到文化旅遊權益保障,讓志願服務更好地協助文旅事業發展,更廣泛地參與不同領域的社會治理。
(二)發揮專業服務
文旅志願服務不僅需要基礎性輔助服務,同時也需要文化和旅遊專業人士發揮其專業優勢,投身到文旅志願服務行動中,例如故宮博物院文博專業志願者的「故宮文化志願宣講」、雲南圖書館文化助盲志願服務等。從歌舞曲藝、書法美術、文物保育等文化藝術,到景區講解、古村導賞、為鄉村振興的旅遊規劃、為弱勢群體旅行策劃執行等旅遊服務,都是擁有文旅專業特長的志願者及其組織展現專業志願服務的實施方式,其服務價值更易彰顯,文旅志願者自身獲得感更加強烈。同時,除了日常節假日開展外,還可以結合5.19中國旅遊日、3.5中國青年志願者行動日、12.5國際志願者日等相關時間節點,著重組織實施文旅專業志願行動,突顯專業志願服務形象。
(二)助力傳播推廣
文旅事業需要進一步提升顯示度,這為文旅志願服務實施提出了新要求,做好文化藝術、非遺保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等內容的宣傳倡導,網上與網下結合,線上和線下互動,助力「後疫情時代」的文旅事業新發展,不失為實施文旅志願服務的參考選項。曾連續獲得區、市、省、國四個級別志願服務大賽獎項的「青村有你——三水區村落文化傳播推廣行動」志願項目,一直關注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本土村落文化的挖掘、保育和傳播,針對人文、器物、故事、風俗等內容,發揮青年志願者優勢,用青少年容易接受的方式了解本土村落文化,提升他們對家鄉的熱愛和文化的認同,並且拍攝製作主題vlog和製作《村落文化導賞手冊》,通過主流媒體和自媒體進行宣傳,結合線下的古村導賞志願服務,吸引外地遊客到目的地開展文化旅遊活動。
(三)創新多元服務
新時代新形勢的中國特色志願服務除了延續傳統的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外,還需要創新服務手段,創造多元化服務的新局面。其中,創新文旅志願服務尤其重要,畢竟傳統方式的文化和旅遊志願服務有一定的局限性,亟需創新發展,才能更好地拓展文旅志願服務新方式。由公益組織註冊成立、長期專注公益旅行的「廣東行益」,多年來持續通過組織城市志願者家庭、愛心企業和公益組織的短途旅行,到欠發達地區的福利院、敬老院、鄉村小學開展關愛幫扶、義務演出以及環保植樹等志願服務,讓旅途增添愛心文化力量,讓城市資源在旅程中輸送到貧困地區,並培育了一批志願者導遊,弘揚文旅志願服務新理念。
(四)愛心輻射發力
文旅行業單位組織,一方面可以發揮自身專業優勢開展志願服務,另一方面也可參與其它領域的志願行動,服務輻射不同群體對象,豐富文旅志願服務方式。廣州市花都區洪秀全紀念館自2012年起,實施「愛心助朝陽 同圓求學夢」扶貧助學志願服務項目,持續9年幫助邊遠山區的貧困學子完成學業,實現心中的夢想,截至2020年,項目已向學校捐贈書籍及體育用品達16萬元,給貧困學子捐贈助學金近10萬元,惠及316名貧困學生,體現文化志願服務的愛心跨界輻射服務。
四、開展文旅志願服務的「三個避免」
作為志願服務新領域,文旅志願服務發展充滿想像空間,但個別地方容易將其做成形式化和行政化,因此,在開展文旅志願服務過程中,要避免以下三種現象:
第一,避免文旅工作職能的異化。文旅志願服務的本質是志願服務行為,有其自願性、無償性、業餘性等特徵,它有效補充了文旅服務的空白點和社會參與,然而它不能完全取代文旅工作的公共服務職能,不能完全代替文化和旅遊部門、企業等人員的本職工作,文旅工作者可以組織培育和統籌管理文旅志願者,並安排相關文旅志願服務開展,但不能將文旅志願者視為文旅工作者的替代角色。
第二,避免淪為做秀的面子工程。文旅志願服務和其它志願服務一樣,必須以解決服務對象的需求和有效傳播中華歷史文化、美好河山為服務導向,需要扎紮實實的持續行動,提升服務質量,容不得搞「花架子、形式主義、有名無實」,否則會導致適得其反的不良效果。
第三,避免過於強調聲勢的短視行為。志願服務需要宣傳倡導,文旅志願服務同樣需要讓社會大眾感知並進而參與,但要防止過猶不及的現象,若只是「雷聲大,雨點少」或者是「有頭無尾」,側重啟動環節和短期行動,導致聲勢浩大之後的長期行動缺失,就會對文旅志願服務發展環境和社會參與度,都會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常態化防疫的牛年春節,全國文化和旅遊市場都比去年同期有著顯著性增長,期待文旅志願服務亦得到更好發展。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邵振剛:廣州志願者學院社會學助理研究員/社工師、廣東省志願者聯合會南粵志願服務督導,長期致力志願服務研究和各類志願者培訓,曾多年從事旅遊行業、文化部門工作和擔任各地誌願服務項目大賽評審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