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權轉自「AssBook設計食堂(ID:assbookgroup)
最近兩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刷爆朋友圈。回溯它的誕生,我們發現了一個細節:最終實施方案居然跟7個競標方案都不同!這到底怎麼回事呢?
那時名字還叫「北京新國際機場」。
2011年,中方發布了「北京新機場航站樓建築方案設計招標」,這在建築界算得上重磅消息。工程總投資約800億元,主要建設4條跑道、70萬平方米的航站樓和各類生產服務保障設施。
在競標之前,中方就確認了關於新機場的幾項硬指標:保留一個完整的空側區域,以提高航空器的地面運行效率;規劃兩個陸側區域,滿足遠期終端容量需求;採取「主樓+衛星廳」的模式,便於分期發展。
新機場按照2025年客流量72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200萬噸、飛行起降量62萬架次的目標設計,建設工期為5年。因為項目規模過大,只有7家實力過硬的國際建築事務所及聯合體的投標方案,能夠入圍決賽圈。
其中就包括了之前勇奪北京T3航站樓競標的福斯特事務所,他們這次給出的方案為單元式航站樓。
方案沿中軸線對稱建造4座小型航站樓(遠期共8座),以延長兩側空側面積,增加機位,同時分散巨大的客流量。
北建院、民航院聯合體給出的方案為東西「二元式」布局,拆分成了兩座主航站樓。
而後5家事務所給出的方案,均為建設一座集中式主航站樓,配套遠期衛星廳的方式。
在七個方案中,五角星方案有一種特別的存在感,既嚴謹有大膽,帶有很強的國家符號意味。
它是「放射型指廊」飛機場形式,由建築高技派羅傑斯的建築事務所設計。從總平面圖上看,機場具有完美幾何構成,除了一座大型航站樓,還有一座稍小的,以及三座衛星廳。
設計說明裡解釋到,通過機場的五角星形式,和國家符號建立一種強大的底圖關聯,以此更好融入首都北京當中。
從解析圖可以看到,建築層數越往上,面積越收縮,最終才形成立體的五角星型。
方案亮點其實不在外表,而是它的核心空間。機場通過五角形的核心空間聯繫各廊道,能夠顯著減少旅客步行距離,進一步提升了旅客體驗。紅星航站樓的建築外圍空間將用於布置飛機,充分利用了每一寸外圍空地。
但經民航局討論決議,認為各家方案均有一定缺陷,希望各家事務所在自願的前提下,能進行第一輪優化過程。於是他們在第一輪優化後,推出了增強版方案——「胖大星」。
調整方案明顯圓潤了很多,依舊保留了五指廊的核心布局。
調整後的曲線更加明顯,能夠增加建築外側停機的面積。
2014年1月29日,為達到最優結果,大興機場建設領導小組最終決定:以ADPi的方案為基礎,吸收各家方案優點,並邀請ADPi與扎哈兩家事務所組成新的團隊繼續進行優化設計。
這才有了現在這款造型流暢、功能完善的方案。在主體結構和運營機制上,方案以ADPi方案為基礎;在建築造型上,方案融合了扎哈經典的流動曲線。
新方案跟北京T3航站樓,又形成了龍鳳配的寓意。
▼北京大興國際機場航拍 李召麒
▼首都機場 T3航站樓鳥瞰圖,圖源網絡
大興機場的建設速度很快,僅用掉四年時間。大興機場是全球唯一一座"雙進雙出"的航站樓;從出發層到登機口最遠只有600m,步行8分鐘;還連接起來高鐵,與城市無縫對接。總之,這是一座非常講究效率的交通樞紐。
其實,方案的複雜程度遠比紙上說的難實現,超過了大眾能理解的程度。在經歷了多年的方案磨鍊和艱難施工後,大興機場終於得以完美的姿態展現在大眾眼前。這些參與者的辛酸,能取得千萬旅客一抹微笑,就值當了。
參考來源:
01. 《封面故事 | 擷英咀華,大興國際機場設計之路》,作者:王若思, 中國民航;
02.https://www.rsh-p.com/projects/beijing-new-international-air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