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配圖均為本人原創拍攝)
【前言:藍天白雲,青山綠水,草木茁壯,牛羊成群,草原風景無不令人流連忘返。
見識了呼倫貝爾草原的遼闊,就深深地喜歡上大草原,發誓要走遍中國的大草原。幾年來,先後三次專程到呼倫貝爾大草原上採風,兩次去了錫林格勒大草原邊緣的壩上草原,瀏覽新疆天山南北時專門探訪了伊犁大草原,兩次穿行川北的諾爾蓋草原,專程去了青海甘肅之間祁連山草原,西藏歸來穿行過羌塘高寒草原。
草原上有迷人的風光,永遠拍攝不完。有機會的話,還要再去草原,去看那蔚藍的天空、遼闊的大地。】
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呼倫貝爾市下屬的區。外地人通常都把海拉爾區當成呼倫貝爾市區,其實呼倫貝爾市所管轄區域相當於山東省和江蘇省面積之和,除了海拉爾區,還有滿洲裡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根河市等城市和眾多旗(相當於縣)。
海拉爾是呼倫貝爾市政治、經濟、文化、醫療、教育、交通、信息、旅遊中心,有濱洲鐵路、301國道和G10綏滿高速公路等主要道路經過。
從海拉爾火車站出來,聽到的都是地道的東北話,抬頭看到市區街道樓房建築,裝飾有蒙古族傳統文化符號,確信此地就是內蒙古管轄的區域了。
呼倫貝爾市是個多民族聚居區域,漢族佔當地人口總數的80%以上;少數民族中蒙古族人口最多,接近當地人口總數的9%;此外還有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滿族、回族、朝鮮族、俄羅斯族等。東北話是呼倫貝爾的通行語言。
夏天是呼倫貝爾旅遊旺季,海拉爾街頭布滿鮮花迎接四方遊客;到了9月以後,這裡就進入了秋天,當地人們回歸平常生活。城市居民們的生活習俗與東北三省差不多,只是街道上點綴的蒙古族傳統文化符號,提醒這裡是內蒙古自治區。
第一次去呼倫貝爾時,幾乎沒有高樓;第二次去的時候,在市區見到了許多建築工地;第三次去的時候,海拉爾區已是高樓林立。
呼倫貝爾是中國北方眾多遊牧民族的發源地。
最早見諸史籍中的是東胡部落,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匈奴冒頓單于殺父自立,繼而向東胡族發動襲擊,一舉大破東胡,建立了中國北方歷史上第一個遊牧民族政權----匈奴,海拉爾為左賢王庭轄地。
漢武帝時,派遣衛青出塞北徵匈奴,兵至呼倫貝爾。
匈奴滅亡後,鮮卑人盡據匈奴故地。公元1世紀,東胡族的後裔鮮卑拓跋部逐漸強盛,海拉爾為鮮卑部落聯盟東部轄地。後來由此入主中原建立了北魏王朝,再南下洛陽實現了民族大融合。
隋唐時期鮮卑人的餘部。與回紇、突厥、以及遼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等相繼徵戰和統治呼倫貝爾之時,蒙古諸部在呼倫貝爾悄然興起。
八世紀,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韋部落生活在呼倫貝爾草原上的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十二世紀,當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臺統一蒙古草原時,又返回呼倫貝爾,在這裡進行了幾次大的決定性戰役,消滅了政敵,打破了長期幾個大部落勢力均衡的局面,最後統一了蒙古高原。從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個具有語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經濟生活中有許多共同特點的民族-----蒙古族。
蒙古太祖九年(1214年),成吉思汗將呼倫貝爾草原的大部分地區分封給他的大弟弟,如今額爾古納市黑山頭古城就是故都遺址。
元朝滅亡後,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退守蒙古草原,先後遊牧於呼倫貝爾草原的是元順帝的後裔和成吉思汗大弟後裔,直至歸附後金。
清朝建立後,呼倫貝爾歸黑龍江將軍節制。由鄂溫克、達斡爾、巴爾虎蒙古、鄂倫春人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倫八旗兵和巴爾虎八旗兵,勇猛善戰,鎮守著邊疆,為防禦沙俄入侵,保障驛站暢通,維護邊疆安寧做出了貢獻。
呼倫貝爾地大物博,物產豐富,人均佔有水資源量高於世界人均佔有量,是中國人均佔有量的4.66倍。礦產、植物、動物資源也屬眾多。
資源豐富造就了呼倫貝爾傳統農牧業發達,煤炭、礦業開採、電力能源生產和食品及農副加工等工業生產不斷增長,呼倫貝爾旅遊資源豐富,促進第三產業飛速發展,目前每年接待遊客將近2000萬人。
如今海拉爾作為呼倫貝爾市的城區,已同全國的許多城市一樣,進入了繁華的現代化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