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埃及》
文:雪兒
現場攝影:亞非
湖北省博物館近年來多次舉辦地中海沿岸國家的外展,此次《法老的國度:古埃及文物展》是與義大利博物館聯盟的又一次合作。
展出的180件(套)展品均來自羅維戈研究院、佛羅倫斯埃及博物館、威尼斯國立考古博物館、威尼斯考古博物館、威尼斯大學人文圖書館、威尼斯國立歷史博物館、帕多瓦奧格利埃裡米塔尼博物館、特裡亞斯特藝術歷史博物館等8大專門從事埃及考古研究的義大利博物館,其中不乏首次來到中國的黃金面具木乃伊等珍貴藏品。
義大利的博物館機構擁有極其豐富的埃及藏品資源。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古羅馬貴族已熱衷於收集埃及文物。
此次展覽以宗教和藝術為主題,依照歷史發展的線索敘述了古代埃及地區的王朝更迭、宗教哲學、文化演變,以及建築、繪畫等藝術形式的發展,旨在向中國觀眾展示一個透過博物館所看到的神秘國度。
展覽匯聚了義大利眾多埃及學家、人類學家、科學家和文物工作者的重要發現,涵蓋了史前至希臘-羅馬時代近四千年的埃及歷史。
展覽分為五個部分:尼羅河的贈禮、眾神傳說、復活的密碼、生活在尼羅河與綠洲之中、永生傳說。
綿延四千多年的文明畫卷,借著這些古老的文物徐徐展開,展現出埃及文化深沉迷人的魅力,並希望與中國文明搭建一座跨越時空的橋梁。
展覽將持續至2019年1月
人多嘈雜中2小時不插電無補給講解
埃及四周環繞著利比亞和阿拉伯高地、沙漠和海洋,地理位置相對封閉。尼羅河從這一肥沃的狹長地帶流過,河的兩岸是綠色帶狀的衝積平原,古埃及人就是在這片河谷平原發展出了他們的文明。在古埃及人的宗教中,尼羅河是被崇拜的對象。而埃及正是尼羅河的贈禮。
史前時期的埃及
埃及被分為下埃及和上埃及兩大區域,前者為河流密布的三角洲區域,後者則是三角洲以南的尼羅河谷區。在埃及的傳統中,國王有兩個基本的王冠,一是上埃及王的王冠(白冠),一個是下埃及王的王冠(紅冠)。國王也被稱「上下埃及之王」與「兩地之主」。
納爾邁調色板,埃及博物館,開羅
埃及的歷史始於公元前六千年中期,結束於到公元六世紀。公元前2世紀一位埃及祭司曼涅託(Manetho)將埃及歷史劃分為30個王朝,現代學者進一步將傳統的朝代劃分為若干時期,以便敘述數千年的法老歷史。
公羊頭斯芬克斯像
埃及記述1798年,拿破崙在埃及發起軍事行動。由150名數學家、醫生、植物學家、天文學家、工程師和藝術家組成的團隊參與到這場行動中,準確記錄了埃及的當代和古代遺蹟,研究了這裡的地理、植物、動物和礦物,並描述了人民的生活。
《埃及記述》圖片集
雪兒老師
在古埃及文明中,埃及人的宗教意識十分濃厚,幾乎滲透到埃及社會的各個領域。古埃及遺留下來的主要紀念物都與宗教有著密切的聯繫。宗教系統是多元的、動態的和零散的,又是和諧共存的。
卜塔-索卡爾-奧西裡斯像木質雕像
王權與神權政治權力與信仰之間的密切關係是埃及宗教文化的一種特色。法老擁有五種名號,包括「荷魯斯」、「金荷魯斯」、「拉之子」、「兩女神」(指保護上下埃及的兩位女神)、以及「上下埃及之王」。
法老跪像、祭司跪像
神明的形態
埃及的神明可以分為三類,一類神明的形態是人形,如冥神奧西裡斯與他的妻子伊西斯;一類神明是由抽象概念擬人化產生的,如瑪特女神,代表宇宙間永恆不變的秩序;最引人矚目的應是動物神,這一類神明具有動物的外形。
胡狼形象的阿努比斯神蹲像
古埃及人創造了一系列的創世神話,更確切地說,是一系列不同的神學體系。不同神學體系之間並不排斥,而是相互借鑑與融合。神學體系背後是古埃及人對所生活世界的豐富思考與想像。
埃及人將動物製作為木乃伊通常出於四個目的:在來世與生前的寵物為伴,作為來世世界的食物,奉獻給特定的神明,視為特定神明的代表。很大一部分的動物木乃伊被用於宗教獻祭。
鱷魚木乃伊
鱷魚被視為極其兇猛的動物,是生育之神索貝克神(Sobek)的象徵。索貝克神通常以鱷魚形象,或鱷魚首人身的形象出現。其崇拜中心位於法尤姆,索貝克神與法老權力、生育、軍事技藝相聯繫,被認為有抵禦尼羅河危險的能力。
象形文字(Hieroglyph)一詞源於古希臘語,意為「神聖的雕刻圖案」,早在公元前4000年,埃及人就開始使用象形文字記錄日期、事件和國王的姓名,至中王國時期,象形文字的發展趨於成熟,廣泛出現在陵墓、神廟和一些日用物品上。然而隨著託勒密王朝的覆滅,這種古老的文字逐漸為人們所淡忘。
假門石柱
1799年7月19日,在埃及的羅塞塔村,拿破崙的隨軍學者發現了一塊黑色巖石,表面刻滿當時誰也看不懂的古埃及聖書體、世俗體象形文字,以及古希臘文。通過三種文字的對比,法國學者讓·弗朗索瓦·商博良成功解讀了羅塞塔石碑,象形文字終於再度復活,成為現代人與古文明對話的鑰匙。
文字的書寫
石料文書多鑿刻或浮雕在神廟、陵墓建築上。紙草文書則需用到書寫工具。象形文字沒有標點符號,一般會用紅墨書寫新章節的開頭、文章結尾、日期、書寫者名字,以及分割詩句,其他正文部分則採用黑墨,黑墨的原料是木炭或煙渣,紅墨來自含鐵的礦物質。
在法老時代的埃及,掌握書寫技能的主要是書吏,他們負責記錄各種事件、計算稅率、清點牲畜等,這份工作父子相傳,亦是官吏和祭司的重要來源之一。
紙莎草大量生長在尼羅河三角洲沼澤地裡,形似蘆葦,有著細密堅韌的纖維。紙莎草的用途很多,如編織草鞋、繩索、筏子,然而從舊王國時代起,它就是最主要的書寫材料。
沼澤中的紙莎草
歷經時間沉澱的埃及社會
埃及人的墓葬中繪有耕種、爭戰、狩獵、宴樂等各色生活場景。他們使用過的住宅陵墓、紙草文獻、飾品器物,散發著獨特的生活氣息,在歷經四千年的沉澱之後,向我們投來迷人的一瞥。
貴族雕像
德爾麥地那工匠村
德爾麥地那村坐落於尼羅河西岸的底比斯山區,遺址內分布著棋盤格式的房屋,村落建於第十八王朝時期,生活在其中的工匠們為建造圖坦卡蒙等法老和王后們的陵墓或神殿而勞作,現代考古發現與古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的描述正好相反:金字塔的建造者以自由人為主,他們的食物豐盛,而且勞資不菲。德爾麥地那工匠村遺址的發現,就是最好的證明。
群雕人像
芳香的日常古埃及的貴族非常注重儀容,男女都喜歡描畫黑色眼線,可以滅菌或驅蟲,更有荷魯斯之眼的守護意義。由於氣候炎熱乾燥,上流社會普遍蓄短髮或剃光頭,佩戴由真發製成的假髮、假鬍鬚。混合著香料的油膏可以作為皮膚保溼劑,裝香水或油膏的瓶子通常細長優美,便於攜帶,有些飾物的形狀更有宗教象徵意義,起到護身符的作用。
雪花石膏瓶
服飾與風尚
古埃及人的衣服大多由亞麻製成,輕便舒適,透氣涼爽,冬天則穿羊毛織就的保暖衣物。通常情況下男女都赤腳走路。飾品非常多樣,王室成員和貴族喜歡象徵神明身體的黃金,以及象徵尼羅河的深藍色天青石,民眾鍾愛斑斕的貝殼和彩釉陶珠。
彩陶串珠項鍊
第五單元 永生傳說
永生傳說
在古埃及傳說中,太陽會在日落時被天空女神努特吞下,第二天早上又重獲新生。正因如此,不論是金字塔還是帝王谷,都位於尼羅河西岸,人們相信在太陽西沉的地方,是冥王奧西裡斯統治的死後世界,那裡沒有苦難,只有永恆的生命。死亡被視為獲得永生的一個過程,如晝夜交替一般讓人再度復活。
小金字塔
靈魂歸來在古埃及人的觀念中,生命由看得見的軀體和看不見的靈魂組成。人的靈魂中最重要的元素叫做「卡」。埃及人相信靈魂必須找到原來的軀體,與之結合才能復活,因此他們將遺體製成木乃伊,以期長久保存,等待將來靈魂的歸來。
石碑
製作木乃伊的習俗自舊王國時代開始出現,一直延續到羅馬時代。遺體防腐師會用鉤子經鼻孔將遺體的大腦掏出;切開左側腹部,取出內臟;用材料回填腦部和腹部,在硝石中脫水70天後經過清洗,纏上麻布繃帶,塗上樹膠,交給親屬安葬。在製作工程中,遺體防腐師還會舉行一系列宗教儀式。
亡靈書又稱「死者之書」,它描繪了靈魂在通往來世的過程中所遇到的神祇和妖魔,以及獲得重生需要用到的咒語和聖歌。
來自底比斯神廟祭司的彩繪人形棺
進入永生之旅的亡靈,首先要去冥王奧西裡斯的神殿接受審判,奧西裡斯在冥殿詢問亡靈生前的所作所為時,亡靈的心臟會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是正義女神瑪特的化身:一片象徵真理的羽毛。如果生前沒有犯下罪孽,心臟的重量便能和真理之羽相等,亡靈即可獲得永生,而罪孽深重的人的心臟會被怪獸阿姆特吞噬。
冥殿審判中的稱心儀式
卡諾匹克罐
在處理木乃伊內臟的過程中,肝、肺、胃、腸四件器官在脫水、包裹之後,放入名叫「卡諾皮克」的罐子裡,按照相應的方位擺放在遺體周圍。這些罐子擁有不同造型,分別代表荷魯斯四子,守護相應的器官。
狒狒形甕蓋禮葬甕
巫沙布提巫沙布提俑是亡靈在死後世界的僕人。他們通常為木乃伊形,手握農耕用具,肩扛或背負一袋種子,身上刻著墓主人的名字以及《亡靈書》的相關銘文,勸勉它們代替墓主人完成冥神奧西裡斯交付的各種勞動。
彩繪巫沙布提陶俑
在王室貴族和富人的墓葬中,護身符大量出現在纏裹木乃伊的麻布之間或之下,有些護身符也會被放入遺體內,保護墓主人免受傷害,幫助他們成功進入另一個世界。
結語
「人類懼怕時間,而時間懼怕金字塔。」
——阿拉伯諺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