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陸軍各常備師團結局(上)

2020-12-12 小陳觀史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常備師團是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陸軍保留的常備軍隊,這些師團是二戰中日軍的主力作戰師團,成軍時間早,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多是歷經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的部隊保留而來,在早期的中國戰場也經歷了較多戰火的磨練,是日本陸軍的中流砥柱。二戰時日本的常備師團共有17個,今天就一起盤點一下這些日本精英部隊最後的結局:

近衛師團

該部隊是日本天皇的御林軍,長期駐守東京,負責保衛日本天皇,很少外出作戰。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國內兵員不足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迫於無奈先後將近衛師團下屬的部隊分批調往印尼各島。在1943年5月,近衛師團主力被調往印尼駐防準備同美軍作戰,但美軍的蛙跳戰術中並沒有攻擊這一地區的計劃,因此長期被困在這裡,直到1945年才向盟軍投降,是二戰後日本為數不多得以保全的師團級單位之一。

第一師團(東京師團)

九一八事變時,第一師團在關東軍編制下參與對黑龍江的進攻,之後又在長城沿線的察哈爾地區同中國軍隊交戰,是最早進入中國的一批日軍師團之一。此後第一師團一直駐防黑龍江境內,同蘇聯軍隊對峙,1939年所屬的炮兵部隊被借調參與了諾門坎戰鬥,幾乎全部損失,但師團主力部隊在抵達戰場後戰鬥已經結束,從後調防吉林省內。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調往南洋參與作戰,曾參加對印尼諸島的爭奪,1944年底被調防菲侓賓萊特島,並在這裡同美軍激戰三個多月,到次年1月撤離時全師團1.5萬人已不足800人,此後一直駐紮在菲律賓,最後向美軍投降。

第二師團(仙臺師團)

該師團是發動九一八事變的主要部隊,長期駐紮與中國境內,並先後參與黑龍江和長城沿線對中國軍隊的作戰,此後駐紮在蘇聯邊界,參加了諾門坎戰役,負責主戰場側翼的掩護任務。1942年被調往爪哇島駐防,隨後不久奉命增援索羅門群島的日軍,並作為主力部隊參與了瓜島戰役,在此期間因作戰和飢餓、傷病等幾乎全軍覆沒。殘部幾百人撤退到菲律賓並於1943年重建,先後被派往新加坡和緬甸作戰,1945年初在緬甸再次被擊敗,殘部三千餘人退到越南西貢,最後向英軍投降。

第三師團(名古屋師團)

該師團自1937年後一直在中國戰場上作戰,是同中國軍隊交手最多、也是在中國戰場上作戰範圍最廣的一支部隊,曾先後在華北、華中、華南等多地同中國軍隊交戰,參與了忻口會戰、長沙會戰、豫湘桂會戰等諸多大型戰役,除1941年第三次長沙會戰傷亡近半數官兵外,沒有更加慘重的損失,也是日軍在中國戰場上最為倚重的一個甲種師團。1945年奉命由湖南調防上海,在行進到鎮江時日本投降,隨後向中國軍隊投降,是中國軍隊受降日軍中唯一一支滿編的日本甲種師團部隊。

第四師團(大阪師團)

九一八事變後,該師團由本土調往中國東北駐防,在七七事變後被轉調日軍華北方面軍,曾參加徐州會戰和蘭封會戰,後調往華中參加了三次長沙會戰,但因戰績不佳一直不被日軍方面看好。1942年調往菲侓賓,在巴丹半島圍攻美軍時反而遭到重大損失,無奈被撤回國內修整,1943年被調往印尼擔任警備任務,次年調往泰國,1945年向英軍投降。第四師團雖然是明治維新時期最早組建的六個師團之一,但是作戰意志遠不如其他部隊,是二戰中日軍各常備師團中損失最小也是建制保留最完善的一支。

第五師團 (廣島師團)

該師團號稱二戰中日本第一王牌師團,是日軍四個機械化師團之一,也是最早完成機械化改編的一支,足可見日軍對該師團的重視程度,因在日俄戰爭中勇猛頑強而被日軍冠以「鋼軍」稱號。七七事變爆發後,第五師團作為侵華日軍的急先鋒先後佔領北平、濟南、太原等大城市,幾乎參與了所有華北、華中地區的大型會展。1938年南下臺灣,並先後執行了登陸佔領廣州、南寧的任務,在佔領南寧後於崑崙關一帶同國民黨唯一一支機械化軍第5軍交手,不敵中國軍隊,其下屬一個旅團近乎被殲滅。隨後調回國內休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先後參加了馬來亞戰役和對莫爾比茲港的戰役,隨後一直留在紐幾內亞地區同美軍作戰,整個師團陣亡率超過百分之七十,1945年在印尼向美軍投降,此時第五師團殘部不足千人,師團長山田清一因部下幾乎全部戰死而羞愧自殺。

第六師團(熊本師團)

第六師團是日軍華中方面軍的主力部隊,先後攻克上海、南京等地,並在進入南京後同第十六師團一同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時任師團長谷壽夫戰後被指控是事件主謀。此後被編入中國戰爭上日軍最重要的機動部隊第11軍中,先後參加了在武漢、長沙地區的作戰,1942年初在長沙被中國軍隊重創,人員傷亡近三分之二,後被調回國內休整。同年年底被派往太平洋戰場上的索羅門群島作戰,在1943年後同美軍及澳大利亞軍交戰,損失慘重,被迫撤退到印尼,此後一直同澳大利亞軍隊交戰,幾乎全軍覆沒,1945年殘部800餘人向澳軍投降,是日軍二戰中傷亡士兵最多的五個師團之一。

第七師團(旭川師團)

該師團九一八事變後由日本九州調入中國東北,此後一直駐守在中蒙邊界處,1941年蘇日諾門坎戰役期間作為日軍主力部隊參戰,在戰鬥中傷亡過半被調回九州地區休整。1942年太平洋戰爭期間被調往瓜達爾卡納爾島參加對美軍的防禦作戰,和第二師團一起作為防守島嶼的主力部隊遭到了美軍的毀滅性打擊,幾乎被全殲。隨後1943年在九州地區重建,並一直駐守在這裡直到投降。

第八師團(弘前師團)

1937年前該師團一直在日本國內駐守,七七事變後被調入中國東北接替防務,此後一直駐紮在此地負責掃蕩和警備任務。1939年曾被抽調出一個旅團前往太平洋戰場,紐幾內亞幾乎全部損失後次年與朝鮮重建,歸還原師團下屬。1944年隨著太平洋戰場的失利被緊急調往菲律賓駐防呂宋島,參與了馬尼拉大屠殺,後被美軍擊潰殘部藏匿在馬尼拉附近的山區,隨後不久向美軍投降。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陸軍各常備師團結局(下)
    二戰時期日本軍隊的常備師團是1937年七七事變前日本陸軍保留的常備軍隊,這些師團是二戰中日軍的主力作戰師團,成軍時間早,裝備精良訓練有素,多是歷經了甲午戰爭、日俄戰爭等的部隊保留而來,在早期的中國戰場也經歷了較多戰火的磨練,是日本陸軍的中流砥柱。
  • 二戰日本海軍與陸軍內耗有多嚴重?由於陸軍,日本海軍斷油
    有一件事在當時也是特別有趣,對於那個時候的日本,陸軍在船舶總噸位上以遠遠超過海軍,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都是海陸軍的軍事責任義務這方面沒有一個很好的劃分規則,導致海陸兩軍在軍事發展階段產生重複甚至差別超越的因素。而且海軍在進行建造船艦時的條件遠遠落後於陸軍,當日本結束戰爭回到日本後,陸軍擁有日本大部分的石油資源。
  • 二戰時日本海軍裝備遠優於陸軍?海陸軍惡鬥,成日本最大軟肋!
    從歷史上來說,日本從有記載以來就具有侵略性,他們思想先進,但武器裝備受資源限制並不佔優勢,這個階段貫穿整個冷兵器時期,包括熱兵器初期。於是日本養成了小偷式的作戰模式,每次戰爭日本基本都是先出手,偷襲開始。而日本二戰時期海軍的發展也是有歷史傳承原因的,下面說說日本海軍的由來。
  • 二戰日本陸軍海軍矛盾頻出:陸軍吃的糙米,在海軍被扔進大海
    然而日本這個奇葩的國家卻恰恰相反,在二戰期間,日本的海軍和陸軍依舊矛盾頻出,其具體表現簡直讓人大跌眼鏡。 據考證,日本海陸兩軍的前身分別是薩摩藩和長州藩,在佩裡叩關之前就因為貿易利益佔比不均衡而結下了梁子,在後來的西化改革中又因為立場不同互相對立,並將歷史矛盾延續到了近代的海陸兩軍中。考慮到日本是一個海上島國,所以日本政府就將大部分軍費都撥給了海軍,這讓日本陸軍眼紅不已,兩軍矛盾進一步加劇,就拿軍隊夥食來說吧,日本陸軍餓得要吃草,海軍卻豐衣足食,時不時「大採購」,把糧食扔進大海。
  • 二戰時期,日本陸軍在世界上是什麼水平,看完你就了解了!
    30年代的日本陸軍,在世界範圍說屬於中等規模常備軍。基幹是17個師團,總員額在25萬到30萬左右。日本為了節約軍費開支,沒有在平時維持太大規模軍隊的習慣。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爆發,日本陸軍逐步擴充,到太平洋戰爭前約有200萬人。到二戰結束時,約有500萬人。
  • 二戰日本陸軍都吃點啥?簡單但不失營養,盤點日本陸軍的書面夥食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國軍隊也被軍糧困惑,各國都在爭相研發自己的軍事口糧,這其中又怎麼能缺了那個"妄圖徵服世界"的日本?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日本陸軍在二戰中都吃些什麼? 一、 二戰日本陸軍夥食 人們往往只對日軍如何對著美軍的重機槍陣地發動"板載衝鋒"感興趣,而對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夥食缺乏關注,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看一看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口糧夥食。
  • 熊本師團,二戰中日本陸軍最能打的部隊,卻在太平洋全軍覆沒
    第六師團是日本陸軍精銳,其不僅僅是二戰爆發前17個常備師團之一,更是日本明治時代初建新式陸軍時的六大師團之一,由日本六大鎮臺中的熊本鎮臺改編而來,所以也稱熊本師團。
  • 二戰時,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非常強悍,為啥他們卻互相瞧不起
    我們知道,二戰時日軍表現出了強悍的戰鬥力。不僅陸軍在東南亞的英美殖民地橫衝直撞來去自如。日本海軍更是十分了得,太平洋戰爭初期連強大的英美海軍都招架不住。 不過日本最終戰敗了,究其原因,除了美軍的強大,日本海軍和陸軍之間的內鬥,也是加速其敗亡的原因。
  • 二戰時日本陸軍為何反對海軍佔領夏威夷的計劃
    隨後,日本海軍再也沒有重返夏威夷,而美國海軍則依託夏威夷對日本發動了反攻,最終奪回了太平洋上的制海權。對於沒有佔領夏威夷,日本海軍一直非常懊惱,甚至可以說耿耿於懷。實際上,日本海軍早就制定了進攻夏威夷的計劃,山本五十六就是這個計劃的主要推動者。在日本襲擊珍珠港的翌日,山本五十六就急切召見聯合艦隊參謀長宇垣纏,命令他「以攻佔夏威夷為目標,準備作戰計劃」。
  • 二戰日本陸軍和海軍有多奇葩,陸軍死傷慘重,海軍放鞭炮慶祝
    二戰對我國影響最大的國家非日本莫屬,我國軍民齊心協力,一致對外,終於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在日本侵略者的威脅下,我國軍隊放下分歧,組成統一戰線,最終成功把侵略者趕了出去。但你知道日本國內陸軍和海軍的矛盾有多大嗎?
  • 二戰日本陸軍在世界排第五?很瘋狂日本陸軍殺傷的美軍 遠超德軍
    實事求是的說二戰日本陸軍實力進入世界前五問題不大。日本陸軍的重炮數量、機械化牽大炮數量、步兵炮、坦克自行火炮產量都是僅次於美國、蘇聯、英國和德國。因此,在二戰日本陸軍列入世界前五名,一點問題也沒有。法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巴西等等這些國家那個打得過?真打的話義大利、匈牙利和羅馬尼亞都打不過抗戰時期的中國,一個淞滬會戰下來義大利就不敢再來了。
  • 從明治維新時他們互相見死不救,二戰時日本海軍與陸軍的恩怨情仇
    就是這麼一個被我們稱之為「彈丸小國」日本,1868年開始向歐美列強學習,進行了「明治維新」國力迅速增強,躋身世界資本主義列強之列,並迅速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然而,在二戰的時候,日本的陸軍多次對海軍的求救置之不理,甚至有時候暗地下絆子,他們之間到底有什麼樣的恩怨情仇呢?
  • 二戰日本海軍為何斷油?不是資源不足,山本五十六:都怪陸軍
    讓人想不到的是生產它的日本陸軍,卻不是海軍。值得我們深究的是,陸軍的實力不僅僅提現在建造航母上,在上個世紀中葉,海軍在海上的實力還沒有陸軍擁有的實力強。所以,日本陸軍手中掌握了絕大多數進口的石油資源。在二戰的亞洲戰場上,日本本可以藉助其軍事優勢,結合海陸兩軍作戰特點,以達到他們的侵略目的,但他們做不到,以至於在進行作戰的同時,還不忘進行內部的相互抵制行為,即便是他們忠心奉承的天皇也不能阻止。一邊始終維護天皇皇權的長州藩,是日本陸軍的主要掌控者。一邊是始終堅守幕府將軍軍權的薩摩藩,他們負責海軍。
  • 二戰日本陸軍與海軍,到底有什麼血海深仇,竟然相互挖坑
    日本陸軍和海軍在二戰時候存在嚴重的不合,這是公開的事實,產生這樣的結果背後肯定有很多的原因,在明治天皇掌握實權以後,日本開始了著名的明治維新運動。在這場運動期間,日本組建了新式陸軍和海軍。陸軍高層基本上都是長州藩出身的將領,至於海軍將領則差不多都是薩摩藩將領。就這樣,長州藩與薩摩藩之間的內鬥,逐步演變成為陸軍與海軍之間的鬥爭。
  • 二戰日本陸海軍結的梁子:陸軍營養不足得病,海軍把糧食扔進大海
    隨著時間的推移,為了滿足一國作戰需求,國家軍隊又發展出了海陸空三個基礎軍種,陸軍作為資歷最老的兵種,在分配軍費時似乎總是最吃虧的那一個,這導致各國的幾大軍種間多少都會存在一定矛盾。受種種因素影響,一國的各大軍種間雖然會存在爭鬥,但在國家被捲入戰爭的情況下,幾大軍種必定會擱置爭議一致對外,因為此時國家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 二戰期間日本海陸軍有多不配合?山本五十六:斷石油都怪陸軍混蛋
    在二戰中,日本的陸軍和海軍,為了爭奪資源和主導權,這兩大軍種,能從天上吵到地下。實際上,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舊日本海軍和舊日本陸軍,本身就是一對老冤家,這兩家從明治維新開始矛盾就埋下了,從一開始在戰場上的不配合,後來就直接搞刺殺了,二二六兵變中就有三名海軍大將被陸軍刺殺。
  • 二戰英國陸軍皇家裝甲部隊編制
    編制簡述英國陸軍皇家裝甲部隊成立於1939年4月4日,擔負著英軍裝甲部隊的新兵招募、隨著戰爭的深入,英國又將一些正規陸軍騎兵部隊和本土陸軍的義勇騎兵團部隊升級為裝甲部隊,從而又擴大了皇家裝甲部隊的規模。另外,一些步兵營也被改編為裝甲部隊,成為皇家裝甲部隊團(RAC Regiment)。這期間,皇家裝甲部隊也組建了自己的訓練團和支援團。最終在1944年,皇家裝甲部隊又合併了英國陸軍偵察部隊(Reconnaissance Corps)。
  • 二戰日本陸軍那麼奇葩殘忍,老師是誰?沒想到,是這個歐洲國家
    有網友問:二戰時,同為日本的軍隊,為何海軍和陸軍卻傾向不同國家的勢力? 日本海軍學習英國海軍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畢竟從18世紀以來,英國海軍都是世界第一。日本海軍為了徹底學習英國海軍,不光學習戰術,引進英國軍艦。
  • 全國人口僅7100萬,軍隊人數超700萬,二戰日本如何做到的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後,面對陸軍總兵力佔據優勢的俄軍,日本當局迅速展開動員。當時,日本陸軍擁有總兵力37.5萬人。戰爭爆發後,日本當局從200萬後備役兵員中動員118萬人參戰。這些經受了後備役訓練的兵員能保持同現役部隊相當的戰鬥力!日本打贏日俄戰爭的原因有很多,但日本建立起來的近代化兵役制度是其打贏日俄戰爭的重要原因之一。
  • 二戰日本陸軍的後勤怎麼樣?飯菜一般就算了,吃不飽卻是個常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日本陸軍相比於日本海軍是比較不受重視的存在,畢竟日本陸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裡的常態就是被美軍給包圍消滅。如果多一種命運的話,那可能就是在島嶼上餓的喝泥湯,吃草根了。按說在現代軍隊裡,後勤應該是軍隊的重中之重,那為什麼二戰時的日本陸軍會這樣呢?難道說日本陸軍的後勤有什麼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