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北方狩獵部落崇拜熊的奇特習俗,叫熊為「老爺子」!

2020-12-16 鄒老師的歷史課

凡是到過大興安嶺西北麓一帶原始密林的人,都會發現一種奇怪的現象,即在兩顆落葉松樹之間,懸掛著用樺樹條捆好的一捆東西,這是什麼呢?原來是鄂溫克獵人葬熊的一種遺物。鄂溫克獵人在這一捆東西裡裝進了熊的許多骨頭和五臟;另外,還要在兩棵松樹的陽面,刮開樹皮做成一平面,橫刻十二道小溝,在溝裡塗上各種顏色,並在第六道溝的兩端,把熊的雙眼鑲在樹上。而且人們要假裝哭泣,給熊敬煙,與老人死時的儀式相似。鄂倫春人則是用草把熊骨包好,放在樹木搭成的架上,放好後,老年人要領青年人跪下,給熊敬煙,磕頭,並要向熊祈禱說:「老爺子以後多給獵物。」

從很早的時候起,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大小興安嶺的狩獵、捕魚部落如鄂溫克、鄂倫春、赫哲、弗雅喀等,對熊這種動物都有著特殊的「尊敬」和感情。他們獵取各種野獸,但只有獵獲熊之後,要舉行一系列的崇拜僅式,包括最後的葬熊。這是原始時代遺留下來的種對動物崇拜的習俗。

根據民族學的資料證明,狩獵部落對熊的崇拜和「贖罪」,有著一系列的儀式和禁忌;

(1) 據說,過去鄂倫春人往回馱運熊時,一路都要假裝哭泣,而且馱運的牲奮也有禁忌,只能用騸馬(割去睪丸或卵巢的馬)馱運,怕用母馬馱運時會流產,用公馬則怕它會象熊那樣兇猛。

(2) 把熊運回部落時,鄂倫春老人要呼叫:「咔一咔」表示避邪,防止熊的報復。而在奧斯梯加克人中把熊運回時,全公社的男人都要出來迎接,對熊喊:「森林之王來了!」並且爭先和熊接吻,表示敬意。在熊的身旁供一裝水器皿,先用水給熊洗臉,消除人的「罪過」洗完後把熊抬到屋內,橫放在床上給它穿上帶襟的衣服,戴上帽子,在它面前供上魚類和果子。人們都戴上假面具,通宵給熊唱頌歌,開宴會,人們輪流用手拾熊頭,佔卜來年狩獵的運氣如何,如果輕就預示著獵物的豐收如果熊頭重就預示獵不到許多野獸。

(3) 緊接著就是剝皮。鄂溫克人在剝熊皮時,必須首先割掉熊的睪丸,把它掛在樹上,然後才動手剝皮。認為這樣熊見了人才老實。剝皮時絕不能割斷動脈,而必須把血擠進心臟裡去。熊的脖子也不可隨便切斷,而是先把小腸取出繞熊頭三周後才可切斷。而弗雅喀人是把熊皮從頭到腳剝下來,一個男人把熊皮披在身上,圍著火爐轉圈;另一人敲起鼓、奏起音樂來討熊的「歡喜」。這是狩獵部落向熊討好。懇求消除怒氣的一種儀式。

(4) 狩獵部落對熊的討好,絕不是目的,目的是吃熊肉。按照習慣。凡是獵到熊,必須由公社的全體匯集在一起共同吃熊肉。這裡以鄂溫克人為例:第一天,分熊前半身的人把熊肉煮好,全公社的人到他家吃前半身;第二天,分熊後半身的人把肉煮好,全公社的人到他家吃後半身。吃熊肉也有一整套儀式和禁忌:

不許把吃熊肉的刀叫刀,而是叫什麼也切不動的鈍刀。

吃肉前,大家要齊聲喊叫:「吤一吤。是鳥鴉吃你的肉,不是鄂溫克人吃你的肉!」。在弗雅喀人中吃熊肉,必須在一夜吃完。吃完熊肉後,由年歲最長的老人站在門口,以樺樹條抽打每個退出門的人,以表示懲罰吃熊肉的「罪過」。而熊心、大腦、食道、肺、肝、眼睛等是不許吃的。因為這些部分被認為是熊的靈魂所在之處。

吃完熊肉後,骨頭不許亂扔。要全部集中起來,連同上述部分進行風葬。

但對熊的崇拜還有另一種形式,即以飼養熊為其特點。古代黑龍江流域的弗雅喀人和庫頁島上的愛奴人都有飼養小熊的風俗。曹廷杰的《西伯利東偏紀要》中說:他們「喜弄熊呼日:『馬發』」。在他們之中,熊是由同一氏族共同飼養的,民族的每個成員都寧肯自己挨餓,而有義務餵給熊以食物。氏族通過飼養小熊的活動,維繫氏族成員之間的聯繫。

一般在冬季快要結束時,把小熊從山上捕回來。例如在弗雅喀和愛奴人中,要選舉一名婦女專門飼養小熊,叫「熊母」,她負責把小熊養到能破欄而出為止。再大就要成為禍害。這時要舉行儀式,要對熊說:「雖然把你養大很不容易,但既然養大了就非殺不可了。」這時專門飼養熊的「熊母」,一定要為熊的命運哭泣,而且表現得悲痛欲絕。氏族的人們圍在熊欄外,把酒灌給熊喝,特別是婦女們圍著熊欄,一面唱悲歌一面舞蹈,然後把熊從欄內曳出來,牽著熊到部落的各戶巡迴一遍。然後大家哭泣,在熊頭上結一繩,對準熊的咽喉一擊,把熊殺死。把屍體橫放在那裡,進行一番裝飾,特別對母熊更加隆重。爾後就舉行宴會吃熊肉。

從我國民族志來看,雲南的彝族和怒族也都還保存著對動物崇拜的遺蹟。例如哀牢山的彝族在慶祝狩獵成功時,由女巫師領導全村寨的人組織八個人的舞蹈,臉上戴著虎、熊、馬、牛、鼠、穿山甲等動物的假面具,做著各種動物的舞蹈動作。這是保存至今的早期母系氏族社會中由女酋長領導慶祝狩獵豐收的一種習俗。再從世界民族志來看。古代芬蘭各族間也曾流行過對熊的崇拜的風俗他們在追捕熊的時候,要唱歌來對熊表示「謝罪」之意。堪察加爾人對熊崇拜更甚,他們不敢叫熊的名字而給以尊稱,吃完熊肉後,把熊頭掛在樹上。再如西伯利亞的韃帽人決不食熊肉,認為熊過去是人。他們的禱文中稱熊為祖先,其禱文說:吃黑樺之實的祖先呵,幫助我們保護我們的家,不使敵人來危害我們...」。

對熊的崇拜說明了什麼?為什麼狩獵部落會有這種風俗呢?回答這一問題是饒有興趣的。

熊是龐大而兇猛的野獸,古代被熊傷害的獵人是不計其數的。它主動向人進攻。見人就瘋狂地撲上來不咬死不罷休。並且在交配和下崽期更加兇殘,見什麼追什麼,甚至連鳥飛過的影子它也不放過。碗粗的樹它一折就斷,特別是當它受傷後的反撲更加瘋狂,非把獵人撲倒致死才算完事。如果熊的小肚子受傷,爬不起來,它四腳朝天。竟把自己的前掌咬得稀巴爛。

這樣兇猛殘暴的熊出沒在森林和山野間,常把獵人的住所和倉庫搗毀威脅著狩獵部落的安全。特別是在使用簡陋的木棒、石頭、矛戈的原始時代他們沒有更好的武器抗擊洞熊頻頻的侵襲。就必然引起對熊的恐懼心理。在民族志上有許多例子證明這一點。例如奧斯梯加克人在森林中和熊相遇,由於恐懼心理則立刻脫帽以致敬意,有人甚至跪在熊的面前。在他們的心目中十分敬畏熊。不願意惹怒它,並且不敢直接叫它的名字。如鄂倫春把熊叫「老爺子」;鄂溫克人把公熊叫成父輩最高稱呼,把母熊叫成母輩的最高稱呼。

熊不僅是一種使人恐懼的猛獸,而且它在形體上有許多方面與人相似。例如熊沒有尾巴,而且能直立起來行走;熊用前肢能搭涼棚遠望;特別是熊的生殖器以及母熊的乳房與人相似,因此在古代鄂溫克和鄂倫春人的神話中,把熊給以人格化,賦予熊以人的性格認為熊原來也是人並且認為是他們自己的「祖先」。由於把熊人化和神化的結果人們除恐懼之外又增加了層神秘的「親屬」的外衣和圖騰主義色彩。人們除非自衛不敢獵取熊。

綜上所述,對熊的崇拜實際上是原始人類生產力十分低下。對猛獸軟弱無力而產生的意識形態這種意識形態是與人們使用木棒和石器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的。當然,對熊的恐懼和崇拜。,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是不斷發生變化的。

隨著金屬工具的傳入。北方許多民族的獵人所使用的札槍和箭頭,逐漸由骨制、石制變為鐵製之後。提高了刺殺力,從而給徵服熊提供了物質條件。特別在出現火槍之後。更增加了獵取熊的能力。他們一方面依賴新的生產力打破了過去不敢獵取熊的禁忌;但另一方面古代對熊的禁忌和崇拜的殘餘。仍然不同程度地保存下來。例如鄂倫春人相信熊的肩胛骨上有孔眼,有先知的本領。因此,獵人發現熊洞後誰也不告訴以免被熊察覺。而是用暗示的辦法通知獵組的其他人到熊洞跟前。

鄂溫克、鄂倫春獵人儘管獵熊時十分機智勇敢但當把熊打死之後,他們仍然擔心熊的報復,怕熊降禍於自己,因此他們不敢把打熊的槍叫槍,而叫「吹火器」(即打不死任何動物的工具)。

從考古學的材料看,對熊這種動物的崇拜,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許多遺址中就有所發現。例如在法國的別施阿勒山洞中發現的兩塊薄石片,上面繪著用後腳站著的熊,在熊的前後畫有貌極恭敬的人像,這個情景表明人接近熊,意在向它致敬!這種生動的畫面,說明遠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古人類,對熊的崇拜就早已存在了。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據說黃帝的氏族是以熊為崇拜對象的。他率領的「六獸之師」其中就有以熊為圖騰的氏族和部落。據說周朝的祖先也是以熊為崇拜對象。周朝的人對熊不叫熊,而敬稱為「大人」。

考古學和古人類學給我們提供了早期人類的遺物、遺蹟。民族學與這些學科有著密切的關係。它對保存有原始公社殘餘的民族採取直接觀察和調查的方法,取得第一手材料,因此,民族學的材料做為「實物史料」,不僅生動、豐富,而且全面,它給認識原始人類的生活(包括意識形態)提供了社會的「活化石」,對考古學和古人類學可以給予必要的印證、闡明和補充。因此,狩獵部落對熊的崇拜,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人類原始祖先生活的一個側面。

相關焦點

  • 你聽聞過哪些原始部落的奇特習俗?
    說起原始部落的奇特習俗,一些讓人讚賞,一些受到爭議,其中不乏讓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議的。小編近日搜集了四種奇異的原始部落文化習俗,足以讓你驚訝地豎起眉毛,但同時也覺得相當有趣。說起這個與世隔絕的印尼部落,達尼人住宿簡陋,穿原始飾物,用長矛捕獵,用自製的木質樂器來慶祝和祭祀,說著無人通曉的原始語言。而對於印度達尼部落的女性來說,當有家庭成員死亡,不僅意味著心靈上的痛苦,同時也是身體之苦。當親人逝世時,達尼的女人會被迫切掉一段手指,這種儀式按照本地人的說法是為了祭奉祖先之靈。這一傳統習俗被認為極不人道,也體現了印尼男尊女卑的社會現象。
  • 專家:"龍崇拜源於熊圖騰說"證據不充分
    熊因此代表黑暗,陰森:而在印第安人普埃布羅族的地下廟宇裡,按慣例有一個爐灶被稱為「熊」,因為這種動物與冥間的力量有關。    葉舒憲稱,從空間分布上看,整個歐亞大陸北半部以及北美洲的史前文化都曾經流行過熊圖騰崇拜。「歐洲史前人類製作的燈臺、陶器、人像和祭器上出現的大量的熊形象,比如克羅埃西亞發現的公元前6000多年前的陶製熊形燈臺,都為他們的熊圖騰崇拜提供了證據。」
  • 亞洲古老部落文化:​阿伊努部落與爪哇部落的歷史文化
    在阿伊努部落剛形成時期,他們大都定居在日本四大島之一的北海道,靠狩獵和採集獲取食物,他們能用周圍的天然材料生產自己所需的切物品。後來,日本其他部落種族也遷入這裡,他們奪取了阿伊努人的漁獵場所和生產資料,後來阿伊努部落不得不改變為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但其生活仍是陷入了貧困之中。直到今天,他們仍是日本最貧困的族群。
  • 中秋節古代習俗與現在的習俗的變化
    古代:女子拜月祈求美麗容顏從古至今,有關中秋節最有名的傳說莫過於嫦娥奔月。據公開資料顯示,民間中秋賞月活動約始於魏晉時期,但未成習。到了唐代,中秋賞月、玩月頗為盛行,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待到宋時,形成了以賞月活動為中心的中秋民俗節日。
  • 這個奇特的黃種人部落,孩子妻子部落共有,還會讓妻子陪客人睡覺
    世界上擁有著非常多的國家與地區,每個國家與地區都有一個獨特的傳統文化與習俗。今天小編向大家介紹的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黃種人部落,在這個部落當中妻子和孩子部落共有,尤其是有客人到訪的時候還會讓自己的妻子陪客人睡覺。這個部落就是生活在北極的因紐特人,隨著這個部落漸漸的被人們所熟知,也讓人們對於這個部落的一些風俗文化有所了解。
  • 佤族翁丁部落、中國最後保存至今部落習俗
    翁丁村至今仍保留著完整的佤族傳統杆欄式茅草房以及各類佤族祭奠房、神林、木鼓房,當地人還保留著著一些傳統習俗,翁丁村寨以其原始佤族民居建築風格和原始佤族風土人情,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現在已成為國內外遊客參觀巡遊的地方,全村佤族群眾每戶年接待遊客一項分紅可達10000多元。翁丁佤寨位於距滄源縣城約30公裡的勐角鄉。
  • 中國唯一的馴鹿村,生活著最神秘的民族,也是「最後的狩獵部落」
    這裡的人們世代依靠狩獵和馴養馴鹿為生,對外稱作敖魯古雅。這就是今天要跟大家介紹的地方。這是中國最後僅存的使鹿部落,是中國最古老、最神秘的民族,走進敖魯古雅,就等於走進一部夢幻的童話世界。,靠打獵和飼養馴鹿生活,成為我國唯一也是最後的狩獵部落,被稱為&34;。
  • 與僧侶共寢:古代女子獻初夜的奇特習俗!
    將初夜權奉獻給神  古埃及有崇拜「金牛」之風,所謂「金牛」是體上有特別的斑紋的黑牡牛,據說這是生殖之神奧色裡斯的化身記得我第一次看到這些時,驚恐萬狀,但現在我才知道,對歐洲人來說,這是一種古老的習俗。僧侶是神的代表,這種習俗又是這些僧侶宣傳的,如果是真的信神倒也罷了,否則,這豈不是一種騙局?可見,貞與不貞,神聖與否,全在人心裡,正如馬丁·路德說的那樣。
  • 「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
    來源:「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新華網「中國最後狩獵部落」遞來「金名片」盛夏的大興安嶺天藍雲淡,滿山青翠這裡,是內蒙古鄂溫克族世代生活的地方鄂溫克意為「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新中國成立前鄂溫克最具特色的使鹿部落一直保持原始生產生活方式吃獸肉、穿獸皮、住「撮羅子」離群索居,與世隔絕被稱為「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現代化潮流中鄂溫克族人走出山林吃飯難、上學難、行路難
  • 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
    生活在北方的神秘部落,終身與鹿為伴說起馴鹿,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國外的聖誕老人駕著麋鹿送禮物,但在中國北部,真的有一個古老的馴鹿部落,他們從漢朝開始就與鹿相伴,趕緊來看看!「鄂溫克」,是鄂溫克族的民族自稱,其意思是「住在大山林中的人們」。可以看出他們與山林有著密切聯繫的古老歷史和生活。
  • 古代的魚·女性生殖崇拜·現代的延續
    古代先民,生殖崇拜最早是對女性的崇拜,而且首先是對女性生殖器的崇拜,那是因為母系制佔統治地位。崇拜女性生殖器,歸根到底是人對自身的崇拜,但在古代,神秘的生殖力,來源於大自然,又表現於自然界。於是,古代先民的目光便轉向了那些生殖能力特別強的自然物,例如,魚。
  • 即將滅絕的袖珍人部落,8歲成熟結婚生子,成人身高1.3米左右!
    而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非洲的原始部落,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有著自己的生活習俗。說起非洲,相信很多人都會第一時間想起那裡豐富的物產吧!其實除了豐富的自然資源,那裡還生活著很多的原始部落,只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很多部落都慢慢地被現代化了,但仍舊有些部落常年都不與人接觸,所以生活習慣還很原始,這個部落就是非洲的矮人部落,那裡的人叫做俾格米人。
  • 華夏老祖宗"粉"啥:八千年前崇拜龍 黃帝時熊圖騰
    比如以鹿為圖騰的部落,他們的成員也許會戴上鹿角的裝飾品,而在野外看見戴有這種裝飾品的人,就知道是「自己人」了。慢慢地,在這種觀念影響下,原始人開始以為群體成員都是由圖騰繁衍而來,從而將圖騰認作自己的祖先,並視為保護神,在日常生活中也開始不斷有行為體現出對祖先和保護神的崇拜。
  • 非洲矮人部落,成人平均身高1.3米,8歲就發育完全,開始結婚生子
    雖然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人們對於很多事情的了解都更深刻了,各個國家之間的交流也更頻繁了,但全球有200多個國家,依舊存在很多無法解釋的現象,和一些十分奇特的民族,他們擁有和我們截然不同的風俗習慣。非洲是全球第二大陸,它的經濟發展不算好,是各個大洲中,發展較為落後的大洲,但同時這是一片十分神秘而又美麗的大陸,這裡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還有隱藏在密林深處的一些原始部落。
  • 我們是熊的傳人!不是龍麼?在古代傳說中,我們還真就是熊的傳人
    熊的傳人!對沒錯,不是龍,我們是熊的傳人!至於為什麼這麼說,那還要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熊,指的是熊科的動物,這個科目的動物通常身材魁梧,並且非常強壯,脂肪都是用來囤積的過冬用的,冬眠時候靠的就是這個脂肪,春天剛醒來的熊都是瘦得只剩下肌肉的。
  • 歡樂過端午 ​端午節習俗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遊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 非洲部落文化:長期與世隔絕的卡拉莫賈部落,有怎樣的文化歷史?
    非洲部落文化:長期與世隔絕的卡拉莫賈部落,有怎樣的文化歷史?桑人部落桑人部落是非洲大陸上的一個古老的部落種族,據說是南非最早的土著居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目前他們仍然生活在非洲的南部地區,為當地社會形態較為原始的部落之一。
  • 紐幾內亞印尼部落達尼人斷指習俗!
    紐幾內亞一個與世隔絕的印尼部落—達尼人,被譽為最孤立原始的部落。達尼人住著簡陋的橢圓形或圓形竹棚小屋,穿著飾物原始,用長矛狩獵,祭祀豬來慶祝婚姻,他們用木質樂器來慶祝英雄事跡,他們使用的語言至今也無人能懂。
  • 中國「最後的狩獵部落」:使鹿鄂溫克的美麗與哀愁
    每當有鹿久未回營,鄂溫克人便會擔憂,因為山裡有野獸,熊、狼和猞猁,還有給鹿下套的盜獵者。家中男子不得不外出尋鹿,不顧季節和天氣。比如:從不打在戀愛中的2隻熊;遇到10隻灰鼠,打5隻放5隻;燒火不砍伐鮮樹,只撿地上已沒有生命的柴木……狩獵從不趕盡殺絕,保持對天地自然的敬畏,只取生活所需,不過分索取,這便是使鹿鄂溫克人的生存智慧。
  • 《易經》是天書,「易」就是鳥,源於東夷部落鳥圖騰崇拜!
    等問題,以確定對方身份,久而久之,「鳥人」這個說法就流傳下來,但可能是源於部落戰爭或外族歧視,東夷「鳥圖騰」部落沒落後,「鳥人」也就成了歧視性的稱呼。 02《易經》與東夷部落「太陽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