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馬觀城——貝爾格勒

2020-08-27 旅遊與攝影


一、城市概況

貝爾格勒(Belgrade, 44°49&39;E,UTC/GMT+1)城市面積為360平方千米,是塞爾維亞共和國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也是僅次於伊斯坦堡(Istanbul)、雅典(Athens)和布加勒斯特(Bucharest)的巴爾幹半島(Balkan Peninsula,位於亞得裡亞海和黑海之間的陸地)第四大城市,海拔117米,坐落在多瑙河(The Danube)與薩瓦河(Sava River)的交匯處,北接多瑙河中遊的沃伊沃丁那平原(Voivodina plain),南接巴爾幹山脈(Balkan Mountains)延伸的舒馬迪亞丘陵(Shumadia hills),居多瑙河和巴爾幹半島的水陸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幹之鑰,人口118.4萬(2018)。

在薩瓦河畔眺望貝爾格勒新城

二、歷史沿革

溫查文明(Vina culture)是歐洲早期文明之一,時間大約為公元前6,000—前3,000年,主要分布在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多瑙河流域以及馬其頓等地域,其遺址最早被發現于貝爾格萊德以東10千米處的溫查村(這裡曾挖掘出2,000多具神秘雕像,研究人員認為是目前所接觸到的地球人曾與外星人接觸的最古老證據;也為當代人提供了銅冶金最早已知的例子)。

溫查遺址出土文物之一(網絡圖片)

公元前3世紀有凱爾特人(Celts)在此定居;此後,貝爾格勒曾被匈人(Huns)、薩爾馬提亞人(Salmatians)、東哥特人(Ostrogoths)和阿瓦爾人(Avars)徵服;也曾被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前27—476)佔領,拜佔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395—1453)繼承統治。

公元630年前後,斯拉夫人(Slavs)到達貝爾格勒一帶。

在保加利亞第一帝國(First Bulgarian Empire,680—1018)統治時期的878年,斯拉夫語「Beograd」(貝爾格勒)第一次被提及。

在近4個世紀的時間內,貝爾格勒一直處在拜佔庭帝國、匈牙利王國(Kingdom of Hungary,1000—1867)和保加利亞第一帝國之間的戰爭狀態,於1284年被匈牙利王國國王拉斯洛四世(Ladislaus IV,1262—1290,1272—1290)作為禮物送給駙馬斯雷姆國王斯特凡·德拉古廷(Stephen Dragutin,?—1316,塞爾維亞國王:1276—1282,斯雷姆國王:1282—1316),而最終成為斯雷姆王國(Kingdom of Sremsk)的一部分。

1456年,貝爾格勒遭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3)圍攻,兵敗於匈牙利王國軍隊(當時的貝爾格萊受匈牙利王國保護)。

1521年,貝爾格勒被奧斯曼帝國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1494—1566,1520—1566)佔領,城市遭到嚴重破壞。在其後的150年間貝爾格勒一直處於和平狀態,擁有了眾多的奧斯曼建築和清真寺等,逐漸發展成為一座「東方」城市。

1688—1690、1717—1739、1789—1791年間,貝爾格勒被神聖羅馬帝國(Holy Roman Empire,962—1806)3次佔領,但次次都被奧斯曼帝國反擊成功。

1806—1813年期間,貝爾格勒被塞爾維亞起義軍控制,隨後也被奧斯曼帝國奪回。

1817—1818年,貝爾格勒成為自治的塞爾維亞公國首都。

1867年,奧斯曼帝國在奧匈帝國(Austro Hungarian Empire,1867—1918)、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的雙重壓力下,被迫從塞爾維亞全面撤軍,公國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

同年,米哈伊洛·奧布雷諾維奇三世(Mihailo Obrenovic III,1823—1868),又將首都從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今塞爾維亞的第四大城市)遷回貝爾格勒,此後這裡一直都是塞爾維亞乃至前南斯拉夫聯邦的首都。

1914年7月奧匈帝國海軍炮轟貝爾格勒,11月奧匈帝國陸軍佔領貝爾格勒;12月又被塞爾維亞軍隊奪回。

1915年,一戰同盟國(Central Powers)德國陸軍和奧匈帝國軍隊佔領了貝爾格勒。

1918年,法國元帥路易·弗朗謝·德斯佩雷(Louis Felix Marie Francois,1856—1942)和時任塞爾維亞軍隊總司令的亞歷山大一世(Clara Aleksander I,1888—1934,1921—1934),率領法國陸軍及塞爾維亞軍隊解放了貝爾格勒。

1918年12月,成立以貝爾格勒為總首都的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ia Croatia Slovenia);1929年10月,更名為南斯拉夫王國(The Kingdom of Yugoslavia)。

1941年3月25日,南斯拉夫王國攝政王保羅王子(Pavle Karadzic,1893—1976,1934—1941)籤署《德奧意三國同盟條約》,加入軸心國,該舉動迅速導致了貝爾格勒大規模的群眾抗議行動。

1941年3月26日,空軍司令杜尚·西莫維奇(Duchamp simovich,1882—1962)上將領導了軍事政變,擁立彼得二世(Petar II Karadzic,1923—1970)為國王,宣布廢除三國條約,並與前蘇聯籤訂友好條約。

1941年4月(6—7日、16—17日),貝爾格勒遭受納粹空軍的瘋狂轟炸,王國政府流亡國外。

1944年10月20日,共產黨領導的南斯拉夫遊擊隊和蘇聯紅軍解放了貝爾格勒。

1945年11月29日,約瑟普·布羅茲·狄托(Josip Broz Tito,1892—1980)宣布成立以貝爾格勒為總首都的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1961年,第一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在貝爾格勒召開,狄托任主席。

狄托於1980年逝世後,民族矛盾開始激化,最終導致了南斯拉夫在90年代初期解體。

1992年4月,南聯邦議會聯邦院通過了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共和國組成南聯盟的憲法,標誌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徹底解體(南斯拉夫的6個加盟共和國中的4個先後宣布獨立),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兩共和國國重組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1997年,佐蘭·金吉奇(Zoran Djindjic,1952—2003)當選貝爾格勒市長,成為戰後第一位非共產黨市長。

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Kosovo War,1999.03.24—1999.06.10),北約代號「盟軍行動」共出動飛機32,000架次,投彈13,000噸,對南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長達78天的轟炸。位于貝爾格萊德的共和國政府大樓、電臺和電視臺大樓、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等眾多建築被炸毀,戰爭以國際社會接管科索沃而告終。

被北約轟炸的南聯盟國防部大樓

2003年2月,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國家聯盟(State Union of Serbia and Montenegro)。

2006年6月,黑山國會正式宣布獨立,成為世界第193個已獲承認的獨立國家);兩天後,塞爾維亞議會宣布繼承原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國家聯盟的國際法主體地位,國名為塞爾維亞共和國(Republic of Serbia)。

三、主要景區

雖然貝爾格勒是一個非常不歐洲的歐洲城市,但其歷史街區和城市建築也是很具吸引力的,包括塞爾維亞國會大廈、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貝爾格勒國家大劇院、卡萊梅格丹要塞、聖薩瓦大教堂、米哈伊洛大公街等。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墓是一個政治景點;澤蒙小鎮(Zemun)的景色很是令人痴迷,多瑙河畔儼然成為貝爾格勒最為愜意的一個休閒之地。

塞爾維亞國會大廈(National Assembly of Serbia)建成於1936年,矗立在共和國廣場向東南方向的不遠處,整體建築採用對稱式的巴洛克風格,美倫美幻、恢弘威嚴。

在主建築正中4根羅馬複合柱的上端擎著巨大的三角門楣,門楣上部的中心點,有一綠色大穹頂和4個環其左右的小穹頂,建築頂部四角各有1個三角門楣和穹頂,使其外部結構有著極強的裝飾性。在大廈入口的臺階兩側矗立著一對駿馬雕塑,是塞爾維亞著名雕塑家託馬•羅薩迪奇(Toma Rosandic)的作品。

塞爾維亞國會大廈(車拍)

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建成於1844年5月10日,坐落于貝爾格萊德老城區的共和國廣場,是前南斯拉夫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1979年被認定為「價值極高的文化遺產」。自19世紀至今,館中收藏品已超過40萬件,包括一些國家級收藏品、歐洲藝術品,以及現代藝術創始人西班牙畫家畢卡索(Pablo Picasso,1881—1973)、法國印象派創始人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等創作的世界名畫。

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

塞爾維亞國家大劇院(National Theater)於1868年落成,擁有一個能容納600多人的大劇院和一個200多人的小劇場,富麗堂皇的金色大廳上演著各種話劇、歌劇及芭蕾舞,更有很多新戲在此首演;塞爾維亞每年都會舉辦各種文化節,其中9月的貝爾格勒國際戲劇節是歷史最悠久、最負盛名的活動之一,有部分節目也在這裡上演,價格相當親民,吸引了眾多的海內外觀眾。

1999年,在北約對南聯盟長達78天的轟炸中,這裡是唯一對公眾開放的劇院。劇院堅持在每天的15:00~18:00對市民演出,因此時是北約轟炸的間歇時間,票價也僅收1個第納爾(約合人民幣0.06555元)。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刻,也阻擋不住貝爾格勒人對藝術的嚮往。

塞爾維亞國家大劇院

卡萊梅格丹要塞(Kalemegdan Fortress)位居老城西北角的最高點,面對著薩瓦河(Sava River)與多瑙河(Danube)交匯處,這裡曾經是古代的軍事重地,從公元前的凱爾特人(Celts)至20世紀初期的一次世界大戰,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先後有羅馬帝國(Roman Empire,前27—476)、拜佔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395—1453)、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一戰同盟國以及塞爾維亞王國等都對要塞進行了多次修築及加固。要塞內部存有一些中世紀的大門、伊斯蘭風格的墳墓和土耳其浴室等建築,還有一戰、二戰時期的重武器在展示。

卡萊梅格丹要塞

滄桑厚重的古建築、栩栩如生的雕像、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犧牲將士的「勝利者紀念碑」等都是貝爾格勒漫長歷史的濃縮。沿著通道漫步,一路上的碑文,許許多多的歷史名人軼事,會將人們被帶到過去的時光隧道;蜿蜒的小路、幾座木橋、栩栩如生的雕像、自然博物館、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天文臺以及畫廊,甚至還有那個不起眼的古羅馬枯井,都充滿著神秘的色彩。

站在卡萊梅格丹要塞的觀景平臺上俯瞰薩瓦河和多瑙河,似兩條藍色的絲帶流淌在大地上;古老的巖石和斑駁的紅磚建築與藍色的水面渾然一體。坐在綠蔭下的長椅上極目遠眺,使人浮想聯翩。是貝爾格蘭德標誌性的景點打卡處和休閒場所。

卡萊梅格丹要塞出入口門洞

聖薩瓦大教堂(St Sava Cathedral)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會教堂,是全世界最大的東正教教堂,排名世界十大教堂之一,位居貝爾格勒的最南側。遠遠望去,其巨大的綠色穹頂,金光閃閃的十字架,雪白的圓形外觀就映入眼帘;抬頭仰望,無數枚金色十字架映襯著太陽的微光,似乎是讓每一個信徒都沐浴著天堂的恩典,讓你渾然忘我,不疑有他,靈魂在周圍飄蕩的聖歌中得到救贖與飛升。

聖薩瓦大教堂

米哈伊洛大公街(Mihailo Street)為「城市步行街」,極為繁華,在南斯拉夫時期曾是東歐最時尚的地方,居民房屋都有上百年的歷史。由於歷史的變遷使它失去了原有的地位,但仍是東歐最奢華繁榮的步行街之一,被國人稱作「王府井大街」。每到傍晚,遊人如織,人們愜意地喝著咖啡、玩耍、散步,但購買商品的人並不多,而且商鋪中的商品檔次也不高,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國家的經濟活力還是明顯偏低的。

米哈伊洛大公街一瞥

澤蒙小鎮(Zemun)位于貝爾格萊德老城區的西偏北方向,公路裡程約12千米。自1371年的馬裡查河(Maritsa)戰役後,這裡曾為奧斯曼帝國與塞爾維亞王國(Serbian Despotate,1217—1459,1868—1918)的國界;也曾是奧匈帝國統治末期的邊境,擁有高度的自治權。而今的澤蒙則是貝爾格勒最為上鏡的風情小鎮。

旭日東升,晚霞西落,金色的陽光投射到多瑙河「藍色」與寬闊的「天鵝湖」(河面)上,與小鎮的紅色屋頂相映成趣,葉葉小舟在水中蕩漾、成群的鳥兒在水上翱翔,成片的天鵝在覓食嬉戲,這迷人的景色使人痴迷令人陶醉,流連忘返難以離去,澤蒙的多瑙河畔儼然成為貝爾格勒最為愜意的休閒之地。

狄托紀念館。狄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為他舉行了規模空前的國葬,遺體通過他的藍色專列在各加盟共和國「巡迴」以向民眾告別,最終在現塞爾維亞國會大廈舉行了告別儀式。按照狄托生前遺願,將其遺體安葬于貝爾格萊德城南烏日策大街(Ulica Street)15號狄托生前官邸的一座普通花房中,並在周邊另建有狄托紀念館,用於陳列狄托生前的辦公用具、作戰槍械、各種物品及服裝、各民族人民和各國政府贈送的禮品、狄托生前事跡介紹以及與各國領導人的合影等等。

南斯拉夫解體前,狄托墓為「政治聖地」,每天都有數千甚至更多的人到此瞻仰,逢生日或忌日來此獻花的人更多。據統計,狄托去世後的最初4年間,有超過1,100萬人次前來謁靈(這個數字是南斯拉夫人口的一半)。從1991年起,花房不再有禮儀兵守衛,瞻仰的人數也大幅減少,狄托墓也由聖地變成了帶有政治色彩的景點。

隨著對狄托功過是非的評價日益公開和尖銳,對狄托墓的爭議也開始升級。狄托執政時期對塞族採取了打壓政策,令一些塞人多有不滿,認為塞爾維亞一再被分裂是狄托造成的,應當將其葬在普通公墓裡;激進的塞人甚至聲稱,克族的狄托葬在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人的恥辱」,提出要麼克人將狄托墓遷走,要麼塞政府另尋地方安葬等等。爭執多年後,對狄托的評價慢慢回歸理性,塞人已能心平氣和地接受這一政治景點了。

狄托雕像

牽扯著億萬國人神經的前駐南聯盟大使館(遺址),坐落於新命名的孔子大街1號,由山東高速承建的中國文化中心大廈項目正在施工。之前的記者烈士墓可能因施工的原因已無處可見,只有立在工地外圍路邊的一塊石碑和幾束枯萎的鮮花。20年前的「歷史」,「親戚或餘悲,他人亦已歌。」

被北約轟炸的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罹難烈士紀念碑

四、城市印象

貝爾格勒處在東、西方世界的「十」字路口,特殊的地理位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兩千年來,這裡經歷了近200次戰爭,其中44次幾乎被夷為平地;1999年的北約轟炸又為這裡增添了新的創傷,戰爭給這座城市留下的傷痕是隨處可見。與此同時,歐洲知名大河(薩瓦河和多瑙河)與古老的城堡,後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建築與高樓林立的新城,繁華的步行商業街與古老喧囂的集市,帶著濃厚東歐宗教特徵的斯拉夫民族文化,珍饈美食與眾多的帥哥美女,滄桑的歷史年輪與世界知名夜生活之都……東西方文化交匯與碰撞泛起的漣漪,無不令這座城市激情四射、充滿了活力。

歷史上的塞爾維亞是巴爾幹擴張的強大推手,「大塞爾維亞主義」深入人心,他們自封為「東正舵手」。為了自己的強國之夢,在貝爾格勒興建了大大小小的東正教堂(聖薩瓦大教堂的規模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以激勵人們為之奮鬥。

土耳其是塞爾維亞一大民族夢魘,600多年前發生的科索沃戰役,塞爾維亞精英失盡,並逐漸被奧斯曼蠶食。有很多巴爾幹學者認為,如果沒有土耳其400多年的黑暗統治,巴爾幹也會出現文藝復興,也會民族自強,甚至同西歐一樣可以引導世界潮流。

歷史給塞爾維亞的包袱太多了,塞爾維亞不僅在加入歐盟的問題上被設置了重重障礙,還要安撫國內民眾心中的滔天怒火,所以塞爾維亞只能向東看,與俄羅斯和中國建立緊密的關係,成為歐洲第一個為中國民眾免籤的國家和歐洲率先響應一帶一路的國家。

貝爾格勒已經走出了動蕩和戰爭帶來的傷痛,盡情地擁抱靜好的時光和時代的脈動,以其自身獨有的自我修復基因再次涅槃重生,雖滿刻了歷史的印記卻堅守著淡然的古樸與典雅,煥發著迷人的魅力。

貝爾格勒人樂觀向上,團結、堅毅、自尊、自信,自主情結也相當鮮明。這個飽經戰爭創傷的民族時刻都會洋溢著歡樂的笑臉,雖然他們的經濟與生活並不富有,但只要有了太陽,街頭上的咖啡屋、休閒公園的長椅上就會坐滿了享受陽光的人,其生活哲學令人欽佩!

五、結語

貝爾格勒城市不是很大,打卡式的遊覽對其了解雖然膚淺,但感性認知還是達到了預期效果,回國後再通過「消化」和「吸收」,回放所走過的景區、所見到的張張笑臉、所聽到的歷史故事、所了解的偉人傳奇……這些都可作為增長地理、歷史、人文知識的線索,以進一步查閱資料,相信還是能夠對自己交出幾篇合格的作業吧。

貝爾格勒是一個享受生活的城市,既適合走馬觀花也適合慢慢品味。朋友們,貝爾格勒非常值得一去!

(文+圖:王永雲)


近期已發布與貝爾格勒相關題材的圖文(點擊藍色字體可以直接閱讀):


1.

2.

3.

4.

5.

6.

7. 走馬觀城——貝爾格勒


相關焦點

  • 巴爾幹之鑰:貝爾格勒
    貝爾格勒佔塞爾維亞總面積的3.6%,約21%(不包括科索沃自治省)的塞爾維亞人居住在該市。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地理環境貝爾格勒海拔116.75米,其核心地區位於薩瓦河和多瑙河的右岸。然而隨著發展,城市市域已跨越薩瓦河,新貝爾格勒和澤蒙都位於河的左岸。
  • 疫情下的貝爾格勒
    【來源:新華網】  這是4月12日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拍攝的空蕩蕩的高速公路。 為遏制疫情蔓延,塞爾維亞3月15日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採取關閉邊境口岸、關閉學校、暫停公共運輸以及實施宵禁等措施。新華社發(內馬尼亞攝)【來源:新華網】  這是4月12日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拍攝的空無一人的街道。 為遏制疫情蔓延,塞爾維亞3月15日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並採取關閉邊境口岸、關閉學校、暫停公共運輸以及實施宵禁等措施。 新華社發(內馬尼亞攝)【來源:新華網】  4月12日,在塞爾維亞貝爾格勒,工作人員在清理路面。
  • 貝爾格勒風光
    雖然歷經滄桑,但是這片土地依舊保持著300多年前的模樣,就像這個倔強的民族一樣,永遠守護著貝爾格勒的這兩條母親河——多瑙河和薩瓦河。Kalemegdan已經成為貝爾格勒乃至塞爾維亞的象徵,勝利者雕像屹立在兩河交匯處,左手託著獵鷹,右手握著長劍,注視著中歐方向,守衛著這片飽經戰火煎熬的大地。
  • 貝爾格勒:頹唐的新生
    貝爾格勒:頹唐的新生文 | 柏琳(《讀書》2020年8期新刊)連續跑了四次貝爾格勒之後,那座古老的巴爾幹城市居然讓我念念不忘。如果不是因為蔓延全球的新冠疫情,我恐怕已在第五次去貝爾格勒的路上了。一每次去貝爾格勒,我都發現這座城市患有長期的失眠症。《孤獨星球》(Lonely Planet)評選貝爾格勒為「世界十大最佳夜生活城市之首」,可是,貝爾格勒為什麼睡不著?
  • 美麗的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曾經的英雄城市
    貝爾格勒(Belgrade)是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地處巴爾幹半島核心位置,座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貝爾格勒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幹之鑰。貝爾格勒位於薩瓦河和多瑙河的交匯處,貝爾格勒被認為處在西方世界和東方世界的十字路口。
  • 【指北】貝爾格勒24小時
    進城之前,我自己也對貝爾格勒沒有什麼概念。出發前看Lonely Planet的《東歐》和《歐洲》,是唯二提到這裡的中文旅行指南,篇幅都不太夠。英文版中有一版珍貴的Southeastern Europe,內容稍多,但已成孤版久矣,無從得見。書裡對貝爾格勒的描述十分挑戰我的刻板印象。小時候這個名字都是從新聞聯播裡聽到的,戰火紛飛、苦大仇深,接著想下去,自然是國破家亡,百廢待興。
  • 塞爾維亞-貝爾格勒
    由於當地友人的邀請,隨著一架蘇式舊飛機,我們來到了塞爾維亞的首都:貝爾格勒。
  • 官方:貝爾格勒遊擊隊與塞爾維亞國腳米萊蒂奇續約
    在同意續約後,米萊蒂奇與貝爾格勒遊擊隊籤下了一份在2023年到期的新合同。今年29歲的米萊蒂奇曾效力過伏伊伏丁那和韋斯特洛等隊,他是在2017年夏天從韋斯特洛加盟貝爾格勒遊擊隊的。這位塞爾維亞國腳跟隨貝爾格勒遊擊隊贏得過塞爾維亞杯的冠軍,他在最近兩個賽季都入選了塞爾維亞超級聯賽的最佳陣容。司職右後衛的他在本賽季的各項賽事出場了37次,打進3球,助攻1次。
  • 貝爾格勒——一個充滿生活樂趣和活力的城市
    貝爾格勒尼古拉特斯拉機場是以塞爾維亞裔美籍發明家、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尼古拉特斯拉命名,100RSD面值的貨幣也是尼古拉特斯拉的圖像。斯卡達裡加波西米亞加尼住宿加早餐旅館(4月13日)漫步在貝爾格勒的大街小巷一覺醒來,按耐不住寂寞的友友們已經走出酒店,開始融入在貝爾格勒的大街小巷,酒店大門看上去就像一幅畫,拍一張!
  • 旅遊:聖薩瓦教堂,貝爾格勒的東正教心臟
    它位於Vraar高原上,位于貝爾格萊德 Svetosavski Trg廣場的東部,據信是1595年Ottoman Grand Vizier Sinan Pasha燒毀聖薩瓦遺蹟的地方,以打破塞爾維亞精神。聖薩瓦教堂不僅是最大的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也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真實展現了偉大和基督教的輝煌。
  • 貝爾格勒vs霍芬海姆,阿森納vs維也納,尼斯vs勒沃庫森
    貝爾格勒紅星vs霍芬海姆貝爾格勒紅星上輪聯賽主場大勝貝爾格勒雷德,各項賽事取得8連勝,球隊近期狀態火熱。國內聯賽方面貝爾格勒紅星16輪聯賽取得14勝2平保持不敗,遙遙領先積分榜,而在歐洲賽場同樣表現不俗,4輪戰罷取得3勝1負排名小組第2,出線形勢大好。貝爾格勒紅星是塞爾維亞的老牌強隊,隊史獲得過6次聯賽冠軍,1次歐冠冠軍,1次歐聯杯季軍,不過球隊自21世紀以來在歐洲賽場就再也沒有過亮眼的成績。
  • 騎行塞爾維亞,沙巴茨-貝爾格勒-諾維薩德三城騎行之旅。
    到 貝爾格勒 全程小起伏,距離不長又是輕鬆的一天,於是我也有更多得時間做其他事情, 比如 拍照。>貝爾格勒 到了 貝爾格勒 ,打卡景點暫且放一旁,相信 中國 駐前南斯拉夫大使館遺址是每個 中國 人到 貝爾格勒 都會來看看的地方。
  • 貝爾格勒|花最少的錢,遊最美的城
    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中一個特別的存在,不僅因為它是最大的城市也是首都,還因為這裡是歐洲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大街小巷那些悠久的建築,看起來浪漫十足,卻也展示著這座城市曾經歷過的傷痛。以多瑙河為分界線,貝爾格勒被分成了新城與老城,新城大多是高樓大廈,而老城則以歐式建築居多,卡萊梅格丹城堡便位於後者。在市中心的主步行街上走到盡頭,就可以看到它的身影。
  • 歐羅巴杯:根特vs貝爾格勒紅星,埃因霍溫vs塞薩洛尼基
    根特vs貝爾格勒紅星根特是比利時的老牌球隊,隊史共1次獲得過聯賽冠軍,3次聯賽亞軍。球隊在歐洲賽場上的最好成績是闖入過歐聯杯的半決賽。貝爾格勒紅星是塞爾維亞的老牌強隊,隊史獲得過6次聯賽冠軍,1次歐冠冠軍,1次歐聯杯季軍,不過球隊自21世紀以來在歐洲賽場就再也沒有過亮眼的成績。貝爾格勒紅星聯賽15輪戰罷13勝2平,打進44球丟7球,目前積41分排名聯賽第一。上輪聯賽貝爾格勒紅星客場擊敗沃伊沃迪納,迎來各項賽事六連勝。
  • 旅遊:多瑙河河岸,貝爾格勒值得你去的10個理由
    貝爾格勒是塞爾維亞充滿活力的首都,敢於直言,敢於冒險。儘管面臨著混亂的過去,貝爾格勒已經成長為一個城市的避風港,尤其是多瑙河邊,那裡有著熱鬧的夜生活。這裡有幾家博物館、城堡,還有其它有趣的遊客喜愛的地方,可以讓你在多瑙河域暢快遊玩。以下10個是貝爾格勒值得你去的理由。
  • 塞爾維亞 | 在貝爾格勒的38小時(下)
    來到貝爾格勒的最後一篇,其實就是我離開塞爾維亞之前的最後幾小時了。在這裡的時間,總共才兩天不到,人是十分之精神和亢奮的。
  • 貝爾格勒漫天大雪,中國援助雪中送炭,全城換上中國紅
    不過,隨著中國援助醫療隊的6位專家攜帶大批物資抵達,貝爾格勒在大雪中又透出濃濃暖意。貝爾格拉德的媒體都把中國的援助稱為「雪中送炭」。圖片:康哥傳來的貝爾格勒雪中街景,中國此時的援助被形象地比喻為「雪中送炭」。
  • 光景美圖分享24:貝爾格勒(塞爾維亞)多瑙河畔邊的悠閒城市
    藍色的多瑙河與薩瓦河在貝爾格勒相愛擁吻,這裡還有個好聽的別稱叫「白城」;每到夏天,薩瓦河和多瑙河兩岸擠滿了青年男女,夜夜笙歌;夏天是最適合貝爾格勒的季節,凌晨一過,城市的夜生活才剛剛開始;這裡還被《Lonely Planet》評為世界十大最佳夜生活城市之首,白天沉浸於悠閒的咖啡館文化之中,
  • 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勒將再次實施宵禁應對新冠疫情
    新華社貝爾格勒7月7日電(記者石中玉)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7日說,首都貝爾格勒將再次實施宵禁措施,以遏制新冠疫情。武契奇當天在新聞發布會上說,塞爾維亞近日新冠疫情堪憂,貝爾格勒和其他4座城市情況嚴重,貝爾格勒用於接收新冠病人的醫院全部處於飽和狀態。他同時宣布,自8日起,貝爾格勒市內禁止5人以上聚集,周五至周一實施宵禁。武契奇說,塞爾維亞的疫情尚在可控範圍內,呼吸機等醫療設備充足。
  • 周四賽事分享,根特VS貝爾格勒紅星,克盧日VS羅馬
    周四007根特VS貝爾格勒紅星 【歐羅巴杯】主教練Wim De Decker是現年38歲的比利時人,曾執教過安特衛普俱樂部,於今年9月份上任執教根特。上輪聯賽貝爾格勒紅星客場2-0擊敗沃伊沃迪納,迎來各項賽事六連勝。貝爾格勒紅星是塞爾維亞的老牌強隊,隊史獲得過6次聯賽冠軍,1次歐冠冠軍,1次歐聯杯季軍,不過球隊自21世紀以來在歐洲賽場就再也沒有過亮眼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