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巴赫…這些音樂家,居然也是打工人?

2020-12-11 騰訊網

午安,各位inker,你是打工人嗎?前不久小印的微博被各種「打工人」給刷屏了,「打工熱,打工魂」,「鋼鐵般的意志」,「下輩子還做打工人」…

「打工人」是當代社畜的一場口嗨狂歡,不過你知道嗎,那些看似站在職業頂端的音樂家們也是打工人?

巴赫、亨德爾、莫扎特、貝多芬……想都不用想,隨口就能報出一長串名字。

巴 赫

JohannSebastian Bach

西方音樂之父

巴洛克時代代表人物

德國人

亨德爾

GeorgeFriedrich Handel

與巴赫並稱「巴洛克時代雙子星」

德國人

海頓

FranzJoseph Haydn

維也納古典樂派奠基人

「交響曲之父"、"弦樂四重奏之父"

奧地利人

莫扎特

WolfgangAmadeus Mozart

「音樂神童」

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

奧地利人

貝多芬

Ludwig vanBeethoven

「樂聖」

德國人

除了上面這些,舒伯特、孟德爾頌、勃拉姆斯、舒曼、馬勒、施特勞斯父子等,小印也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音樂家都是奧地利人!

當然也不是說其他國家就沒有音樂大家,法蘭西有庫普蘭、柏遼茲,義大利也有維瓦爾第、威爾第,只是對比德國、奧地利,這些地區就有那麼點相形見絀了。

那麼,為什麼?為什麼在這一地區能出現如此多的古典音樂大師?難道它當真是音樂打工人的風水寶地?

做貴族的「打工人」

到底好還是不好?

別看古典音樂曲高和寡,作曲家們其實個個都是「打工人」。

自文藝復興以來,宮廷文化興起,皇室就取代教會成為音樂家的「保護人」,要想生存就得倚靠貴族的資助。

為啥鄧布斯泰爾能遠赴歐洲大陸傳播音樂?還不是因為有英國公爵的支持。

為啥迪費他們能盡情施展才華?那是因為得了勃艮第王公貴族的經濟資助。

所以,那個時候的音樂家及其作品都是貴族的依附品。沒有皇室的支持根本不會有音樂的繁榮。

但是在18世紀,相比於法國這樣的大君主國,德意志明顯有點發育不良。

在腓特烈二世之前,除了維也納,德意志其他地區都非常簡樸。小邦林立的局面限制了音樂家的舞臺,所以你會看到亨德爾去了英國,莫扎特跑到了維也納,而「海頓爸爸」幾乎一輩子都在埃斯特哈奇府邸擔任「音樂僕人」……

海 頓

不過,時代在進步,德意志也不會一直這麼「憋屈」。

革命之後,這種局面就逆轉了。

復闢時期,德意志有大大小小一共三十幾個宮廷,雖然小邦的宮廷仍然微不足道,但大邦已經擁有了不亞於受到憲章約束的法國宮廷的排場了。

更重要的是,那時候各國宮廷都把歌劇院看作一個重要的宣傳渠道,它的池座、包廂最能體現皇家的排場,一個輝煌的歌劇院也常常被視作新時期君主制的豐碑。

所以在這個時期,不僅是維也納和柏林,德意志的其他地區像萊比錫、薩克森王國的德勒斯登、巴伐利亞王國的慕尼黑等等,都有輝煌的歌劇院。

劇院

王公貴族這個東西很矛盾,你說它不好,它的確限制了音樂家們的自由發揮;但要說它好吧,也確實有好處。

王公貴族基本上都受過良好教育,正因為他們對審美的苛刻,古典音樂才能一直保持自己的審美高度。

最典型的就是法國。

大革命之後,法國比歐洲任何地區都更早進入近代化,市民也就順勢主導了音樂和戲劇。就審美來看,市民和貴族還是有一段距離的……

所以比法國慢一拍的結果就是,德意志的古典音樂更晚地受到市民社會的影響。

而恰好此時德意志的幾個君主又非常具有審美能力,比如巴伐利亞的瘋王路德維希二世,極其痴迷音樂文化,可以說是華格納的「腦殘粉」,華格納幹什麼他都支持,這就給音樂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好的舞臺。

上為路德維希二世,下為華格納

當個打工人還得會哲學

倒也沒有這麼誇張,古典音樂雖然高冷,但也沒有高冷到這個地步,畢竟還是需要聽眾的嘛。

只是說古典音樂是具有哲學氣息的。

它認為,每一段旋律,每一個樂章都應該有輕有重。

當然這並不是說它的音樂主題就應該沉重嚴肅,即便肅穆如貝多芬也還有《田園》那樣輕鬆的樂曲,只是說它善於從簡單的素材入手,將它發展成一個宏大的主題。

就算沒有學過樂理也應該知道,古典樂的起伏、音律、節奏,絕對不是民間歌謠的那種隨意哼唱,它每一個音符的運用都經得起推敲。

如果用古典音樂的旋律標準對照其他音樂形式,你就會發現那些旋律太過著急、太不講究了。

比如鎮樓的那首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耗時21年,完成時勃拉姆斯已經43歲。

耗時如此之長,並不是因為勃拉姆斯忙於其他作曲工作,而是他的態度十分慎重,不惜用半生的時間來推敲、琢磨。

這其中就存在著無數的抽象性和哲學詮釋空間。

他們發現原來音樂和哲學是相通的。

這下好了,哲學家從音樂中尋找自己的美學哲理,音樂家也樂得通過哲學重塑藝術的審美高度。

任何藝術都需要高度,因為脫離「高度」的後果就是娛樂化。

所以,即便康德沒什麼藝術經驗,也想建構一種「絕對審美」,以此消除人類關於審美的知識爭議;黑格爾更是主張「藝術自由」,認為藝術就應該是理性和感性的統一體,它就應該提供獨特的審美……

啟蒙運動之後,德意志的哲學思想一直非常繁榮。

久而久之,這些先驅哲學家幾乎完全掌握了音樂美學詮釋的主導權,成功塑造了審美的高度,讓這一地區帶上了「審美主義」色彩,維也納三傑就是最核心的代表

音樂打工人為啥都住奧地利?

儘管出了這麼多音樂大師,但真正以音樂馳名的國家卻是奧地利而非德國。

除了維也納三傑,李斯特、萊哈爾、馬勒、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無數音樂家都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

為什麼他們偏偏挑中了奧地利?

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奧地利的藝術發展標準非常高。

在普奧戰爭之前,奧地利不只是德意志的奧地利公國,它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統治中心的所在地。

所以,它的首府維也納既是德意志各聯邦最大的首都,同時還是哈布斯堡君主國的首都。

這也就使得它的藝術是按照君主國首都的標準發展的,而不是作為德意志聯邦的奧地利公國的首府。

而此時恰好德國的音樂藝術,尤其是器樂,經過巴赫時代的積澱已經到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所以維也納自然就成為了音樂「大佬」們一展身手的最好去處。

海頓、莫扎特、貝多芬,都是在這前後陸陸續續從德意志帝國的各處趕來了這個城市。

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奧地利像樞紐一樣幾乎佔據了整個旅途的中心,這種地理位置是相當好的

當局也非常樂於見到這種局面。

因為自1848年梅特涅政府被推翻以來,哈布斯堡王朝和首都人民的關係一直不太好。這時候,歌劇院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十九世紀,歌劇院一直被各國君主視為體現「君民魚水之情」的重要工具,所以皇室就更願意通過這種既能向世界展示皇家氣派又能為市民提供娛樂的東西來修復他們和首都人民的關係。

畢竟無論歌劇院多麼奢靡,君主不會天天去看,真正享受歌劇院的還是市民階級。這就為人民和皇室創造了一個同呼吸共命運的氛圍。

而且相比於其他各國宮廷,哈布斯堡君主國有一個特殊之處——這個大君主國有十幾種不同語言。

這就讓皇帝比較頭疼。

大家說的話都不一樣,誰也聽不懂誰,這要怎麼增加帝國凝聚力?

在這種語言不通的情況下,帝國就把希望寄托在了藝術上。

因為藝術語言是超越民族語言的,帝國希望用德意志民族的藝術文化來證明哈布斯堡王朝的正當性。

因此,皇室樂於花錢支持音樂的發展。

而且在70年代自由主義者執政之後,皇帝幾乎不插手文化事務,在自由主義者的統治下,文化政策非常開放,各種先鋒派藝術都受到了帝國的支持。

廣受人民喜愛的維也納城堡劇院就由皇室出資修建,和市政廳就隔著一條馬路,在自由派用哥德式風格標榜維也納人的自由的市政廳對面,這座皇家巴洛克風格的城堡劇院彰顯著自己獨特的存在。

用音樂來避免爭端、團結民族,確實比強硬手腕來的高明得多。

皇室的支持、歌劇院的特殊性以及音樂的超語言性,在這些原因的加成下,德奧地區的音樂才能如此繁榮,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著名音樂大師。

最後一起欣賞一下巴赫的布蘭登堡協奏曲

看一場藝術的展覽 訪一些有趣的人

推一個美好的物品 辦一場文藝活動

相關焦點

  • 20200802【古典-室內樂】貝多芬:交響曲1&2-CPE巴赫:交響曲175&183...
    20200802【古典-室內樂】貝多芬:交響曲1&2-CPE巴赫:交響曲175&183/17[24-96] 貝多芬與卡爾·菲利普·伊曼紐爾·巴赫分別創作於1755/56和1775/76的兩首交響曲巧妙地配對,這對貝多芬在交響曲類型上的前兩個貢獻揭示了一位三十歲的作曲家不斷創新的決心
  • 巴赫之復調音樂:前無古人創奇蹟,後無來者留遺憾
    巴赫家族是一個人丁興旺的音樂家族,這個家族從十六世紀中葉就開始出現音樂家,一直延續到十九世紀末,三百多年中共出現了五十二位音樂家。巴赫的祖父就是一位音樂家,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音樂家,他的哥哥約翰 克裡斯多夫 巴赫是一名出色的管風琴手,這使得巴赫自幼生活在良好的音樂環境中。
  • 音樂家也追星!盤點那些追與被追的西方古典音樂家們
    02 那些高大上的大型追星現場 其實除了做偶像以外,許多音樂家自身也是一個忠實的小迷弟,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的大型追星現場。但是他同時也是大師巴赫的忠實崇拜者,挖掘並親自指揮上演了巴赫已經沉睡近百年的名作——《馬太受難曲》。從此,巴赫音樂中的藝術價值才能被世人更多的了解。
  • 除了貝多芬,你還知道哪些音樂巨匠?
    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想必大家都知道這句話是 誰說的,沒錯,就是貝多芬,一位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巨匠,一位百年罕見的作曲家!貝多芬大家都再熟悉不過了,一提到他就會想起那來自命運的四聲敲打,想起那月光奏鳴曲的美妙,想起那暴風雨般的瘋狂,呃..想必大家知道貝多芬百分之八十也都是在教科書上知道的吧,沒錯,我其實也是,那麼下面我和大家來談談貝多芬之外的三位同樣是舉世矚目的作曲家。
  • 孟德爾頌陪老婆去買豬肉,發現了著名音樂家巴赫的遺作?
    歐洲音樂之父巴赫名列第三,排在巴赫前面的分別是愛因斯坦和馬克思,其他的,歌德、費爾巴哈、萊布尼茨、貝多芬、俾斯麥、高斯……都排在巴赫之後。可是巴赫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八十年也是無人知曉,為什麼突然就火了呢?據說是跟一次買豬肉有關。
  • 意想不到的器樂組合改編貝多芬作品,當代音樂家全新創作致敬貝多芬
    作為2020上海市民文化節美育系列活動之一,此次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第三板塊 亮點搶先看(下)16:00-24:00主持人:周婕、洪韻
  • 巴赫是超越時空的最偉大的作曲家之一
    在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去世後的半個世紀 巴赫的音樂手稿 裡,他的音樂大體上無人問津(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那個時代的最偉大的音樂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極為欣賞巴赫的天賦)。新的音樂風格在發展,巴赫的「舊式」樂曲一時聲消音滅。但是1800年以後,人們對巴赫樂曲重新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那時起,他的聲譽和名望與日俱增。
  • 紀念音樂家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逝世270周年:讓神聖人性 讓人性...
    他是此前音樂的集成,也是此後音樂的奠基,儘管他的重要性在其逝世後並未及時獲得普遍認可,在孟德爾頌於19世紀「重新發現」巴赫前,莫扎特、貝多芬、蕭邦、舒曼、李斯特等音樂家依然全都喝著巴赫「平均律鋼琴曲集」的奶水長大。
  • 巴赫等音樂家們所用的音律,最早是中國人用算盤算出來的
    然而中國古音的歷史與成就可不止「宮商角徵羽」這麼簡單,細算起來,就算是影響了整個西方古典音樂史的巴赫也曾深受中國傳統音律的啟發。● 《笑傲江湖》經典片段音律,是數學與藝術緊密結合的產物。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無數音樂偉人構成了一個龐大的西方古典音樂體系,那麼他們是如何解決這個難題的呢?● 巴赫肖像事實上,西方音樂世界因為前期發展較慢,直到管仲去世近150年後才遇到這個難題。由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音律「五度相生法」與管仲的「三分損益法」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 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百位音樂家「超豪華陣容」接力紀念貝多芬
    在歷經兩百多年的時間積澱後,「貝多芬」早已不僅僅是一個偉大音樂家的名字,更是一種追求自由和進步精神力量的象徵,他的「英雄主義」以及對生命本身的敬畏與敬重在今年尤其鼓舞人心。 貝多芬伴隨著一代中國音樂人的成長。在貝多芬紀念年之際,中國音樂家們也將交出一份答卷。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今年恰逢偉大的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於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8:00至24:00,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以「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的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個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力量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領跑「貝多芬誕辰日」
    2020年12月16日,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頻率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等形式,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
  • 紀念貝多芬,百位音樂家共「跑」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今年恰逢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將於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的08:00至24:00,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 盤點德國最著名的五位音樂家,你都認識嗎?
    巴赫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把西歐不同民族的音樂風格渾然融為一體的開山大師。他萃集義大利、法國和德國傳統音樂中的精華,曲盡其妙,珠聯璧合,天衣無縫。巴赫自己在一生中並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後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遺忘。但是在近來一個半世紀中他的名氣卻在不斷地增長,一般認為他是超乎時空的最偉大的兩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認為他是其中最偉大的作曲家。
  • 經典947攜手百位音樂家開創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領跑「貝多芬誕辰...
    央廣網上海12月1日消息(記者周洪)今年恰逢著名作曲家貝多芬誕辰250周年,上海人民廣播電臺經典947聯合阿基米德APP、話匣子FM,於12月16日貝多芬誕辰紀念日當天的08:00至24:00,向全球同步直播《貝多芬在中國——紀念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
  • 音樂家貝多芬是黑人?美國的白人和黑人網友因為這個問題吵翻了
    另一方面,很多人還對歷史人物進行了再認識,比如說貝多芬,大家知道嗎,最近在網際網路上竟然流傳一種說法,說貝多芬是黑人。為什麼會這樣,長久以來,我們知道有各種各樣穿鑿附會的說法。大概幾十年前吧就有人提過這樣的想法,他們通過對貝多芬面容膚色的剖析,提出觀點說什麼,說有可能貝多芬的母親是個黑人,所以貝多芬他也有一半的黑人血統。
  • 貝多芬與命運的抗爭
    貝多芬,著名的音樂家。大家一定都認識,而且應該都了解他的作品和故事。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 講講貝多芬的故事。貝多芬出生於德國的萊茵河的一個地方,貝多芬的父親和祖父是當地的宮廷歌手。但是這個家庭是個糟糕的家庭,父親常常喝酒,家裡啥事也不管,這使得貝多芬早早就被迫扛起了撫養父母和他兩個弟弟的擔子。十二歲的時候貝多芬就已經能夠靈活演出了。而且還當了一名風琴師聶費的助手,使得貝多芬擴大了藝術的視野,也使貝多芬了解了一些優秀的藝術典範。貝多芬的正規的學習與系統的教導,也是從聶費開始的。聶費不僅認真的引導了貝多芬,還讓他有機會為莫扎特演奏。
  • 中國音樂人眼中的貝多芬什麼樣?這場16小時馬拉松音樂會中找到答案
    音樂會通過嘉賓訪談、現場演奏、音視頻賞析等形式,從音樂家、學者、樂評人、策劃人、樂迷等多重視角,全方位展現貝多芬的音樂力量及人文精神,呈現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普及發展。 音樂家眼中的貝多芬 貝多芬伴隨著一代中國音樂人的成長,在貝多芬紀念年之際,中國音樂家們也交出了一份答卷。
  • 到此一遊|德國古老的藝術城市,也是貝多芬的故鄉
    地點:波恩亮點:貝多芬波恩位於萊茵河畔,擁有2000年的歷史,是德國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也是著名音樂家貝多芬的故鄉。今年是貝多芬誕辰250周年。1770 年,貝多芬生于波恩,雖然他在年輕時移居維也納,但波恩依然保留著很多與貝多芬有關的建築,比如出生時的故居、大型貝多芬陳列品藏館、貝多芬音樂廳等,每年還會舉辦隆重的貝多芬節,各種音樂會在9月至10月輪番上演。除了貝多芬節,波恩還有一個重要的節日——萊茵焰火節,會舉辦盛大的音樂會和焰火演出,燈光通明的船隊在河中行駛,天空中綻放著迷人的火花。
  • 透過空氣中的微妙電波 抵達那座名為貝多芬的「孤島」
    在一些最艱難的段落,貝多芬想要表達的信息量幾乎逼近了普通人雙手的極限。能夠承受巨大的壓力把這部作品呈現在舞臺上,對鋼琴家而言是很值得嘗試的挑戰。解放周末:聆聽這樣的鴻篇巨製,對觀眾來說也是一種考驗,你希望這場音樂會給觀眾帶去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