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看古裝武俠劇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古裝武俠劇都一個類似的橋段,「俠客獨自一人來到一家客棧,肩上掛著一條白毛巾的店小二,點頭哈腰的小跑過來小心翼翼的問,『客官,您是打尖還是住店?』。」是不是瞬間覺得很有畫面感?不過,你們有沒有想過什麼是「打尖」?「打尖」的由來又是什麼?
其實,關於「打尖」的說法有很多。第一種是,從外地來的商人俠客等,剛好在飯點的時候途經某個客棧,或者是還沒到飯點,但是餓了累了停下來小憩,吃一些東西打發一下舌頭。同時給自己的坐騎馬兒餵點草,檢查下馬蹄上的馬掌會不會鬆動什麼的,休息過後再繼續趕路。
第二種,古代人一般都只吃兩餐,上午一次下午一次,中間要是餓了也會吃一些別的東西。我們都知道古代生火做飯的工具是打火石。生火做飯也被稱之為「打火」,由於書寫的緣故,字形相似就被別人誤寫成「打尖」了。
第三種說法,古人懂得未雨綢繆,一般出遠門都會帶上一些糧食什麼的。若是去的地方較偏遠,很有可能會買不到糧食只能自己自備一些。但是,古人並不會帶上煮飯工具趕路。若是在趕路途中,遇到有人居住的地方,可以向他們借水借地方借火(煮飯工具)。當然,這些都是要付錢的。
其實,「打尖」我們也可以理解為吃下午茶的意思,在午餐過後晚餐之前餓了,隨便吃點什麼墊一下肚子,打發一下飢餓感。
各位朋友,你們對「打尖」有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