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2020-08-02 蘭州玫瑰天涯文化藝術

苦水苗氏家族文化系列報導:尋根問祖系列篇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作者:苗汀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2020年7月27日,筆者踏上了去涼州武威的尋親之旅行。

據史書記載:武威,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為彰顯大漢帝國的&34;而得名。甘肅省下轄市,中國地級市。位於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的東端,東臨省會蘭州,西通金昌,南依祁連山,北接騰格里沙漠。

武威古稱涼州,歷史上曾經是著名的&34;要衝,河西四郡之一。有「銀武威」一說。在明清時期,今永登(平番縣)就屬於涼州府管轄之地,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分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從民國十六年(1927年)年到民國十九年(1930年)涼州連續發生了地震、水災、旱災、兵災和瘟疫等天災人禍。這是造成苦水苗氏家族人西遷的主要原因之一。據苦水苗氏苗家莊大房人苦水苗氏二十一世孫苗世英先生回憶說:苦水苗氏苗家莊大房一脈因人丁興旺,難於生存,遂有苗家莊大房人氏約有一半以上到口外謀生。大致武威、金昌、張掖、嘉峪關、河西走廊一帶均有苦水苗氏生活居住。這還包括新疆的哈密、石河子、烏魯木齊等地均有分布。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筆者的父親苗國清先生生於1948年,系苦水苗氏苗家莊大房人氏, 是苗家莊堡子後一脈。父親兄弟姊妹七人,據父親苗國清先生回憶說:爺苗世俊公和父親苗承貴公在五六十年代定為富農,因成份太高的原因,臨終有遺言:景泰一條山,大同青寺和青寺河西、武威雙城、新疆石河子均有苗氏家人,是我苗家莊堡子後一脈的至親,如若日後有機會相認的話,血脈相連一定要相認並要善待之。

時光如梭,一恍,便是半個世紀的歲月。如今,父親這一輩人終究去世的去世了,在世的都已經年邁老了,尋根睦親,這個任務自然而然地也就落到我們這一輩人的身上了。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7月27日黃昏時分,到達武威,由於沒有任何聯繫方式,暫時夜宿於武威南城門內的一家賓館,因為在2005年,筆者因業務之需曾來過武威,在市委找過蘇振祥書記,所以對武威市區這一帶相對來說比較熟悉。因為這也是武威市最為繁華的地方。

遂打開搜索:雙城鎮位於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城北25公裡,北鄰民勤縣,西接永昌縣。明清時期,因地處武威城北門戶,常有駐軍,故名雙城堡。1986年設立雙城鎮人民政府。全鎮地域面積77平方公裡,轄羊兒、河西、小果園、南安、前進、齊家湖、北安、安全、高頭溝、達桐、幸福、中山、徐信、雙城、宏莊、宏濟等16個行政村,159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5403人。鎮政府駐雙城村。雙城鎮1995年被國家建設部批准為全國500家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2年被省鄉鎮企業局確定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決定第二日早上去雙城鎮所在地雙城村,再作尋親打算。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7月28日早上,坐車去雙城鎮,出武威市區,經金沙鎮、永昌鎮,到達雙城鎮。下車後經過當地人一打聽,當地人讓筆者先到幸福家園社區找一找。到幸福家園社區一打問,說幸福家園社區無苗姓人家,要找苗姓人到幸福村才有苗家人。遂又前往幸福村。在幸福村一問當地人,才知道在幸福村三社有苗國文在那裡居住。

有了這一線索,筆者心中欣喜不已。便又到了幸福村三社,幾經波折,才找到苗國文叔的家中,時值已是中午時節,苗國文叔也正好剛從田地裡回到家中,機緣正巧,筆者說明來意,苗國文叔一聽說是苦水老家來人,十分高興。忙拉坐下攀談才知:苗國文叔這幾年承包了四十畝地,主要種植玉米新品育種這一行業,一天到晚也十分忙碌。苗國文叔有二女一子,二女均已出嫁,兒子苗培育在新疆于田縣打工,並娶當地維吾爾族人庫瓦罕麥提圖爾蓀為妻,生育孫子苗永鵬和苗永澤。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苗國文叔又說:胞兄弟苗紅生、苗紅全現不在村莊上住,這幾年去新疆包工程,只有胞弟苗國平在本村莊做回收生意。苗國文叔後又帶筆者去見苗國平叔,苗國叔和苗國文叔居住的很近。

來到苗國平叔家中,苗國平叔也恰好在家。苗國平叔這幾年一直也在自我創業,在資源回收上做文章,初見成效。國平叔為人豪爽,也是一個見過世面的人,說話辦事上格外有親和力。對於尋親這一事也尤其重視。並諮詢了苦水老家的許多家族的事情。至此,武威尋親一行,是苗家莊堡子後一脈景泰一條山,大同青寺和青寺河西、武威雙城、新疆石河子這五個地方尋親的第四站。除新疆石河子尋親未成行之外,新疆石河子,是苦水苗家莊堡子後苗氏一脈尋親的最後一站。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苦水苗氏家族文化系列報導:尋根問祖系列篇)

蘭州玫瑰天涯文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傾力支持宣傳推廣苦水苗氏家族文化傳播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尋親之旅之後記:

2003年,筆者去永登創業之際,到大同青寺和青寺河西尋親,當時筆者只是在青寺村和青寺對面河西的保家灣村打聽宗親的下落,無果後便放棄了尋親,這一放置就是17年的時間。2020年6月,筆者去大同鎮新農村村尋親,尋找到苗國福叔和苗國祿叔一家人,同時在青寺河西對面的俞家營(現龍泉鎮費家灣村)尋找到了苗世英太爺一家人和苗世忠太爺一家人。

2018年,筆者去景泰一條山尋親,終在一條山尋親成功。並知在1954年,苗鍾秀先人最後一次來苦水馬家莊探親,時值筆者的太爺苗世俊公在世,加上成份太高,匆忙之中將家譜謄抄一份交於其叔苗鍾秀公,帶回景泰一條山,保存至今,為苗家莊堡子後一脈留下了珍貴的傳承世襲。

2020年10月,筆者去新疆石河子尋親,正在籌劃中,期待完美尋親成功。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涼州行:武威苗氏家族尋親記

相關焦點

  • 武威非遺專著《涼州賢孝之「三十六記」》出版發行
    中國甘肅網12月5日訊(本網記者 張振國 文/圖)近日,武威非遺專著《涼州賢孝之「三十六記」》由敦煌文藝出版社出版發行。該專著是《涼州賢孝之「二十四孝」》的姊妹篇,由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非遺研究工作者趙大泰主編,涼州區文化館陳亞琴、張學峻、趙潤等參與編著。
  • 武威楊姓流源與涼州楊家將述略
    楊姓何時播遷武威,目前很難找到可考的史料。查閱武威地方文史資料,本籍人物中明代以前基本沒有楊姓人物入選。張澍《涼州府志備考·人物卷》所載西漢至明代涼州人物家族130多個,無一楊姓人物;楊嘉謨及其楊姓人物是以家譜收於《藝文卷》而顯名。《武威地區志·人物》中,明代之前近1500年間,本籍楊姓人物只載三國楊定1人。楊定是東漢末期人物,董卓部將,官至鎮南將軍、安西將軍,其後裔不詳。
  • 【涼州美食】武威美食散論
    武威美食,在水,在食材,在廚藝。祁連雪山之水,適宜其地的食材,綿延傳承的廚藝,使武威美食一直受到人們青睞。武威自古為多民族聚集之地,各民族飲食文化相互交融,使武威美食呈現多元、多樣化的基調。漢唐時,絲綢之路暢通,中西文化交匯,為武威飲食文化注入了世界性元素,使武威飲食品種更加豐富。明、清兩代,在西北地區,有「吃在武威」之說。
  • 涼州老街——武威人自己的美食天堂
    以下文章來源於武威市廣播電視臺 ,作者武威市廣播電視臺 武威市廣播電視臺武威市廣播電視臺官方公眾帳號油壺喧 攪團大鍋燴菜炕鍋子烤肉串 三套車……中式仿古民俗街景時尚網紅餐飲區涼州老街武威人自己的美食天堂對於地道的武威人來說美食情節是滲透在骨子裡的鄉愁也是對這片故土的一種眷戀和懷想而對於很多外來的遊客來說品味各色美食的同時你才能真正感受到這裡的風土人情和文化氣息
  • 武威文廟——涼州儒家文化的坐標
    武威文廟就建在城東南隅。文廟曾經是一個地方的文化坐標。讀書人云集的地方,自有一種特殊的氣場,他們成為秀才後在此學習,從這兒出發參加更高一級的考試。  明代涼州儒風尤盛,南方和內地隨戍邊將士來的學者,見涼州子弟「明秀好學」,便有了教書的欲望,可惜沒有大的學校。明英宗正統二至四年(1437—1439年)三年間,兵部右侍郎徐晞鎮守涼州衛,在城東南隅修建了涼州衛文廟及儒學。
  • 行走在武威到蘭州的古驛道上之第一站——涼州大河驛
    武威雷臺公園漢馬車雕塑群武威地處黃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地勢呈西高東低。乾隆47年(公元1782)四月初九日,乾隆皇帝頒給陝甘總督伍(勒)爾謹、甘肅布政使王廷贊的聖旨中,乾隆皇帝對從涼州送達寧夏的公文時間大發脾氣,批評地方官在圍剿蘇四十三叛亂中信息送達的遲誤,貽誤戰機,他親自從地圖上查對,認為從大河驛「北趨草地,經過寧夏,轉往西安,這樣的路線送達信報應該不會延誤時機。此地捷通寧夏、以達京師的地理重要性,現在的武威南到幹塘的鐵路線路也是緣於這條驛道而來的。
  • 甘肅武威的涼州美食
    西漢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徵河西,擊敗匈奴,開闢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稱"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肅省範圍內置涼州刺史部,涼州之名自此始,意為"地處西方,常寒涼也"。
  • 武威涼州祖師宮——紅軍西路軍三十軍涼州戰役指揮部遺址
    武威涼州祖師宮這個建造非常精美,保存非常完好的古建築是紅軍西路軍三十軍涼州戰役指揮部遺址武威涼州祖師宮也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祖師宮旁邊矗立著一座紅軍紀念碑祖師宮旁邊的紅軍紀念碑紅軍西路軍三十軍涼州戰役指揮部遺址
  • 跟著岑參去西域(6):涼州(武威)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出兵打敗了匈奴,將河西走廊納入西漢版圖,為彰顯西漢王朝的軍威和武功到達河西,武威由此得名。到漢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漢武帝把全國分十三個州,河西走廊和隴西地區合稱為涼州,概因地處西方,常寒涼而得名。涼州駐在武威郡,所以武威也稱涼州。
  • 武威涼州警方專項行動剷除涉5000餘人傳銷團夥
    後來,蔡文英才知道,跳樓的小夥子是個外地人,被傳銷人員騙至武威,為逃離,從四樓跳下身亡。  涼州區是著名旅遊標誌銅奔馬(馬踏飛燕)的出土地,因交通便利、生活成本低廉,一度成為傳銷重災區。  「一些傳銷組織案件,實質上符合惡勢力性質組織犯罪的基本特徵。」
  • 跟著詩詞遊武威 || 涼州郊外遊望
    跟著詩詞遊武威 || 涼州郊外遊望 2020-06-24 08: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文旅推薦丨1600年前的石窟鼻祖,原來在武威涼州
    如果恰好行至山西大同,那就不妨去看看世界文化遺產——雲岡石窟。石窟源出天梯山曇曜是涼州(今武威)人氏,自小出家習禪,品格堅貞,志氣高遠,風度閒雅。在來大同之前,曇曜和印度僧人曇無讖一道,在武威開鑿了天梯山石窟。
  • 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21日在甘肅武威舉辦
    21日上午,專家學者、旅遊從業者等齊聚論壇,旨在進一步深挖涼州文化內涵,提煉其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讓文化資源「活」起來,文化旅遊「旺」起來。據介紹,第四屆涼州文化論壇共舉辦10項系列活動。前期已經啟動了2項活動,分別是《話說五涼》微視頻文化節目展播和五涼文化系列講座活動。
  • 【中國旅遊報】武威涼州:打造全域文化和旅遊集結地
    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徵服河西,為顯示漢軍的武功軍威而設置的「武威郡」,「武威」從此得名,之後歷代王朝都在這裡設郡置府致力經營。三國時設置涼州,成為全國十三州之一。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先後在這裡建都,有「大五涼」之稱,創造了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
  • 說不完道不盡的涼州(武威)葡萄酒文化
    說不完道不盡的涼州(武威)葡萄酒文化 2020-06-19 05: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行走武威:日本清酒與中國米酒的淵源,以涼州美酒觀中國酒文化
    武威城門武威,位於中國西北地區,甘肅省中部,河西走廊東端,簡稱「雍」或「涼」,古稱涼州、雍州、姑臧、休屠。在隋唐時期,涼州(今武威)是連接長安與西域的重要通道,而那個時候的唐代詩人特別看重涼州美酒,多次給予禮讚。唐朝詩人王翰著名的七言絕句《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徵戰幾人回。」不僅意蘊深遠,邊塞風光也如在眼前,更是讓武威這個盛產美酒的地方,家喻戶曉,令人神往。
  • 涼州武威初體驗,一個不知名但卻散發著古典範兒的夜市
    下火車那一刻,就能感覺到武威的涼爽,相比較銀川和蘭州,站在武威的街道上,你感覺不到一絲城市熱島效應。涼風習習而來特別的舒服。涼州城市牌匾很簡單,又很直接的告訴我們這裡的過去曾經有多輝煌。但是涼州更輝煌的時候是在一百年後的東晉十六國時期,涼州漢人張軌因為出色的政治能力,在中原處在五胡亂華的哀嚎聲中,涼州卻成為了中華大地上最繁榮安逸之地。涼州南門城樓比百度街景看上去要更加的雄偉壯闊,他正在努力的讓人們知道武威是河西走廊最有歷史代表性的城市出租司機告訴我們,武威最熱鬧的就是明清街夜市,就在武威城樓旁。
  • 行走在武威到蘭州的古驛道之第二站——涼州靖邊驛
    武威市涼州區張義鎮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天梯山石窟的發現,打開了佛教在涼州的盛行歷史,石窟由涼州著名高僧曇曜開鑿,創建於東晉十六國時期的北涼,北朝、隋唐、西夏到明清相繼營建,距今已有涼州人民的熱情好客在這裡展現的淋漓盡致,喜歡美食的朋友來到武威涼州,來到黃羊鎮,有幾道地方特色美食推薦給您,也是我每次去武威必吃的幾種美食:第一道:武威麵皮,採用當地傳統製作方法,澆上特製的滷汁,根據個人喜好再加上辣椒,蒜泥,那味道真是棒極了,具有上百年的食用歷史,安全、放心。製作麵皮的其中一種原料就產自大漠天然特產,喜歡了解的朋友可以在我的個人主頁查看,有相關的介紹。
  • 涼州攻鼓子:威武雄壯,粗獷豪放,涼州特有的地域歷史造就的鼓舞
    漢武帝元狩年間,西漢驃騎將軍霍去病帶兵擊敗匈奴,攻佔姑臧城和休屠城,自此武威併入西漢疆域版圖,隨後西漢朝廷在當地設置武威郡,並將郡政府駐地設在姑臧城。後來,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除京城周邊的幾個郡外,將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史稱十三刺史部在西北設置涼州,轄武威、酒泉、金城、敦煌、隴西、漢陽、武都、安定、北地、張掖等郡以及張掖屬國和居延屬國,其中涼州的政府駐地在武威郡姑臧城。此時的涼州為廣義的涼州,行政級別跟如今的省級別差不多。
  • 永登獎俊嶺下:田園牧歌裡苗氏家族人的生活歷史記錄呈現
    《姑舅哥浪永登》之「講述永登好故事」大型人文地理系列叢書連載:永登獎俊嶺下:田園牧歌裡苗氏家族人的生活歷史記錄呈現據查閱獎俊埠村苗氏族人家中珍藏的《苗氏家譜》,這部編撰於清光緒十三年(1887),由平番縣儒學廩生苦水苗氏十八世孫苗圍城(字:雨齊)謹志拜撰的《苗氏家譜》中這樣記載:苦水苗氏第十三世祖苗邦德公,自苦水遷徙移居於莊浪城北鄉小川兒講俊府(獎俊埠)居住,建新塋於嶽家屲。遂有苗氏家族人口頭傳說:先在嶽家屲,後在寬溝口。以此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