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旅遊後刷朋友圈的N種方式:崖壁刻字 複製美景

2020-12-12 新華網客戶端

  國慶「黃金周」期間,很多出門旅遊的人很熱衷在朋友圈曬自己的旅遊經歷,比如,到過什麼地方,見過什麼新鮮事物,有點什麼感想之類的等等。一時間,朋友圈被各種各樣的旅遊形式瘋狂刷屏。把旅遊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朋友的同時,自己心裡也十分愜意。但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照片、手機和微信都沒有,古人旅遊怎麼分享給朋友呢?說得時尚點,怎麼刷「朋友圈」呢?

  1 用文字形式傳播到朋友圈

  古人想把旅遊經歷留下來,大部分是用文字記錄的。現在流傳下來的好多旅遊隨筆就是古人旅遊後即興寫的,這是他們和朋友之間最常見的交流方式。

  古代有種神叫「旅遊神」,常見的版本有兩個:一個說的是黃帝的元妃嫘祖,嫘祖隨黃帝邊週遊巡行全國邊教百姓們蠶桑,最後逝於道上,被祀為「道神」;一個是《宋書·禮志》記載,「祖,道神也。黃帝之子曰累祖,好遠遊,死道路,故祀以為道神,以求道路之福」。累祖非常喜歡旅行,最後死在旅途中。道神,就是保佑出行平安的神靈,後來演變為「旅遊神」。黃帝的元妃和兒子不是普通人,出遊所到之處都有專人負責記錄,然後把他們的想法和行為方式分享給更多的人學習、借鑑。

  九鼎是九州的象徵,但同時也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旅行指南,據說大禹治水成功後,把各地的山川地貌、交通情況,以及飛禽走獸和出門不宜的諸多講究都記錄在九鼎之上,方便九州的百姓出門旅遊前參考。大禹的朋友圈當時可是足夠大,面對的是全國百姓。

  西周的周穆王喜好遊山玩水。他曾帶領大臣滿載禮品,從鎬京先北遊到內蒙古,又遊到新疆,傳說到了崑崙山西王母國,然後繼續西進到大曠原,採購了許多珍禽異獸後,就回家了。隨行史官將他兩年多的旅遊生活記錄下來,隨筆《穆天子傳》發行後,讓當時的很多人大開眼界。

  西晉的酈道元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遊,沿途考察山水,拜訪耆老宿紳,參觀歷史遺蹟,《水經注》裡記錄了大量鮮活的旅行見聞。

  唐朝的玄奘聖僧西遊後,把過程口述出來讓他的徒弟寫成《大唐西域記》。

  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元朝為官期間旅遊了許多地方,《馬可·波羅遊記》記述了他在中國的見聞,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嚮往。

  明朝的徐霞客花了50多年的時間遊遍全國,《徐霞客遊記》裡記述的各類洞穴、泉水、動植物、名山大川等景象不計其數。

  這些旅行家走到哪裡就用文字記錄到哪裡,把見聞和感受隨時隨地分享給其他人。如果古代科技發達,「朋友圈」可能天天都會被刷爆。

  2 曬曬古代版的「PS」畫作

  古人最喜歡在山水間縱情,如果不會寫或覺得用文字表達是多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畫下來。這種記錄直接體現了旅遊的人在途中的感受。

  比如,隋代的山水畫家展子虔畫的遊春內容,唐代「畫聖」吳道子憑記憶為唐明皇畫的嘉陵江水等等,他們把自己在旅遊中見到的風土人情用圖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分享給朋友們。他們的朋友圈大多是上層人士,藉助這些人的能量傳播出去,就能為更多的人所熟知。

  古代旅遊雖是皇親、貴胄、達官、名士的專利,但平民百姓出門近處郊遊,放風箏、趕集等,也會把自己這一天最有感受的事情畫下來,即使塗鴉也覺得很快樂,然後拿給街坊鄰居看,樂趣十足。

  畫畫雖然不如照片真實、直觀,但現代照片也有不完全真實的,比如PS,合成後再也不是原始的模樣,那就把古代這種畫畫的記錄形式當成PS或者美圖秀秀吧,真好玩!

  3 在山川崖壁上刻字,獲陌生朋友點讚

  旅遊途中,古人喜歡在崖壁、山石等地方刻字,這也是發朋友圈的一種方式。

  遊到興致高漲的時候,在一塊石頭或一處崖壁上刻下自己的感受,既能體現自己的文化品位,又能獲得許多陌生朋友的點讚,也是很爽的一件事。許多詩詞碑刻就是這麼成為經典的。

  旅遊碑刻起始東晉,唐宋流行,元代衰落,明清又繁榮起來。「桂林山水甲天下」這句詩誰也熟悉,出自桂林獨秀峰的摩崖石刻,是南宋詩人王正功的七律《勸駕詩》第二首中的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羅青意可參」,本意是藉由桂林山水鼓勵此地的舉子們努力學習,可以像桂林的山水那樣名滿天下,不過朋友圈裡最後只把桂林山水的美傳得越來越廣。桂林還有一處石刻很有名,就是明人鄺露《遊虞山記》裡記載的東晉潁川人虞闡出補零陵太守時作了《虞舜像讚並序》,並刻石於虞山,可惜這塊石刻不走運,沒被保存下來,只能在朋友圈被遺憾地叨叨兩句。

  除即興之外,還有專門刻碑記錄往事的。晉祠銘即晉祠之銘並序碑,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並書。李淵、李世民父子起兵太原,建立唐朝後,專門到此感謝叔虞,銘文歌頌宗周政和唐叔虞建國策略,宣揚唐王朝的文治武功。這和旅遊雖然扯得有些遠,但也算是李世民烽煙中的另一種遊歷感悟。兩千多年,晉祠銘通過當時的皇族朋友圈一層層向外擴散,直到今天還在我們的朋友圈裡轉來轉去。

  古人把自己的感悟刻在山川石壁上,許多都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我們今天刻的「到此一遊」可不一樣。

  4 把旅遊美景微縮版複製到皇家園子裡

  說到古人把旅遊經歷發到朋友圈,不能不提乾隆帝。

  乾隆喜歡江南風光,可一旦離開也就看不到了。怎麼辦?克隆是個好辦法。他看上了無錫惠山腳下的寄暢園,不能一直呆著不走吧,回京立刻讓工匠按照當時臨摹的紙樣建一個同樣的園子,就是現在的頤和園。頤和園裡有江南特色的園林建築比比皆是,昆明湖、蘇州街等都是微縮版複製品。

  蘇州的獅子林是乾隆的最愛,他初次從朋友圈裡看到元代畫家倪瓚的《獅子林圖》時,喜歡得不得了,幾次南巡後都去遊賞,最後在長春園建了一座獅子林。

  乾隆把很多江南美景的微縮版複製到京城的皇家園子裡,邀王公大臣等來一起觀賞,其實也就是在他的「朋友圈」裡曬自己旅遊後的作品,大臣們紛紛點讚。但是,乾隆的朋友圈可不是一般人能進去的,有一定的局限性。

  今天,我們能夠在朋友圈曬乾隆帝當年朋友圈裡的旅遊作品,確實也很有意思。

  5 論詩交流心得,朋友們一起High

  有些古人遊玩後,喜歡用切磋詩的方式,贏得朋友們的參與,然後大家一起High,類似於現在朋友圈裡的發言。

  比如,有一次,蘇東坡與他的妹妹蘇小妹及詩友黃山谷一起論詩,互相題試。不知蘇東坡當時是否外出旅遊,但就詩的內容「輕風、細柳、淡月、梅花」來看,都是旅遊中常常抒發情感的東西。蘇小妹說出「輕風細柳」和「淡月梅花」後,要哥哥從中各加一字,說出詩眼。蘇東坡說:前者加「搖」,後句加「映」,即成為「輕風搖細柳,淡月映梅花」。不料,蘇小妹卻評之為「下品」。蘇東坡認真思索後,得意地說:「有了,『輕風舞細柳,淡月隱梅花。』」小妹微笑說:「好是好了,但仍不屬上品。」一旁的黃山谷忍不住了,問道:「依小妹的高見呢?」蘇小妹便念了起來:「輕風扶細柳,淡月失梅花。」蘇東坡、黃山谷吟誦著,玩味著,不禁託掌稱妙。

  像古人這樣用詩在朋友圈進行交流心得體會的不在少數,也是一大樂趣吧。

相關焦點

  • 古人旅遊後刷朋友圈的N種方式:崖壁刻字 複製美景
    一時間,朋友圈被各種各樣的旅遊形式瘋狂刷屏。把旅遊的點點滴滴分享給朋友的同時,自己心裡也十分愜意。但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照片、手機和微信都沒有,古人旅遊怎麼分享給朋友呢?說得時尚點,怎麼刷「朋友圈」呢?  1 用文字形式傳播到朋友圈  古人想把旅遊經歷留下來,大部分是用文字記錄的。
  • 沒手機,古人旅遊怎麼發「朋友圈」?
    最原始通用的方法:寫遊記既然不能拍照,古人最普遍的方式就是用文字記錄,形成了現在我們還能看到的各種遊記。其實,中國人一直以來都非常酷愛旅行,還有關於旅遊神的傳說。他先後考察記錄了 61 種地貌類型,24 種水體類型,170 多種動植物,1259 座名山大川。可以想像,這些東西如果轉換成圖片,那還不天天都刷爆你的「朋友圈」啊,估計徐霞客很快就會被屏蔽了。
  • 旅遊景點又被刻字
    昨天刷微博的時候看到「陝西丹霞地貌又被刻字」,第一反應:怎麼又被刻字了?是懲罰力度不夠嗎?「陝西丹霞地貌被刻字」這個事件記得之前也上過好幾次新聞,但感覺沒多久又有。不知道那些刻字人的心裡是怎麼想的,是想博關注?留下自己來過的痕跡?想證明什麼?
  • 古人旅遊原來這麼發朋友圈,給乾隆跪了
    古代的車馬很慢,一生只夠愛一人,可別看車馬慢,也抵不住古人有一顆想要在路上的心啊。古人出遊,不僅要寫景,讓你知道我看了啥,還要寫情寫志,讓你知道我在想啥。不過,在科技不發達沒有照片和微信的古代,旅個遊該怎麼發朋友圈呢?
  • 旅遊刻字為何屢禁不止?
    距離八達嶺長城首開日被未成年遊客刻字的事件剛過去沒多久。近日,我國又一景區被遊客刻字留念,600歲齡的北京天壇牆上被遊客刻字示愛。此事迅速登上了微博熱搜。景點刻字中外皆有在旅遊景點裡出現最多的詞彙估計就是「到此一遊」,在中國大大小小的景點裡,遊客以各種方式留下這個詞彙的現象是屢見不鮮。長城有,故宮有,泰山有,天壇現在也有了。不僅在國內,在國外的一些景點也是慘遭厄運,美國自由女神像腳下也赫然有著「到此一遊」的漢字,巴黎艾菲爾鐵塔上同樣有這四個字。
  • 全省高山崖壁滑漂的首次亮相---葉縣馬頭山崖壁漂流
    馬頭山崖壁漂流火遍dou音和朋友圈的高空漂流看起來真的很好玩為了方便大家不出平頂山就能玩到這個網紅項目馬頭山樂園目前已建設完成葉縣第一條高空崖壁玻璃水滑馬頭山崖壁漂流橡皮筏隨著滑道帶你在空中漂過每個轉彎都能夠激起浪花朵朵耳旁全是呼嘯的風聲感受不一樣的速度、激情在漂流的同時還能欣賞到周邊的美景是不是刺激又享受呢
  • 古人是如何在懸崖上刻字的?
    其中華山以其崖壁的險著稱,華山作為一個著名景點,它自然有其獨特的地方。不過要說一個比較絕妙之處,還是要屬華山全真巖。它絕在哪呢?位於懸崖坡下有一個凹陷處,在凹陷處內側有一個類似匾額的地方,上面刻有全真巖三字。如果是在石頭上刻字的話,還體現不出這三個字的絕妙之處。
  • 天壇1塊古磚被同一人連刻3年:遊客為何熱衷於在名勝古蹟上刻字?
    >第一,刷存在感,證明自己來過此地,跟小狗撒尿圈地盤的原理相似。雖然自古以來我國就有帝王文人題詞刻字的傳統,但古人刻字多是寄情於美景,找尋共鳴,而且都是經過精雕細琢,與風景之美相呼應。而今人不管到哪裡,大多是歪七扭八的「XX到此一遊」,著實膚淺粗鄙。
  • 武功山的冬日美景刷爆朋友圈!
    武功山的冬日美景刷爆朋友圈!應選擇衛生通風條件良好的酒店和就餐場所,入住後或就餐前要開窗通風。倡導餐食打包取食,錯時錯峰就餐,用餐時採取分餐模式,與其他桌隔桌而坐或保持一定距離,避免聚集。 4.做好全程個人防護。個人出行前應配備數量充足的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出行期間要全程佩戴口罩,保持1米以上的遊覽距離,勤洗手、不扎堆、不聚集。
  • 揭開浯溪崖壁上「聖壽萬年」四字的刻作之謎
    您別著急啊,注意一下,「聖壽萬年」這四個大字,是刻在三十多米高的崖壁之上,而且每個字都有兩米多高。是怎麼刻上去的,是個謎。主:按說現在的技術水來,在崖壁 之上雕 刻幾個大字,並不是什麼難事,可難就難在這些字並不是現在雕刻上去的。您注意看,落款是什麼呢?宋化年間雕刻上去的。七百多年的歷史,七百多年前的古人生產力落後的情況之下,將四個字這麼大的字手工整整地雕刻在崖壁之上的呢?不瞞您說,幾百年來,已經有數不清的人,前赴後繼試圖解開這一謎團,但是最終都無功而返。估計您不該相信了。
  • 一天下來瘋狂的狂刷朋友圈,這是一種什麼心理?
    這種心態非常複雜,有很多種:第一,空虛寂寞類。這種人,時不時刷個喝咖啡呀,讀書呀,散步之類,因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總是孤孤單單,不合群,於是為了證明自己的高雅,刷一下朋友圈,就是無聲地宣告:不是我不合群,是我追求高雅,你們不理解我。
  • 重慶巫溪:雨後彩虹 美景刷爆朋友圈
    導讀: 連日來間斷的降雨緩解了一絲暑氣,7月7日下午,重慶市巫溪縣大雨過後,多地現彩虹美景,時間持續半個小時之久。一時間,無數美麗的彩虹照片刷爆了巫溪的朋友圈。重慶網絡廣播電視臺 記者 傅春蓉連日來間斷的降雨緩解了一絲暑氣,7月7日下午,重慶市巫溪縣大雨過後,多地現彩虹美景,時間持續半個小時之久。一時間,無數美麗的彩虹照片刷爆了巫溪的朋友圈。彩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
  • 沒相機沒手機,走到哪看到哪,談古人是如何旅遊發「朋友圈」的?
    杜甫古人打卡旅遊景點也發「」朋友圈」那個時候,沒有手機可拍照,也沒有社交軟體可表露情感,古人是如何旅遊發「朋友圈」的?畫像磚就成了古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最直接的表達方式 。它完整地記錄了古人當時的生活、生產場景。徐霞客從小時候起就萌生了遊覽祖國大好河山、探索大自然奧秘的想法。他將旅行與他的生命融為一體,從22歲開始遊歷直到生命的盡頭。
  • 400萬年鐘乳石被掰斷偷走:對不起,你配不上朋友圈的美景!
    五一期間看朋友圈,刷微博,看到最多的便是:我在網紅景點打卡,但是動不了…我在步行街吃喝逛玩,但是動不了…我在國外旅遊,哇,好多中國人…更過分的還有這些,前輩們傳下來的「禮義廉恥」拋在腦後,唯獨沒忘「爬樹」的看家本領。樹上開滿了大爺大媽……
  • 【刷爆了】平潭 「象鼻灣」 美景刷爆朋友圈!(附攻略)
    平潭 「象鼻灣」 美景刷爆朋友圈
  • 高大上旅遊拍照,女生七種拍照姿勢小技巧,刷爆你的朋友圈
    高大上旅遊拍照,女生七種拍照姿勢小技巧,刷爆你的朋友圈出去旅遊都是很多人都非常嚮往的,幾乎所有人都想出去旅遊,從而更加寬闊視野來放鬆心情,那麼旅遊少不了的,也就是拍照了,相對於男生來說,女生是比較喜歡拍照的。
  • 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北京4月12日新媒體專電 題:如何刷朋友圈不交「智商稅」?——論微信朋友圈的正確打開方式    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張墨成 吳慧珺 張玉潔    近日,一篇題為《北大博士:退朋友圈保智商》的文章「刷屏」微信朋友圈。在「雞湯文」「標題黨」和微商廣告等「佔領」朋友圈的今天,一些網友調侃「看朋友圈要交智商稅」。專家表示,公眾應提高媒介素養,達成朋友圈「共識」,實在不喜歡也可關閉該功能。
  • 福州晚霞驚豔天空 刷爆微博朋友圈
    中國天氣網訊 7月24日傍晚,福州天空驚現反雲隙光和絢爛晚霞,市民們紛紛駐足觀望,並舉起手機記錄下眼前美景,一時間晚霞美照刷爆了朋友圈。圖為福州福道(圖/雨葉)中國天氣網訊 7月24日傍晚,福州天空驚現反雲隙光和絢爛晚霞,市民們紛紛駐足觀望,並舉起手機記錄下眼前美景,一時間晚霞美照刷爆了朋友圈。
  • 朋友圈人設N種類型
    為什麼一定要發個朋友圈來刺激我們這種只想開開心心當鹹魚的人呢但慢慢地你發現,流水的立Flag的人,從每天打卡變成隔天,再到一周兩天直至消失在了你的朋友圈。這個時候,你就可以繼續安心地吃喝玩樂了,並露出一絲早已看破的笑容,「Flag你們隨便立,做到了算我輸!」
  • 古人的中秋「朋友圈」,上頭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如果,古人也有「朋友圈」,他們會在中秋佳節發些什麼呢?今天,讓我們一起順著網線「穿越」回去,刷一刷古人的「朋友圈」。賞桂觀潮哪位古人的「朋友圈」畫風最深得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