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那麼多人批評,而醜書醜畫依然橫行?

2020-12-20 不二齋孫賓旭

有朋友問為什麼那麼多人批評,而醜書醜畫依然橫行?

說書畫是藝術,應該不會有太多分歧。

哲學家叔本華指出:「各類藝術中最優秀的作品,最卓越的天才之作,對愚鈍的芸芸眾生來說應該永遠是高深莫測的,是不可企及的。他們被一道深深的鴻溝隔離著。」因為信息不完全,藝術家依據自己的文化修養和技法,用視覺符號創造性地表達對事物的認知,這種認知不可能被所有人理解。因為不容易被理解,所以更容易魚目混珠。

藝術品的價值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三個方面:學術性、藝術性、歷史性決定。

學術性,即學術價值,是指藝術品在整個藝術史中的學術地位及美學價值,它通常屬於專家、學者的研究範圍。專家和學者的評論意見,在某種程度上影響著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簡單來說,學術性的標準相對更主觀,「專家」說你行你就行,哪怕是一坨屎。這絕對不是玩笑話。義大利藝術家皮耶羅·曼佐尼就曾用罐頭盒裝了30克自己的大便作為藝術品發表。對於「正常人」來說,顯然肯定不會把它當作藝術品,可是泰特美術館卻購進了一盒收藏至今。呵呵。

藝術性。根據殷曼楟教授的研究,西方學界對何為藝術性的界定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藝術被認為是視覺藝術,是再現性的,強調對現實世界儘可能逼真地模仿和完美視覺複製。隨著攝影技術的出現和發展,藝術的「逼真」信條受到極大衝擊。第二階段,是現代主義藝術時期,各門藝術都開始探尋自身的特性和準則,藝術開始抽象化、寫意化,符號化的表現手法與形式成為藝術創作的重要特徵。第三個階段是「各種風格大暴發」時期,崇尚「美」的信條被打破,「怎麼都行」,「說它是藝術就是藝術」,藝術家可以隨心所欲地進行創作,「美」、「崇高」、「正大氣象」等傳統觀念被顛覆。

歷史性表現在兩方面,一是藝術品的創作年代,存世時間本身代表了藝術品的價值;二是其在歷史上的地位,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特有價值,並且在不同的時代往往有不同的解讀、不一樣的影響。藝術品的歷史價值不是作品本身所固有的,而是時代所賦予的。

問題是,中國書畫到底是傳統藝術還是現代藝術?如果承認它們是傳統藝術,那就必須堅持「美」的基本準則;如果強調其現代性,那就應該做一個概念上的分離。

上世紀90年代以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美術體制開始轉型,很多藝術家被打上或希望被打上前衛藝術的標籤,以體制的反抗者或挑戰者面目出現。隨著資本的介入,前衛藝術對意識形態的挑戰,成為一種謀求經濟利益的策略。改革開放以後,經濟主導一切,前衛藝術也在構建自身的系統,「這種系統是西方現代藝術體制與中國本地實際奇怪的雜交」,其特點是「資本導向」。

他們打著藝術自由的旗號,關注點從藝術創作與文化生產轉移到文化消費上,不再把藝術孤立的來看待,而把它看成一個由創作者、欣賞者、批評、市場、收藏共同組成的 「藝術世界」。

現在,醜書醜畫橫行,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了。面對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批評,卻依然我行我素。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哪來的底氣呢?四個字:藝術自由。

這種觀點是現代藝術的產物,可是,現代藝術從出現的時候開始,就沒有得到認可。資產階級批判其為社會主義顛覆資本主義的工具,社會主義則認為它是資產階級腐朽墮落的表現,就連納粹集團也怒斥其為「頹廢藝術」,可以說所有的政治體制都把現代藝術視為洪水猛獸。

然而,從20實際30年代後期開始,現代藝術卻時來運轉,鹹魚翻身了。美國中央情報局出於意識形態的考慮,著力將現代藝術與自由聯繫起來,將之打造為自由的象徵,藉助威尼斯雙年展,向世界推出。自此之後,藝術自由成為現代藝術的專利,藉助美國的對外擴張而向全世界傳播。由此可見,藝術自由的觀念有強烈的意識形態色彩,其本質不過是為西方意識形態侵略服務的工具。

現代藝術的藝術家和作品,其聲譽來自於藝術界的集體行為,是諸如藝術機構、專家、協會等彼此合作的產物。也就是說,藝術家的聲譽不僅僅是建立在自身學養和成就的基礎上。其他人如果保存了他的作品,就會推廣其聲譽;而藝術家與某些聲譽卓著的精英群體、流派有了關聯,比如拜名師、傍大款,也會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從而推廣了他的聲譽。據公開的報導,地產大佬王先生不就多次表示,吳冠中等人之所以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的資本運作嘛。

納塔利·海涅克在《凡·高的影響》一文中,形象地向我們展示了聲譽建立的過程:「凡·高是如何成為一個聖者的?這要六個步驟才會發生:他的作品變得不可思議,他的生活成為一則傳奇,他的命運成為一出緋聞,他的繪畫被拿出來銷售和展覽,他所曾踏足的地方成為遺蹟,而他所觸摸過的物品皆為紀念物。」

藝術家要靠炒作,字寫得醜,畫畫得醜,沒關係,越醜越要張揚,越要發表奇談怪論,大肆鼓吹。這樣才能夠製造話題,才容易引起關注,炒作才能「火」。就像曾大師的「春秋筆法獅子吼」、範大師的流水線作畫,吃瓜群眾有幾個關心其真實的藝術水平的?不過是看看熱鬧,對「大師」們來說當然百利無一害,圍觀的人多了,即便是鼓倒掌也是人氣啊。結果就是,人民為藝術大聲疾呼,「大師」躲起來大把數錢。

在《信仰的生產》一文中,布爾迪厄曾提問:是誰創造了作品的價值(藝術家,還是經銷商),是誰創造了藝術家(「作者的作者」是誰),發現者(藝術商)進行神化的權威源於何處?這些問題,今天依然值得我們深思。

藝術領域的衝突競爭,表面看是文化、價值、藝術觀念的碰撞,實則是一種爭奪文化資本的鬥爭,不過是為了爭奪、保有穩定的地位。通過將自身神聖化,佔據市場中更加優勢的位置。

歐文·賴因指出,當代社會是一個「英雄的消失,名人的崛起」的時代。當代藝術界的一個獨特現象:藝術品消失,而「名作」崛起。這不是很諷刺嗎?

那些醜的、古怪的甚至荒謬的作品,為什麼會被可為藝術品?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要追溯現代藝術信仰的源頭。對諸如天才、求新、個性等的信仰並非生而有之,它是隨著西方現代藝術體系的確立而建立的。

法國學者雅克·朗西埃提出:「美的藝術」只是藝術的一種歷史性的類型,認為「美」並不必然地成為藝術的本質。進入20世紀後,先後出現先鋒派的非理性叛逆行為、新左派的審美造反、嬉皮士運動,藝術家們有意以特異的言行和怪異的作品,來表明他們人格的超凡脫俗,表明自己出汙泥而不染的高雅身份。經過後期印象派、野獸派,到立體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實踐,繪畫藝術進入所謂「純粹造型」、「無物象繪畫」的時代,越來越獨立,越來越自由,將自己變成了自我陶醉的神話。

克萊夫·貝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口號:「有意味的形式」,這為現代藝術提供了理論依據,「純粹造型」建立起藝術的象牙塔。隨著「後現代」因子在實驗藝術中的蔓延,集合藝術、波普藝術、現成品藝術登場,引發了關於「何為藝術品」的討論。到底「何為藝術品」?持續不斷地鼓吹藝術獨立和自我立法,結果卻是迷失了自我。

中國書法和中國畫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不適用現代藝術的理論,不能對二者進行「嫁接」,更不能「雜交」。現代藝術理論是資產階級的藝術理論,本身就呈現出一種自相矛盾的雙重結構,一方面欲以「純藝術」的方式逃出世俗世界;另一方面又以商業倫理與價值交換的邏輯走向市場。它身處於「市場」和「美學」之間,不過是利用「美學」來抬高身價,最終是為了將「美學」推銷給「市場」,無法跳出文化資本的運行法則。

韋伯認為,藝術在現代社會中的職責類似於宗教:現代性將現代社會推進至絕對理性狀態,唯有藝術能夠以其獨立的價值觀給人們提供抵制社會牢籠的可能。藝術的自由離不開秩序和原則,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沒有了秩序和原則,藝術本身也就變得索然無味,甚至「價值等於零」。

馬克思說「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進行塑造,而人則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隨時隨地都能用內在固有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人必須從自然和社會中解放自己,但這種解放不是無限度和無原則的,而是有其「內在固有的尺度」限制的。

沒有限制就沒有自由,任何自由都只能是限制中的自由。人作為社會的產物,不能脫離其生存的社會和歷史而任意「自由」地去「創造」。藝術創造的自由不是任意而為,而是要「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

藝術作品不應「醜化」、「俗化」,要對群眾、對社會、對生活、對歷史有所敬畏,不能為了金錢而失去藝術的底線。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那麼多人批評,而醜書醜畫依然橫行?
    有朋友問為什麼那麼多人批評,而醜書醜畫依然橫行?說書畫是藝術,應該不會有太多分歧。哲學家叔本華指出:「各類藝術中最優秀的作品,最卓越的天才之作,對愚鈍的芸芸眾生來說應該永遠是高深莫測的,是不可企及的。他們被一道深深的鴻溝隔離著。」
  • 邵光亭:為什麼那麼多人批評,而醜書醜畫依然橫行?
    他們打著藝術自由的旗號,關注點從藝術創作與文化生產轉移到文化消費上,不再把藝術孤立的來看待,而把它看成一個由創作者、欣賞者、批評、市場、收藏共同組成的 「藝術世界」。現在,醜書醜畫橫行,已經到了肆無忌憚的程度了。面對社會各界和人民群眾的廣泛批評,卻依然我行我素。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他們哪來的底氣呢?四個字:藝術自由。
  • 醜書橫行,作品卻很值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寫醜書名家受到追捧?
    現在醜書橫行,作品卻很值錢,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寫醜書的名家受到追捧?在當今社會的發展進程中,書法的發展已經和以前大不一樣了。在古代,寫字是文人的一件雅事,比如當時王羲之書寫的《蘭亭序》,《蘭亭序》的筆法可以說是中國書法發展史上的頂峰,被稱為千古第一行書,這種作品即便是不認識字的也會被那種行雲流水的感覺所吸引,與現在的醜書書法截然不同。字每個人都會寫,明星也會寫字,跟書法水平也沒有太大關係。據說大衣哥朱之文的軍大衣拍賣了50多萬,費翔的一根胸毛賣出了15萬的天價,林志玲的內衣開價10萬,這些東西本身值錢嗎?
  • 為什麼當今那麼多書法家喜歡寫「醜書」?
    為什麼當今那麼多書法家喜歡寫「醜書」?.書壇流行寫「醜書」可以這樣理解:一是審美疲勞讓人追求新的書法風格。因為過去書法普遍是真、行、草、隸四種,看多了就覺得不美了,就想看新的形式和風格,所以就有很多人專門寫魏碑,或以魏碑筆法寫行楷書,如歐陽中石先生。凡是寫魏碑高手並創出自己的風格,就可以在發展中獲獎,胡立民就是個成功者。
  • 田蘊章炮轟「中書協醜書橫行」的昨是今非,到底誰「醜」?
    田蘊章主持人:醜書該如何定義?田蘊章:假惡醜,都是反面的,這個「醜」字無論如何都不能解釋為「美」,因為他和「美」是對立的。所以,從原則上說,我們是不贊成醜書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沒有一個人喜歡醜的東西。為什麼現在「醜書」橫行,到處都是,充滿了各種刊物,能壟斷市場。
  • 《書法問集》164、書法在日本普及國內卻醜書橫行,書法怎麼辦?
    書法在日本廣泛普及,而國內卻醜書橫行,書法還是中國的嗎?我是一人。中國叫書法,日本叫書道,說到底還是我們自己沒有做好。我們現在存在醜書,從我們自身抓起,這個沒有什麼不好說的。沒必要借日本,來影射我們自己做的不好。
  • 當代書法,亂象叢生醜書橫行,啟功:書法亂象不受控,就解散書協
    當代書法,可以說是亂象叢生醜書橫行,前書法協會會長啟功先生面對這樣的局面,也曾說:書法亂象如果控制不住,那就解散書協。因此評定書法的好壞,並不能單純從美醜來判斷,更要從筆法、結構、文氣多方面角度來分析。那麼,當代書法中的醜書又是如何呢?其實,醜書更多是源於書寫者不安心練習,譁眾取寵的行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幾位分別是邵巖的射書、曾翔的吼書、張強的盲書。
  • 書法批評需要理性和包容——從「醜書」談起
    而這一次,「醜書」的探索者們確實走得有點遠。他們試圖以西方理論、西方觀念以及西方美術創作方法等為古老的中國書法另闢蹊徑,尋找新路,致使他們筆下的很多作品再難清晰地辨識出「中國」形象。儘管如此,現在仍不是輕率否定的時候。他們的探索還正在路上。他們究竟能走多遠,最終能否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汰洗而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被書法史接納和認可,只能留給歷史來回答。
  • 醜書橫行的鍋誰背?小丑坐殿堂,大師去流浪,是正本清源的時候了
    當今的書法界,可謂是「人才輩出百花齊放」,什麼射書,盲書,醜書,更是登上了舞臺,開始了他們的雜耍。這些不能稱之為書,更不能稱之為書法。一個字「炒」!房子要炒,股票要炒,古董要炒,書法也要炒,保健品要炒…………下一個炒啥?
  • 中書協主席蘇士澍狠批醜書橫行等亂象,卻被網友調侃:光說不做
    本期話題:中書協主席蘇士澍狠批醜書橫行等亂象,卻被網友調侃:光說不做!書法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書寫藝術形式,它在中國發展了幾千年,是優秀的傳統文化,在中國具有深遠的影響。尤其到了我們現在的資訊時代,書法更是走向世界,讓越來越多的國家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 沃興華:「醜書」是「俗書」的天敵
    在中國古代的藝術理論中,「妍」和「醜」常常以並舉的形式出現,文論如此,畫論如此,書論尤其如此。例如宋代歐陽修的《集古錄》說:「所謂法帖者……逸筆餘興,淋漓揮灑,或妍或醜,百態橫生……使人驟見驚豔,徐而視之,其意態愈無窮盡。」元代馬致遠讚嘆張玉喦的草書說:「千般醜惡十分媚,惡如山鬼拔枯樹,媚似楊妃按《羽衣》。」
  • 書法界為何醜書橫行?那都是因為這幾點原因所造成的
    書法乃是我國國粹,正所謂書中有法,法中有書。書法一直是令我們所驕傲的一門藝術文化,但是直到醜書的出現。那為什麼醜書在書法界橫行霸道呢?正所謂凡事都是相對的,所以說既然醜書能在書法界橫行,那必然也是有道理的,那具體是什麼原因所造成的呢?除非就以下幾點。
  • 翰邦翰墨……為何「醜書」
    紛紛揚揚很多年的「醜書」,很多人說了很多,似乎都能說出許多道道,看起來都有理,卻越說越說不清楚。
  • 醜書盛行,天理不容
    大體上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傅山先是把趙孟頫和董其昌兩個人狠狠地批評了一頓,說他倆是盜賊、匪人,學他們的書法,簡直像和盜賊、匪人在一起,然後他越想越氣,就想到居然還有人讚美趙孟頫是五百年難得一見的書法家,他氣急了,於是就說這句話「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
  • 重慶88歲書法家,主動退出書法協會,理由:不滿醜書橫行
    書寫藝術,多指用筆寫字的藝術,分為硬筆和軟筆兩種。是一種文字表現的藝術形式。中國畫與書法為緣,而多含文學之趣味。從執筆、運筆、點畫、結構、布局等各個方面都有講究,不是隨筆寫成的。但寫這些「醜書」的人身份都不一般,不僅是大學教授而且在中國書法協會還掛著名。
  • 莫言曾舉辦"墨跡展",被批評醜書、圈錢,本人:自己不過是塗鴉
    醜書的出現掀起了書法批評的巨浪,醜書是什麼?好的書法又有什麼標準?今天就讓我們一一道來。有些人對於不喜歡的書法,就會直接提出批評,比如莫言就遭受過這樣的批評。兩年前,莫言在北京舉辦過一場&34;,有人批評莫言寫的是醜書、為的是圈錢。莫言對這些批評一笑而過,因為他早有自知之明:自己不過是塗鴉,充其量是用毛筆寫字而已。
  • 書法答疑:為什麼「寫醜書」和「罵醜書」的人越來越多?
    【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寫字經驗分享——這兩天不斷有人問到同一個問題:為什麼當今「寫醜書」和「罵醜書」的人越來越多?這真是當下書壇的一大現象。一些人似乎「醜書」越寫越開心,罵得越多越出名,你方唱罷我登臺,好不熱鬧。就老百姓眼裡越來越多的「醜書」,看起來相似,其實也有三種情況,不可一概而論,更不可混為一談。
  • 當代書壇醜書橫行,鼓吹之功歸於誰手?書友:是你們造就了曾翔!
    筆者今天寫這篇文章,也是一時之間有了這個想法,所以就憑藉著自己一點簡短的經驗試著說說當今的書壇怪相,因為之前筆者也是經常看書法方面的文章,同時也看到了太多的書壇書家炒作現象,直感覺現在的書家與傳統書家相比,少了那一份淡泊名利的心態,多了一份當今追名逐利的急躁,也許這也是當代眾多書家的通病吧!
  • 為什麼這些畫這麼「醜」?
    |藝術觀光列車·四| 為什麼這些教堂是圓頂的? 羅馬帝國末期,北方遊牧民族——日耳曼民族崛起(含法蘭克人,日耳曼人,哥特人,撒克遜人),他們就是今日歐洲人的先民。 介紹了這麼一大段關於歷史的內容,但其實還沒提到我們的急需解決的問題,也就是中世紀的畫為什麼畫成這樣?
  • 美院教師作品展,又見「醜書」?網友:醜書的影子為何隨處可見?
    陳洪標|文【全文字數2028,圖片17張】美院教師作品展,又見「醜書」?網友:醜書的影子為何隨處可見?「醜書」為什麼總是陰魂不散?哪裡都有它們的身影,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只有寫「醜書」,才能顯示你深厚的書法功底?才能顯示你超強的筆力?才能顯示你無與倫比的筆法?才能顯示你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結體都讓人不識何為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