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為啥總是個中立國,要了解這一點,我們不妨先追溯一下歐洲歷史,縱觀歐洲大陸,在這1000多萬平方公裡的陸地上,總共存在著近50個國家和地區,看起來稀碎一片,但認真來看,絕大部分的歐洲土地都屬於同一個族群「凱爾特人」。
不過在中國春秋時期,凱爾特人遭遇了兩個強敵,北邊的日耳曼人和南邊的拉丁人,很快文明的拉丁人建立了羅馬城邦,並迅速制霸地中海,一路向北,往日耳曼人的方向打去,夾在中間被日耳曼人打得屁股尿流的凱爾特人見此立刻就抱起了羅馬的粗大腿,和他一起對抗日耳曼的擴張,在經歷了長期的戰亂之後,羅馬人和日耳曼人這兩個誰也奈何不了誰的死對頭達成了協議,雙方以萊茵河、多瑙河為界將歐洲分成南北兩部分,而這兩條河流的源頭就是瑞士所在的阿爾卑斯山脈。
雖然去過的人應該沒幾個,但我想至少糖應該都吃過,在這裡生活的是日耳曼人的一支阿勒曼尼人,這是為啥瑞士和瑞典隔得那麼遠名字卻很像的原因,畢竟同屬於一個先祖,而在地勢普遍平坦的歐洲,阿爾卑斯山的出現無疑是顯得十分突兀,而由於除了阿爾卑斯山脈以外,歐洲大部分都較為平坦,所以歐洲人普遍沒有山地作戰能力,無論是羅馬還是日耳曼都對阿爾卑斯山脈望而卻步,就這樣鬥了整整五百年之後,日耳曼人最終武力徵服了羅馬,但羅馬文化卻同化了日耳曼人,相當於誰也沒贏。
而在被同化的日耳曼人裡最有腦子的無疑是法蘭克人,他們憑藉著天主教迅速建立了法蘭克王國,但是在傳到查理的時候他的三個兒子鬧分家,法蘭克王國被肢解成三個部分,其中最奇葩的就是東邊的神聖羅馬帝國,雖然叫做帝國,但他其實是一大群日耳曼邦國形成的聯邦,伏爾泰有一句話概括得很好「他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不帝國」,那些邦國大多相當於中國的一個村鎮大小,邦國國王就是土地主,王子公主就是地主家的傻孩子,其實我一直覺得格林童話可以改名為鄉村愛情故事歐洲版。
而在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瑞士這個靠著交通便利大肆斂財的三不管地區正在逐漸崛起,並在中國明朝時期通過斯瓦比亞戰爭成功從帝國中獨立出來,用長矛挑翻了整個帝國的瑞士當時膨脹的不行,結果轉頭就撞上了法國人的槍管子,馬裡亞諾戰役的慘敗讓瑞士意識到他們終究還是玩不過城裡人,更沒法在法國投降前佔領巴黎,於是又縮回山裡安心經營生意,由於擁有富裕的牧場資源,所以牛奶生意十分紅火
而就在此時,東邊的普魯士也統一了稀碎的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了德意志帝國,而瑞士則在賣牛奶的路上越走越遠,雖然拿破崙一度徵服了瑞士全境,但在滑鐵盧之後瑞士又重新獨立,並從此宣布成為永久中立國,不管其餘歐洲國家幹啥瑞士那邊都不站隊,隨著蒸汽革命後歐洲的崛起,瑞士憑藉著自己中立的身份和與多國交界的位置特點,成為了國際交通樞紐,吸引了大量的財富,從而誕生了瑞士銀行等機構。
到一戰的時候,瑞士的中立國地位使他沒有受到戰火的波及,生產力更進一步,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瑞士雖然受到了波及,但也沒有被佔領全境,並用事實證明了它也不是好欺負的,在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瑞士憑藉他的實際行動被國際正式確認為永久中立國,如今的瑞士雖然沒有加入歐盟,但已經是一個高度發達國家,經濟實力很強,而從瑞士的發展來看,瑞士能作為永久中立國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自身實力強大,不僅能在經濟方面說上話,在軍事上也不容小覷,畢竟打鐵還需自身硬,雖然海牙公約規定了交戰國不能侵略中立領土,但真的世界大戰打起來,這些公約其實沒多大作用,而瑞士雖然國土面積小,但軍事實力也不容小覷。
第二個原因在於瑞士太小,國土面積只有四萬多平方公裡,重慶市都有他兩個大,而且瑞士緊靠阿爾卑斯山,高原面積佔了國土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土地貧瘠資源稀少,像這種地方花費時間去打純粹就是吃力不討好,不僅成本高,打下來也補充不了物資。
第三個原因就是金融業發達,瑞士銀行的大名想必大家都聽過,除了名利上的存款外,瑞士銀行裡還有許多見不得光的資金,這些資金來自全世界的各個勢力,這些錢讓瑞士變成一個誰都不敢動的大蛋糕,要是誰敢往瑞士伸手,他要面對的就是全球的怒火。
所以瑞士的中立其實是不可複製的,他沒有傾向任何一個國家,是因為所有國家都在瑞士扎了根兒,要麼不與任何人交往,要麼與全世界都交往,這就是中立國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