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怕苦,前人栽樹後乘涼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打開謝炳輝家的院門,滿眼翠屏綠障,上百棵羅漢松姿態各異。
一走進謝炳輝家的院門,記者便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住了——滿眼翠屏綠障,上百棵羅漢松亭亭玉立。
今年53歲的謝炳輝住在柏加鎮渡頭村,從事苗木行業已有數十年,他經手銷售的樹木早已數不清,不過有兩棵樹他向來不捨得出售——一棵羅漢松、一棵紅楓,就長在自家院子裡。
這兩棵樹都是瀏陽本土樹木,看起來也沒什麼特別之處,謝炳輝卻表示,這是父輩留下的「傳家寶」。
瀏陽市融媒體中心記者張玲彭紅霞
栽樹致富
專心經營本土羅漢松
走進柏加鎮,12月18日即將開幕的湘贛邊首屆花木博覽會暨生態音樂節,已將柏加渲染出一片熱鬧歡快的氛圍,家家戶戶都將院落裝點了一番,準備迎接訪客。謝炳輝家的院子有3畝地,在當地不算大,但他對本土羅漢松的執著,是他在經營苗木產業方面最大的特色。
「我家院子裡全部都是本土羅漢松。」謝炳輝說。打開他家院門,左右兩邊都長著本土羅漢松,有地栽的,也有盆栽的。多年前,柏加樹農尋求行業突破時,很多人選擇進口羅漢松來銷售,但謝炳輝堅決不換,執著依靠自己的技術去挖掘、修飾每棵本土羅漢松的美。本土羅漢松小巧、靈秀、飄逸,在很多別墅、園林、院落都很受人歡迎。
謝炳輝家的院子裡,羅漢松姿態各異,各有千秋。最被他看好、看重的一棵栽在院中心,這是謝炳輝的爺爺栽種在謝家祖屋門前的一棵本土羅漢松,這棵樹在底部就有開叉,有兩根主幹、諸多雲片,十分大氣。它的「搭檔」紅楓就種在不遠處,樹葉被寒風染紅,風一吹紅葉飄落滿地。
樹木生長的時間越久越有價值,尤其是本土羅漢松,起碼要20年才能長成、造型,謝炳輝的爺爺種下來的羅漢松不僅年代久遠,而且造型別致,市場價值較大。謝炳輝在從事苗木生意最艱難的時候,曾有人看上這棵「護院樹」,但他堅決回絕了,他情願到河南、四川、廣西、湖北等地到處跑,慢慢經營改變銷售局面,也不願賣掉這棵特別的樹。如今,他家裡已有三個產業基地,回頭再看當年,他慶幸自己當時沒有賣掉這棵樹。
學樹做人
只問耕耘,不計得失
謝炳輝的爺爺謝星元、父親謝學鴻都是憨厚樸實的農民,最開始種下羅漢松和紅楓,只是為了給院子添彩。但是謝炳輝知道,先輩們給他留下的遠遠不只是一棵樹,還有寶貴的精神財富。
謝炳輝和他父親算是柏加最早投身種植業的一批樹農。謝炳輝十四五歲時就學著做各種農活,從種田到種植柑橘,之後又種樹種花,每一種新的嘗試都不容易,尤其是做園藝,要「修枝」「造型」。那時他很早就要起床,扛著梯子去自家林地,拿著剪刀一棵樹一棵樹地修理,羅漢松的針葉既密又多,要扎片、造型、修剪……各種操作下來,他的眼睛時常被汗水浸得發疼,手也抽筋,伸都伸不直。
種樹是周期最長、且長時間收不到效益的一種工作。謝炳輝不想幹了時,他父親就跟他說:「別怕苦!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這句簡單的話蘊含著樸實的道理,謝炳輝想起他的爺爺、父親,都是如同老黃牛般勤勞肯幹的農民,做事從不計較得失。這也讓他堅定信心,只要付出就一定會有收穫,即便沒有收穫,也要像樹木一般,頂著驕陽為地面投下一片清涼。
如今謝炳輝的子女都跟著他經營苗木,兒子學管理,女兒學營銷,技術活主要是他在做。「我也像我父親那樣帶著孩子去學習栽樹、造型、護理。」謝炳輝表示,看到兒子喊辛苦時,他會告訴兒子父輩們傳下來的精神財富:「別怕苦!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付出一定會有回報!」
來源:瀏陽日報
編輯:戴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