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現代建築簡介

2020-12-10 為生活碼字2019

近二百多年來,西方國家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築——建築的革命。 近代建築——18世紀後半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建築——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

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後,西歐和北美於19世紀進入工業化時期,展示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博覽會已興盛,給建築業以顯示成就的機會。19世紀後期,歐洲出現了新的文化藝術思潮,湧現了許多努力創新的建築師,他們的活動於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匯合成「新建築運動」。

20~30年代:現代建築思潮的形成與傳布,有了現代主義建築的奠基人,代表人物,並出現了現代主義建築的代表作。 50~60年代:美國成了現代建築繁榮昌盛之地,最有代表性的建築類型便是高層商用建築——摩天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建築使接受了現代建築原則,並在創作思想,創作手法上現出多樣發展的趨勢。 §60年代起:又有新的創作傾向和流派,指責現代建築割斷歷史,忽視環境文脈。指責「國際式」的建築風格。 70年代:世界建築物臺呈現多元化局面。 §70~80年代:最有影響的是「後現代主義建築」。 80年代後期:「解構主義建築」是西方建築舞臺的又一創作傾向。

回顧百年的變化:技術大躍進,功能大提高,觀念大轉變,設計大進步,藝術大創新 一、形式與內容的矛盾 二、功能要求的多樣化、複雜化。 國家機構的建立需要國會、行政樓; 經濟活動需要銀行、交易所、市場; 工業化生產需要工廠、科研機構; 文化教育需要學校、圖書館、博物館; 交通運輸需要車站、港口; 美國建築師沙利文指出「形勢總是追隨功能」。對功能的重視,按功能進行設計的原則推動了近代建築的進步。

19世紀前:建築一直以磚、瓦、木、石作為主要原料 19世紀中葉:開始在建築中使用鑄鐵和鋼 19世紀末:開始使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 20世紀20年代:鋁材和塑料在建築中應用 即使是古老的材料,也因現代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改進。材料的進步促進了結構的發展。 框架結構的大量應用是現代建築技術發展的一項重要成果。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新型建築材料、新型結構形式的出現更加層出不窮:薄殼結構、折板結構、懸索結構、空間網架結構、塑膠充氣結構等。 層數不斷增多,跨度不斷加大,自重不斷減輕,這不但為進一步滿足建築使用功能創造了條件,而且也為促進建築形式的創新提供了條件。

水晶宮1
水晶宮2
水晶宮3

水晶宮是為1851年倫敦世界博覽會而興建,毀於1936年大火。

1928 年在瑞士成立了名為國際現代建築協會(CIAM)的國際性組織。 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及CIAM宣言在理論上有以下重要觀點: 1)強調建築隨時代發展變化,現代建築應同工業社會的條件和需要相適應。 2)號召建築師重視建築的使用功能,關心有關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3)主張建築設計和建築藝術創作中發揮現代材料、結構和新技術的特質。 4)主張堅決拋開歷史上的建築風格和樣式的束縛,按照今日的建築邏輯,靈活自由地進行創造性的設計和創作。 5)主張建築師借鑑現代造型藝術和技術美學的成就,創造工業時代的建築新風格。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年,德國), 是「新建築運動」的奠基人和領導人之一。 代表作: 法古都斯工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先進的近代建築 包浩斯校舍一注重功能著稱,採用自由、靈活的布局,充分發揮現代材料、現代結構的特點來去的意識效果,確為現代建築史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法古都斯工廠
格羅皮烏斯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年,法國),是法國最激進的改革派建築師的代表,也是上世紀最重要的建築師之一。 《走向新建築》書中主張創造表現新時代新精神的信件柱,主張建築應走工業化的道路。在建築藝術方面,由於接受立體主義美術的觀點,而宣揚基本幾何形體的審美價值。他的主張首先表現在它從事最多的住宅建築之中,認為「住房是居住的機器」 薩伏伊別墅時其最著名的代表作 馬賽公寓設計成現代化城市的「居住單位」。 新建築五點

勒柯布西耶作品
勒柯布西耶作品2

密斯凡德羅(Mies Van der Rohe ,1886~1970年,德國) 是現代主義建築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建築藝術處理上他提出『「少就是多」的原則,主張建築技術與藝術相統一,利用新材料、新技術作為主要表現手段,提倡精確完美的建築藝術效果。 1919年到1921年,曾提出摩天大樓的設想。內部空間處理上,他提倡空間的流動和穿插。 巴塞隆納世界博覽會(1929年)德國館是他的代表作。

密斯凡德羅作品
密斯凡德羅作品2

賴特(Frank Lloyd Wright,1869~1959年,美國)師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建築架,在世界上享有盛譽。他以提倡「有機建築論」而聞名於世,強調建築應與自然相結合,即從屬於環境的「自然的建築」。 羅伯茨住宅是賴特設計的「草原式住宅」中最優美的作品之一 流水別墅,被認為是20世紀建築藝術中第一流精品之一

賴特作品

二戰後的50~60年代,由於戰後恢復,重建所需,是現代主義建築得到加速普及和發展。 50年代末到60年代末,現代建築進入了「黃金時代」,美國成了該市其建築的繁榮之處。 與此同時,鼓吹「標新立異」的現象滲入建築界,在現代主義建築的原則下,建築師們在創作思想與手法上選出分化與多樣發展的趨勢,主要歸納為下列幾種傾向: (1)技術精美傾向 也被稱為「密斯風格建築」。其特徵為:建築造型見解,以純淨、透亮為特點,採用精緻的鋼與玻璃等建築構件,加以精心施工,來獲得精美的藝術效果。 例:利華大廈(設計:SOM事務所,1952年) 美國伊利諾州工學院建築系館(設計:密斯,1955年)

利華大廈

(2)野性主義傾向 曾於50年代下半期到60年代中期流行一時,由英國史密森夫婦首先提出,主要是為了與過於純淨的技術精美傾向相對照。這種風格往往以不加飾面的混凝土為材料,將笨重的構件冷酷的碰撞在一起,使建築如同巨大而沉重的雕塑品。 印度昌迪加爾法院(設計:勒柯布西耶,1956年) 日本倉敷市廳舍(設計:丹下健三)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設計:貝聿銘事務所) 耶魯大學建築藝術系館(設計:魯道夫,1959~1963年)

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
耶魯大學建築藝術系館

(3)典雅主義傾向 以現代建築材料、現代技術與簡潔的體形來再現古典主義建築的典雅、端莊,使人聯想到古典主義的建築形式,又被稱為「新古典主義」。美國建築師詹森,雅馬薩奇、斯東均有著名作品。 美國西北人壽保險公司大廈(設計:雅馬薩奇) 世界貿易中心大廈(設計:雅馬薩奇)

4)高技術傾向 設計的出發點更多地出於美學考慮——機器美學或技術美學。它的特點是:特別注重對結構與設備的處理,或袒露結構,或暴露各種設施、設備及各種管道線纜。 香港滙豐銀行大廈(設計:福斯特等,1989年) 巴黎蓬皮杜文化藝術中心(設計:皮亞諾、羅傑斯,1977年) 倫敦勞埃的大廈(設計:羅傑斯,1978~1986年)

5)講究人情化與地方性傾向 這種風格往往偏愛傳統地方材料,注重地方的傳統與特色,並十分注重建築與人體的尺度適宜。 日本香川縣廳舍(設計:丹下健三,1958年) 珊納特賽羅鎮中心主樓(設計:阿爾託,1950~1955年)

6)幾何形體構成的運用 利用幾何形體來構成建築平面和形體,強調形態構成所表現的形式美,用於「突破」現代主義建築的千篇一律。 巴西議會大廈(設計:尼邁耶,1958年) 紐約古根漢姆美術館(設計:賴特,1959年) 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設計:貝聿銘, 1978年)

(7)象徵意義的運用 為了使建築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而使人難以忘懷,運用了「象徵」性的形象。 郎香教堂(設計:勒柯布西耶,1950~1953年) 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設計:伍重,1973年) 紐約環球航空公司候機樓(設計:小沙裡寧,1956~1962年)

澳大利亞雪梨歌劇院

後現代建築 後現代主義近二十年來一切修正或背離現代主義傾向和流派的總稱。他們在尊重歷史的名義下重新提倡復古主義和折中主義,在藝術處理上主張將互不相容的建築元件部分主次地二元並列和矛盾共處,即在建築藝術中追求複雜性和矛盾性,因而它所表述的是一種突破建築藝術規律性和邏輯性的建築美學觀念,實質上後現代主義是忽視形象與功能相聯繫的形式主義的建築思想。 文丘裡、格雷夫斯、斯特林、詹森是具有代表性的後現代主義建築師。

解構主義建築 80年代後期出現,它不同於「結構是確定的統一整體」結構主義,而是採用歪扭、錯位、變形的手法,使建築物顯得偶然、無序、奇險、鬆散,造成似乎已經失穩的態勢。蓋裡、屈米是具有代表性的解構主義建築師。

相關焦點

  • 西方現代建築簡介
    近二百多年來,西方國家創造了完全不同於封建社會時期的建築——建築的革命。 近代建築——18世紀後半葉至第一次世界大戰 ,現代建築——第一次世界大戰至今。18世紀末英國工業革命後,西歐和北美於19世紀進入工業化時期,展示工業、商業和交通運輸業大發展的博覽會已興盛,給建築業以顯示成就的機會。
  • 這幢建築見證了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匯
    這幢建築見證了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現代的和諧融匯 2020-12-07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中教師資格面試美術《西方現代建築》教案
    獲取更多精彩信息 高中美術《西方現代建築》教案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流水別墅的基本概況,掌握其空間、布局的特點,理解其與環境的關係,知道流水別墅的藝術成就和價值。
  • 西方現代家具的發展一直是和現代建築以及現代技術的發展同步
    我們可以把19世紀歐洲工業革命看成是西方現代設計活動的契機,它用機械工具作為主要動力,根據「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摒棄了傳統巴洛克、洛可可式的奢華雕飾,提煉了抽象的造型,結束了木器手工藝的歷史,進入了機器生產的時於代。
  • 西方建築文化對我國近代建築的衝擊
    西方建築的構成邏輯是一個從原型到細節的過程,西方的哲學傳統認為簡單幾何體是最為完美的形體,也是宇宙構成的根本,這樣形上學的精神貫徹到建築當中,就使得西方幾乎所有古典建築都可以視為簡單幾何體的構成。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西方建築都是用一些非常概括的體型拼接來做模型,這一發現就從最根本的角度展現出西方建築的大致風貌與普遍規律。
  • 西方風格在中國建築中的變遷史
    西方風格在中國建築中的變遷史   16世紀晚期,最早的耶穌會教堂在澳門誕生。這個由傳教士斯皮諾拉(CarloSpinola)設計的作品由此打開了中國建築的「西化史」。在幾百年歷史中,中國社會深刻變革,國際形勢風雲變化,西方建築風格在中國的建築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中國建築中的西方風格
    其一,在上海、天津、南京、武漢、青島,以及在日本人侵佔的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等地出現了現代建築式樣,或稱"摩登式"、"現代風格"、"萬國式"、"國際式"、藝術裝飾風格、日本摩登等,其中包含有為數不多但較純粹的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其二,西方現代建築文化及思想通過報刊雜誌、建築師的交流、建築教育等方式在中國廣為傳播。
  • 古建築,現代建築,中西建築大PK
    面臨高聳林立的大樓,看著一棟棟混凝土鋼筋的產物,相信很多人會想到過這樣一個問題:這些建築風格都是西方的,西方的建築pk中國的建築,我們是不是輸了呢?舉個例子:故宮和巴黎聖母院大教堂你說誰更好??現代建築咋的就都是西方風格呢?大大的問號其實現代建築可以稱之為「工業建築」。現代建築的源頭是工業革命在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人類第一次使用機械力,動力,化學,水泥,玻璃,造紙,交通。
  • 中國現代建築概況
    中國現代建築泛指19世紀中葉以來的中國建築。  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建築呈現出中西交匯、風格多樣的特點。這一時期,傳統的中國舊建築體系仍然佔據數量上的優勢,但戲園、酒樓、客棧等娛樂業、服務業建築和百貨、商場、菜市場等商業建築,普遍突破了傳統的建築格局,擴大了人際活動空間,樹立起中西合璧的洋式店面;西方建築風格也呈現在中國的建築活動中,在上海、天津、青島、哈爾濱等租界城市,出現了外國領事館、洋行、銀行、飯店、俱樂部等外來建築。
  • 1分鐘 西方建築小史
    讀陳杰寫的《西方建築小史》。1分鐘梳理西方建築史。源遠流長,古埃及除了金字塔還有各種柱子也好重要。這些柱子一直延續發展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希臘愛好藝術,羅馬則嚴謹務實。進入現代,因為工業的興起,鐵、玻璃、鋼筋混凝土紛紛進入建築界。個人覺得現代派建築醜而實用。四巨頭和包浩斯學校,還有芝加哥學派,弄成了現在流行了一百多年的摩天大樓。我天,看看現在的辦公樓們,真是醜死了,無聊死了,人們不再追求美,而是千篇一律地活著。
  • 關於現代建築,你了解多少?
    (摘自H.F.馬爾格雷夫著,陳平譯:《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譯者前言,文中有刪節)無論對藝術史學科還是建築史學科而言,國內當下的西方現代建築史及理論的研究與教學都十分薄弱。在這方面,美國著名建築史家馬爾格雷夫的《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值得我們關注。
  • 中國現代建築的歐陸風格
    中國現代「歐陸風格」的建築有其三大特點:   第一,模仿西方高雅古典建築的形式,但是並不需要真正理解其文化價值。在古希臘羅馬時代,神廟建築是神的住所;在工業時代神廟式的建築成為了銀行的辦公樓,因為錢是資本主義之神;但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中國,神廟竟成了高層住宅頂部的設備間、水箱間。建築語言被濫用了。
  • 為什麼中國建築很少有西方建築高大?
    那麼中西方古建築的差距究竟怎樣呢?很多小型建築單體水平鋪開,向四周延伸。由此可見,西方建築以體量為主,而我國建築以數量為優。在西方,古希臘神話深深印刻在各個神廟中;「神」的概念高高在上,皇帝登基也要到教皇處加冕。 高大的建築會對人類產生壓迫感和恐懼感,再加上古埃及建築文化的融入;我們會發現在歐洲最高大的建築永遠和神相關。
  • 西方風格在中國建築中的變遷史
    西方風格在中國建築中的變遷史   16世紀晚期,最早的耶穌會教堂在澳門誕生。這個由傳教士斯皮諾拉(CarloSpinola)設計的作品由此打開了中國建築的「西化史」。在幾百年歷史中,中國社會深刻變革,國際形勢風雲變化,西方建築風格在中國的建築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 現代建築局部攝影之美
    《建築十書》是古代西方建築保留至今唯一最完整的建築典籍,全書分十卷有建築教育、城市規劃和建築材料、施工工藝、施工機械和設備等。還有建築實踐經驗,由公元前27年由古羅馬建築師維特魯威著。我國歷史上魯班是建築設計文化符號而已,他的記錄傳說發明是,把古代勞動人的設計、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體現。
  • 外刊:外界對中國複製西方建築褒貶不一
    哥倫比亞《一周》周刊網站6月23日刊文稱,中國的「哈爾施塔特」不過是其無數西方建築藝術仿造品中的一件。在杭州郊外有一座仿造的法國艾菲爾鐵塔,與巴黎的真鐵塔幾乎一樣大小,此外還有一座白宮;一座代表著法國路易十三時代的地標性建築「拉斐特城堡」坐落於北京市郊;上海也開發了一塊以風車為標誌的荷蘭風情小鎮。
  • 關鍵詞:建築、語言、法律,漫談羅馬文化對西方世界的影響
    可是任何一個了解過近代西方歷史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從15世紀開始真正在西方社會中發揮影響的是羅馬文化。鼎鼎大名的文藝復興,復興的也不是希臘的文化而是羅馬的古典文化。羅馬對於西方建築的巨大影響羅馬文化對於文藝復興時期的建築影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 永恆的現代:「建築詩人」王大閎
    王大閎先生長子 臺灣建築設計師 王守正走進《玲聽兩岸》永恆的現代王大閎,1918年出生於北京,13歲時就被父親送到瑞士念中學,19歲考取了英國劍橋大學建築系,23歲又進入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研究所。作為第一代留學海外的華人,王大閎兼備東西方文化的精神品質,他的建築亦是如此。他一生都在為中國現代建築做出完美的詮釋,用現代的方式表現傳統。在他作品裡,我們可以讀到西方現代建築的空靈通透、也可以瞥見中國傳統建築的精神底蘊。臺北中山紀念館模型說起王大閎先生,最被人熟知的作品是位於臺北、為紀念孫中山先生建立的中山紀念館。
  • 「建築詩人」王大閎紀念展廈門首展 三大主題詮釋大師現代建築風格
    ,對推動現代建築發展具有重要啟蒙示範作用。童年生活在江南,體驗江南庭園的空間和蘇州民居的室內氛圍;求學在西方,接受正統包浩斯教育。這二者共同鑄造了王大閎先生建築思考與實踐的溫床,麻省理工學院建築系教授、普立茲克建築獎評委張永和曾評價:「…王大閎對中國建築最大的貢獻——同時帶有鮮明的現代建築特徵和中國傳統特徵的空間格局出現了。」
  • 關於現代建築,你了解多少?
    (摘自H.F.馬爾格雷夫著,陳平譯:《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譯者前言,文中有刪節)無論對藝術史學科還是建築史學科而言,國內當下的西方現代建築史及理論的研究與教學都十分薄弱。在這方面,美國著名建築史家馬爾格雷夫的《現代建築理論的歷史,1673—1968》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