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於揚 李玉坤
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向村民發放股權證和分紅
2000多年的農耕歷史,在這裡薪火相傳;有口皆碑的孝賢文化,在這裡一脈相承。這裡,就是民風淳樸、蓬勃發展的周口市西華縣奉母鎮。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厚重的奉母與時俱進。站在新時代的改革起點上,敢拼敢闖的「奉母精神」又一次煥發出勃勃生機。從2019年底開始,這個鎮在周口全市率先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打破農村地區長達數十年產權模糊不清的藩籬,用實際行動保護了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也為推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提供了實踐性、操作性較強的「鄉鎮樣本」。
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左一)在奉母鎮黨委書記陳鵬(右一)陪同下,調研農村集體產權改革工作。
目前,這項改革已經在奉母大地開花結果。6月12日,該鎮七二村村民首次變成「股東」參與集體經濟分紅,不久,其他幾個試點村莊的村民也將享受到改革紅利。「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建立鎮域級合作社,整合鎮、村兩級資源,聯手打造農村集體經濟的『航空母艦』,團結帶領奉母群眾由原來在土中討食變為在經濟大潮中淘金,從而實現全鎮人民共同富裕的夢想。」西華縣奉母鎮黨委書記陳鵬向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介紹說。
奉母鎮對荒地荒坑進行整治
抓住「牛鼻子」解決「大問題」
提及過去集體經濟的產權,不少上年紀的老人都搖頭嘆氣。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很多農村的集體土地產權是一筆「糊塗帳」,有的被當時的村幹部私自耕種,有的被以極低的價格租賃給個別村民耕種。總之,更多的老百姓無法分享這些土地帶來的效益。日積月累之下,群眾怨言頗多,直接導致基層幹群關係緊張。
這一基層矛盾並非某一地區某一村莊的個別現象,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為此,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進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從而解決農村集體資產產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保護不嚴格等問題。
有關政策提到,農村情況千差萬別,集體經濟發展很不平衡,要搞好制度設計,有針對性地布局試點。在這一宏大背景下,奉母鎮成為西華縣乃至周口市推行農村集體經濟改革的試點。
一張白紙繪藍圖,考驗的是執政者的能力和智慧。
陳鵬,西華縣奉母鎮黨委書記。這位有著豐富基層工作經驗的「老班長」,也曾為此夜不能寐,苦苦思索,尋求改革的辦法和出路。
「當時我就下定個決心,不改則已,一改必成,沒有退路可言,否則就是瞎折騰。」陳鵬說,在苦思冥想期間,他多次學習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以期從中找到答案。終於,他找到了: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27日在中央扶貧工作開發會上指出,要讓資源變資產,讓資金變股金,讓農民變股東。
「就是總書記的『三變』金句,給了我很大啟發和靈感。」陳鵬說,各村把過去混淆不清的集體土地產權全部收回後,成立股份制合作社,每個村民都參與進來是股東,而集體土地產生的經濟效益用來給股東分紅,這樣不就抓住了「牛鼻子」,解決了根本問題了嗎?
奉母鎮鎮長馬克強(右一)參加七二村分紅大會
看似「辦小事」實則「邁大步」
2020年1月17日,即將迎來春節。
西華縣奉母鎮前邵村,從四面八方歸來的村民們圍坐在一起,參加「同吃團圓飯·敘情謀發展」活動。這次看似與往常一樣的普通聚餐,實際上非同尋常。通過展開熱烈討論,村民們一致贊成成立股份制合作社,把過去被個別群眾耕種的集體土地收回,大家共同分享集體經濟的紅利。
實際上,在這樣的大討論前,奉母鎮圍繞推行改革做了大量工作。該鎮黨委書記陳鵬、鎮長馬克強帶領35個村支部書記、74名鎮幹部,分兩次到南陽、開封、許昌等地,實地參觀學習。在許昌禹州市,100多人的考察團觀摩後就地展開發展集體經濟大討論,你一言我一語、出點子想辦法,打開思路的鎮村幹部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更加堅定了把這項改革做好的決心和信心。
要想改革推行,制度必須先行。奉母鎮在廣泛徵求群眾意見和建議的基礎上,先後出臺了《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三資管理的意見》《關於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的意見》《關於「四荒地」綜合整治的指導意見》。
有了這些政策性文件做後盾,奉母鎮的農村集體經濟如雨後春筍般,一天一個模樣往上「躥」。隨即,由鎮紀委牽頭,對全鎮所有行政村集體土地重新丈量,確認面積和「身份」,對沒有正式合同的土地一律收回歸集體所有,對承包價格低、承包周期長、群眾不知情的土地,一律作廢承包合同,收歸集體。
「通過排查,重新丈量,我們增加了集體土地共計126畝,作廢不合規的土地承包合同16份,收歸集體土地3170畝。」奉母鎮鎮長馬克強向記者介紹說,看似辦了一件收歸集體土地的小事,實際上邁出了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的關鍵一步。
村民變「股東」人人領「紅包」
改革推行幾個月後,村民們第一次得到了集體土地的經濟收益。
6月12日,奉母鎮七二村。「鄉親們,現在開始分紅!」隨著西華縣委書記林鴻嘉一聲令下,全村1584名村民第一次以股東身份領取集體經濟分紅。分紅現場,成摞的現金擺在臺上,成為股東的村民們比過年還高興。他們歡呼著,拍紅了巴掌也不覺得疼,總還嫌掌聲不夠熱烈。74歲的村民何銀周從林鴻嘉手裡接過「股權證」和紅包後,高興得合不攏嘴:「比過年都高興,明兒得趕集割二斤肉,包頓餃子慶祝慶祝。」
「我們全家4口人,領到了206.1元!」「我們老兩口,領到了145元!」村民們爭相「炫耀」各自的分紅,他們做夢也沒想到,農民也能當股東。
這筆錢,是村裡整合122畝集體土地種植小麥的收入。除去30%留給集體,剩餘70%全部用於群眾分紅。村支部書記、集體經濟合作社董事長何世圈自豪地說:「俺村就好比當年的小崗村,小崗拉開了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大幕,我們這裡率先邁出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步伐。」
「奉母鎮七二村在農村集體產權改革上趟出了一條新路子,摸索出了適合當前農村發展的新模式。只要大伙兒堅持不懈奮鬥,七二村的集體經濟一定越來越好,分紅也會越來越多,我們的生活也就越來越幸福。」分紅現場,西華縣政府副縣長毛茹鼓勵大家說。
「三變」改革壯大集體經濟,「股東分紅」理順幹群關係。憧憬未來,奉母鎮黨委書記陳鵬向記者介紹說,我們按照全國「三農」問題專家盧水生教授的指導意見,把分散的群眾組織起來,再把分散的土地、資金、人力、機械、房屋等資源進行整合,各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勞務股份合作社、置業股份合作社、旅遊餐飲股份合作社、電子商務股份合作社,從而形成組團發展效應,推動全鎮集體經濟健康快速發展。
來源:大河客戶端 編輯:張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