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家巷崖壁上的步道已初具規模
與洪崖洞緊鄰的戴家巷崖壁公園,因其絕佳的觀景視角和以崖為牆的重慶老城牆特色而備受關注。日前,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戴家巷現場採訪時發現,戴家巷崖壁上的步道已初具規模,崖壁公園面貌逐漸顯現。今(15)日,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帶你提前打探崖壁上的老重慶故事。
「飛來步道」成為觀景新地標
步道依山而建
從嘉濱路往洪崖洞方向,在高差60米的崖壁之上,抬頭便可見蜿蜒摺疊的仿古步道。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步道採用架梁方式,層層而上,好似凌空飛來的一樣。通過步道,從嘉濱路可達崖上的戴家巷,然後進入解放碑。崖壁中段,步道橫向延伸,在狹窄的半山腰形成一個別具特色的觀景平臺。
險峻的步道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到,公園在嘉濱路上建造了一段仿古城牆,再現了老重慶城牆的風貌。公園外的圍擋上寫著公園的名字——戴家巷崖壁公園。雖然公園還未開放,仍有不少遊客站在嘉濱路上舉著手機拍個不停。
從洪崖洞繞到崖上的戴家巷,穿過戴家巷便是崖壁公園另外兩個入口,目前也在封閉中。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看到,緊鄰崖壁的居民小區底樓的幾戶居民已將房屋改造成門面,賣起了特色小吃和旅遊產品。居民張華強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春節期間來崖壁上拍照的遊客很多,他們也希望步道趕緊建好開放,成為又一個觀景打卡地。
採訪當天天氣晴好,正值夕陽西下。站在崖壁上,腳下嘉陵江和對岸江北嘴的景色盡收眼底,兩江遊遊輪不時駛過,掀起的水波在平靜碧綠的江面上划過一道白浪。
從天上的雲彩到江北嘴的高樓再到嘉陵江的碧波,層次分明,美不勝收。
看立體交通
聽槳葉擊水
「最重慶」的老城牆固若金湯
從江北嘴眺望,戴家巷和洪崖洞就建在一片巖石之上,這片巨大巖石從清代開始就叫飛仙巖,遠遠望去有種壁立千仞的感覺。崖壁上的黃葛樹枝繁葉茂,給老城牆舊址增加了不少韻味。
這種特有的地形讓戴家巷崖壁成為天然的城牆,起到軍事防禦作用,在重慶築城史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重慶地名研究專家李正權曾告訴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由於地勢險峻,重慶的城牆「以崖為牆,固若金湯」,因此在戴家巷一段築城牆成本很低,只需要築起兼顧護欄和輔助兵器作用的女牆。因此,至今還可以在洪崖洞、戴家巷一帶看到築在崖壁上零星的老城牆遺蹟。
如今要看重慶老城牆的特點,戴家巷這一片是最直觀、最險要的地方,其他很多地方都已經看不到了。李正權說:「從嘉濱路往上看,崖上的戴家巷就是城內,易守難攻、固若金湯,這就是重慶的城牆。」
崖壁上的石洞
石洞見證曾經的吊腳樓
據介紹,重慶「九開八閉」老城門之一的「洪崖門」也在附近,重慶民謠唱道:「洪崖門,廣船開,殺雞敬神。」這兒緊鄰水碼頭,不少商旅和船工聚集,除了現在的戴家巷是傳統的居住區,當時崖壁上也住了不少居民。
戴家巷崖壁步道在建時,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曾經到崖壁中段狹窄的平臺打探過,平臺石壁上開鑿了很多直徑20釐米左右的洞,密密麻麻,排列有序。
相關負責人向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介紹,崖壁上曾經有大片吊腳樓,居住著在江邊務工的老百姓,這些洞是支撐吊腳樓木樁用的,都有數十上百年的歷史。包括今天的洪崖洞,通過不少老照片就可以了解到這裡曾是一片簡陋的吊腳樓區域,這也正是重慶最具特色的民居。
當年吊腳樓的支撐樁孔
李正權說,早在清康熙初年,戴家巷就有居民居住,逐漸形成街巷。因有戴姓人家居住於此,取名戴家巷。後來,又將鄰近的韭菜園、香水順城街併入,使其成為重慶城一條重要的街區。
值得一提的是,巖壁之下,嘉陵江的臺地上就是曾經的鎮江寺。鎮江寺供奉的就是保平安的鎮江王爺。曾經鎮江寺周邊,茶館飯館、貨棧客棧密布,賣木材竹材日雜用品的商店一家挨著一家,短短三四百米的街上,竟然有好幾家棺材店。特別繁榮的是餐飲業,還有人甚至考證認為,鎮江寺附近就是重慶火鍋的發源地。
下完步道,可到旁邊洪崖洞繼續打卡。
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何浩 文 畢克勤 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