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星巴克之後,這家咖啡店也扛不住了? | 獵雲網

2020-12-15 獵雲網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雲掌財經APP(ID:yzcjapp)。獵雲網經授權發布。

前有狼後有虎,老牌咖啡COSTA還能堅持的住嗎?

國外連鎖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似乎總喜歡打CP牌,兩家競品公司常常會面對面「搶」生意,比如,肯德基和麥當勞、H&M和優衣庫。

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這才是好「CP」。

繼6月星巴克宣布關店後,星巴克的鐵打「CP」英國連鎖咖啡COSTA,如今似乎也熬不住了,陷入了關店潮。

1、COSTA加入關店「陣營」

據央視財經報導,由於門店客流減少,英國老牌連鎖咖啡COSTA,如今也加入了關店「陣營」。目前,COSTA在中國多個城市的關店數量,約佔到全國門店的10%左右。其中,青島門店已全部關閉。

查詢大眾點評可以發現,青島目前已經沒有了COSTA門店,而北京、上海也有COSTA門店顯示「暫停營業」。

此外,南京地區的22家門店目前已閉店了6家,杭州也關停了COSTA西溪樂天城門店和COSTA中豪國際店兩家門店。

這意味著COSTA自2006年進入中國以來,首次出現了大規模收縮。

而針對部分門店關門情況,有些消費者還不知道Costa咖啡已經在青島關店,因此,那些之前辦理過預付卡或兌換券的消費者,目前正在申請退款。

圖片來源:央視財經

COSTA咖世家負責人對外回應,此次關店是門店優化工作的持續,關閉青島虧損門店是COSTA在中國業務優化調整中的一部分,受門店客流及經濟運營變化所帶來的影響,COSTA在探索適合不同消費場景的門店形態的同時,也會持續開發新的零售門店。

2、COSTA與星巴克的「較量」

自從2006年進入中國,COSTA就把星巴克視作最大的競爭對手,並且試圖用星巴克的那樣方式進攻中國市場。COSTA在門店擴張上採取激進的策略,COSTA在3年內開設的門店數量就達到了星巴克12年開店數量的25%,是星巴克同期發展速度的2.5倍。

而在選址上,COSTA也採取了和星巴克「貼身」的戰術,即不惜花高價把門店開在星巴克旁邊。

一個標誌性事件是,2011年COSTA在中國的第100家門店開在了北京首都機場T3航站樓,而這個號稱「國門第一店」的黃金位置,曾經是星巴克在華北區盈利最多的店。

在野心勃勃的外資咖啡巨頭眼中,中國市場無疑是一個待開墾的金礦。當時COSTA制定的在中國2018年的計劃是發展2500家門店,佔據中國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

但如今九年過去了,很顯然,COSTA的實際狀況與既定目標差距甚遠。

2017年,COSTA在中國的門店數量為449家,而目前門店數量維持在400家左右。在門店數和市場份額上,COSTA也已經被當初的目標對手星巴克甩開很遠——星巴克在2020年一季度在國內的門店數量達到4292家,計劃在2022年末大陸市場門店數量增至6000家。

而近幾年,伴隨著咖啡市場競爭加劇,咖啡巨頭星巴克都已經「坐不住了」,加快了數位化轉型,不僅推出了「啡快」、「專星送」等外賣服務,打通了支付寶、淘寶、口碑等多個平臺,還積極拓展星巴克臻選等副線品牌。

而在看看COSTA,無論在新品開發、數字營銷、還是外送服務等多個層面,似乎都比別人慢了一拍。

3、可樂與咖啡的碰撞

2006年,COSTA咖啡正式進入中國市場,中文名為「咖世家」,並在上海南京東路步行街開出中國的首家門店。然而比起同樣成立於1971年,來自美國的咖啡品牌星巴克,COSTA的知名度相對較弱一些,一直保持低調內涵的品牌調性,略顯「高冷」,與消費者也鮮少互動。

據天眼查APP顯示,COSTA咖啡有兩家公司運營,分別是華聯咖世家(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和咖世家咖啡(上海)有限公司。企業關係圖顯示,北京和青島的門店屬於華聯咖世家(北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據咖世家咖啡(上海)有限公司網站顯示南區目前仍有256家門店營業,其中,上海、浙江、廣東等地成為目前COSTA在華門店的主要分布地區。

2018年,可口可樂宣布以51億美元巨資從Whitbread手中收購了COSTA,獲得包括咖啡品牌及其近4000家門店與專業的咖啡師、咖啡自販機業務、家用咖啡業務以及咖啡烘焙業務。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認為,COSTA原本的經營策略比較低調比較保守,而自從被可口可樂收購之後,COSTA應該會在整個新零售數位化、智能化這一塊有所提升,值得期待。

而在優化部分門店之外,COSTA似乎也確實開始加速在中國開拓新零售的步伐。

今年3月,可口可樂在中國市場推出了COSTA即飲咖啡,這也是可口可樂收購COSTA後推出的第一款即飲咖啡。今年6月,COSTA宣布與膠囊機品牌Onecup達成戰略合作,共同推出一款採用COSTA配方的咖啡膠囊,同款咖啡也在線下的COSTA連鎖店開售。

4、咖啡賽道競爭激烈

2020年,在瑞幸咖啡「造假風波」影響之下,中國作為「咖啡大國」的故事仍有巨大想像空間。

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中國人均咖啡消費量6.2杯,僅為德國的0.71%,美國的1.6%。而Frost&Sullivan數據顯示,2017年、2018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的增速為20.2%和31.1%,遠高於世界整體咖啡消費量的增速。

而就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即飲咖啡市場或許早已是紅海。

諸如三得利、雀巢海外等品牌在該賽道布局已久,本土飲料品牌諸如農夫山泉、伊利、蒙牛等品牌也跨界進入了咖啡領域。2020年,風頭正盛的元氣森林也推出了兩款無糖瓶裝咖啡。

而那些風頭正盛的新式茶飲,也在積極探索創新的咖啡產品,逐步瓜分咖啡市場的份額。2019年,喜茶推出四款港風咖啡,混搭了喜茶招牌的「芝芝」、「波波」等飲品元素;同年,奈雪的茶推出3款咖啡飲品,大咖檸檬、大咖鴛鴦、大咖橙子,主打咖啡+水果茶的組合。此外,茶飲品牌CoCo都可、一點點等品牌也進行了咖啡飲品的嘗試。

而近兩年伴隨著咖啡行業的劇烈變化,線上市場逐漸成為各家追逐的重要戰場,資本與創業者紛紛湧入,湧現出諸如三頓半、永璞、時萃等咖啡新勢力品牌。

而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咖啡「新勢力」似乎更受資本歡迎,也已成為資本追逐的對象。

根據CVSource投中數據顯示,2020年9月,主打精品速溶咖啡的三頓半完成過億元的B輪融資;8月,以天貓為主陣地的新生代咖啡品牌永璞獲得興旺投資的獨家投資;5月,主打掛耳咖啡的時萃獲得弘暉資本的千萬級A輪融資。

目前來看,中國的咖啡市場,似乎前所未有的熱鬧。在咖啡這條賽道上,大家奮力角逐,究竟誰能笑著走到最後,還需要時間來回答。

素材來源:

央視財經:《突然!這家連鎖咖啡店迎來「關店潮」!青島地區門店已全部關閉!有人退錢等了一個月...》

投中網:《COSTA咖啡也撐不住了,關店、賣身可口可樂難自救》

界面新聞:《總愛開在星巴克旁邊的COSTA咖啡,為何慢慢消失了?》

1、獵雲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轉載必究,如需轉載請聯繫官方微信號進行授權。

2、轉載時須在文章頭部明確註明出處、保留官方微信、作者和原文超連結。如轉自獵雲網(微信號:

ilieyun

)字樣。

3、獵雲網報導中所涉及的融資金額均由創業公司提供,僅供參考,獵雲網不對真實性背書。

相關焦點

  • 繼星巴克之後,這家咖啡店也扛不住了?
    繼星巴克之後,這家咖啡店也扛不住了?  繼6月星巴克宣布關店後,星巴克的鐵打「CP」英國連鎖咖啡COSTA,如今似乎也熬不住了,陷入了關店潮。  COSTA加入關店「陣營」  據央視財經報導,由於門店客流減少,英國老牌連鎖咖啡COSTA,如今也加入了關店「陣營」。目前,COSTA在中國多個城市的關店數量,約佔到全國門店的10%左右。其中,青島門店已全部關閉。
  • 星巴克,一個披著「咖啡店」外衣的文創空間
    但是,看了下面的圖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星巴克,你去改行做設計吧! 被「賣咖啡」耽誤的文創大佬 你要是以為星巴克僅僅是一個咖啡店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再關200家 利潤腰斬星巴克也扛不住了?
    再關200家,利潤腰斬,星巴克也扛不住了?) 據央視財經報導,星巴克近日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截至9月份的今年第四財季總營收為62.03億美元,同比下降8.1%;淨利潤3.93億美元,同比下降了51.1%,相比於去年同期,利潤可謂被「腰斬」。而在運營數據方面,全球同店銷售額暴跌9%。
  • 繼貓爪杯之後,星巴克的攪拌棒又火了,網友:星巴克你是魔鬼嗎?
    繼貓爪杯之後,星巴克的攪拌棒又火了,網友:星巴克你是魔鬼嗎?星巴克本來就是一個牌子貨,很多人當初喜歡這個咖啡完全是因為它的名望。但是現在的星巴克好像變了味道,我們知道之前星巴克的貓爪杯可是被很多人瘋搶的。
  • 星巴克也扛不住了?
    星巴克也扛不住了?受此影響,星巴克宣布將在美國和加拿大地區再度關閉200家門店,以削減運營成本。△央視財經《天下財經》欄目視頻早在今年6月,星巴克就表示,未來18個月將關閉美洲地區近400家門店。儘管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影響,星巴克依然沒有停下擴張步伐。在當前財年,星巴克計劃在全球新開2150家新門店,其中美洲地區約850家。不過,星巴克表示,若將關閉的門店計算在內,本財年將在美洲地區淨開設50家新店。
  • 又一行業扛不住了?大規模關店來襲,未來前景渺茫
    又一行業扛不住了?大規模關店來襲,未來前景渺茫 推薦語:2020年,一場疫情的來襲影響了全球的經濟發展,即便是目前,世界上仍有很多國家仍沒能有效地控制住疫情。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已基本控制住了疫情蔓延,但有不少行業還是因此受到了影響,比如實體店行業就是一個突出的代表。
  • 上海這家 2 平米的咖啡店,做的是什麼生意?
    上海南陽路不過幾百米長,被兩幢大寫字樓恒隆廣場和東海 SOHO 包圍其間,但這條路上開了近 10 家獨立精品咖啡店,其中有一家面積只有 2 平方米,叫 Manner Café 。下午兩三點左右,這個窗口式的外帶咖啡店經常會排起隊伍,除了門口放了一張長椅,Manner 根本沒有一般精品咖啡店供人落腳聊天的地方。
  • 咖啡店到處都是,星巴克到底在貴什麼?
    沒錯,這裡就是星巴克咖啡店,位於地鐵乘客必經的「國際廣場購物中心」出口。這可不是法拉古特西站特有的現象:從附近的法拉古特北站出來,你會經過的第一家店,也是星巴克。全世界各地都有這種地點絕佳的咖啡店,每天招呼著拼命三郎型的通勤族。
  • 星巴克為什麼是好生意?
    因為附近有許多基金公司,這家咖啡店是我們證券行業喜歡聚會的地方。但突然有一天這個咖啡店倒閉了,有一個叫做「拉裡雷」的才子就就寫了一篇文章分析它倒閉的原因:2015年牛市的時候大家都特別喜歡去這家店,但是到了2015年下半年股災的時候,經常有些人就說咖啡我就不點了。經常是三四個人一桌,買方點一杯咖啡,其他賣方就喝白水,然后里面一坐就是三個小時。
  • 星巴克,一個披著「咖啡店」外衣的文創空間
    但是,看了下面的圖之後,相信很多人都會有同樣的感受:星巴克,你去改行做設計吧! 被「賣咖啡」耽誤的文創大佬 你要是以為星巴克僅僅是一個咖啡店的話,那你就大錯特錯了。
  • 全球網紅咖啡開業了!成都4000+咖啡店各有滋味
    ▲%Arabica成都太古裡店 圖片來源:%Arabica 這家誕生於日本京都的咖啡飲品品牌,是名副其實的全球網紅。 此前在上海開業時創下了排隊超2小時以上的紀錄。 不過,除了姍姍來遲的這位網紅,作為全中國最有生活味的城市,成都的咖啡,無論人氣還是內涵,都超出大多數人的想像。
  • 連鎖餐飲品牌快扛不住了:吉野家步星巴克麥當勞後塵
    (原標題:連鎖餐飲品牌快扛不住了:吉野家步星巴克麥當勞後塵 將關閉150家門店 )
  • 咖啡店與超市、書店、銀行的O2O跨界合作分析
    星巴克(需求面積:150-350平方米)的身影無處不在   據PSFK網站報導,3月28日,紐約的優衣庫旗艦店首開風氣,成為全美第一家在店內引入星巴克咖啡店的服裝零售商。   此外,優衣庫還在店內擺放了沙發、桌子、椅子和一個iPad 站供顧客使用。
  • 星巴克創始人辭職 已為星巴克效力近40年
    星巴克創始人辭職 已為星巴克效力近40年 美國咖啡連鎖巨頭星巴克創始人兼董事會執行主席霍華德·舒爾茨昨天(4日)宣布辭職。現年64歲、已為星巴克效力近40年的他,上周在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採訪時曾表示,未來可能涉足政治,或將參選美國總統。
  • 繼京都榻榻米店後 星巴克又開出江戶風情新店
    聯商網消息:繼在東都開出全球第一家榻榻米店後,3月19日,星巴克又在關東川越開出一間江戶風情店。該店位於琦玉縣川越市幸町15-18號,經營面積219平方米。與此前在日本開出的多個特色門店一樣,星巴克將「江戶風情」融入了這家門店。
  • 繼家樂福之後,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
    繼三大巨頭之後,近日又一外資巨頭扛不住了。據歐洲時報10月20日消息,法國歐尚集團決定以30億歐元的價格將其持有的高鑫零售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說到高鑫零售,或許很多人並不了解,但是說到大潤發,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而大潤發的母公司就是高鑫零售,高鑫零售則是由法國歐尚和臺灣潤泰集團於20多年前聯合創辦的企業。
  • 星巴克太「壞」了,把全國的咖啡店都帶溝裡了
    星巴克人群定位:說一套做一套星巴克把消費群圈定在白領族群。星巴克明亮的白色門面也是讓它更容易被發現的原因之一。品牌採用白綠搭配色調,顯得簡潔、自然,摒棄繁複裝飾的思路實際上也是在迎合都市白領的品位,出現在整潔高效的寫字樓中毫不違和。這使星巴克少了一點「咖啡館」的感覺,更像是一家便利、快速的咖啡外賣店,也是它和其他咖啡店的一點重要區別。為何要這樣定位呢?市場對咖啡館的需求分為兩種。
  • 星巴克的「壞」定位:把全國的咖啡店帶進溝裡
    注意,在中國星巴克的定位中,白領是一種狀態,而非身份。都市白領中有相當一個群體是文藝青年,同樣也是咖啡店的重度消費者,但是星巴克絕不會把自己的定位落在「文藝青年」這種狀態上,儘管他們有很大的概率是同一個人。為什麼這麼說,請耐心看下文。說起咖啡館,中國人腦子裡閃現的是陽光燦爛的午後,背靠舒適的椅子,手邊一杯咖啡,你在瀰漫著新鮮咖啡豆的香味的屋子裡消磨時光。
  • 瑞幸咖啡:新零售,老司機 | 獵雲網
    獵雲網註:在試營業的測試成功後,瑞幸大踏步地去實現既定的戰略:通過降低門店成本、獲客成本,反哺產品品質,降低到手價格,最終打造一個高品質、高性價比、高便利性的咖啡品牌,並以此做成瑞幸的核心壁壘。清華管理評論(ID:tbr2013),文章來源:作者:張磊,特約資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