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化治理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土地沙漠化侵蝕原有耕地、林地,如果不加以控制,沙漠範圍就會擴大,這對於人類聚集區來說可不是好事情。說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全世界陸地面積約1.5億平方千米,其中三分之一是乾旱半乾旱地區,乾旱的地區,荒漠、沙漠聚集,生態環境非常脆弱,沙塵天氣侵襲,不適宜生物生存,這樣看來,如果不治理持續的沙漠化,任由其發展的話,後果很嚴重。沙漠荒漠面積佔陸地面積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還有大部分的地區正遭受著沙漠化的威脅。
我國沙漠總面積70萬平方千米,有塔克拉瑪幹沙漠、烏蘭布和沙漠等八大沙漠,在這八大沙漠中,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最大,達到33萬平方千米,東西長1130千米,南北最寬達到600千米,它為什麼如此乾旱,這是因為它的平均蒸發量大於2000mm,但年平均降水量卻只有10-25mm。塔克拉瑪幹沙漠不僅是我國第一大沙漠,還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動沙漠,在東北風、西北風的作用下,流動沙丘有明顯的移動,對周邊環境存在威脅,治理塔克拉瑪幹沙漠有沒有可行性呢?要說治理沙漠有沒有可行性,看看毛烏素沙漠就知道了。
毛烏素沙漠的治理
毛烏素沙漠面積4.22萬平方千米,是中國四大沙地之一,現在的毛烏素沙漠都快從地圖上消失了,從原本的土黃色變成了現在的綠色,原本滿是沙土的荒瘠土地現在已被叢林覆蓋,這就是治理的作用,現在沙地治理率已達93.24%。治理毛烏素沙漠從1959年就開始了,植樹造林防風沙,引水拉沙,引洪淤地,改良土壤,因地制宜,在不斷試錯的過程中找到適宜種植的樹木,搞果園搞經濟林,治理率上去了還能帶來收入,兩全其美,多栽樹,多引水,造良田,幾十年過去了,毛烏素沙漠快被消滅了。說起來十分的簡單,但做起來是幾代人付出的努力。在《我和我的家鄉》分劇情中,鄧超《回鄉之路》故事中講述的正是陝西的毛烏素沙漠的治理故事。
治理塔克拉瑪幹沙漠顯然要比治理毛烏素沙漠難得多,不僅是塔克拉瑪幹沙漠面積大,而且關鍵的原因是年均降水量太少了,它不像毛烏素沙漠,毛烏素沙漠地區的降水量是可以保證治理正常進行的,但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不行,蒸發量遠大於降水量,極端的降水條件不利於植被生長,不過,由於塔克拉瑪幹沙漠位於塔裡木盆地中心,四周都是高山,高山上發源的水系匯聚於盆地中心,在塔裡木盆地地表之下應該有大量的地下水,有的同學可能認為抽取地下水來進行植樹造林,綠化沙漠,這是一項極為耗時耗力耗財的想法,可實施性太低了,不具有可持續性,對於長遠意義來講作用不大,再者來說,沙漠也是地球環境的組成部分,沙漠對於氣候的影響不可忽視,塔克拉瑪幹沙漠可能早在450萬年以前就存在了,存在即合理,即便可以「消滅」這個世界第十大的沙漠,也應該要考慮到可能帶來的雙重效應。
綠化毛烏素沙漠可以,因為翻閱毛烏素沙漠的歷史可以知道,毛烏素沙漠之所以從水草豐美的碧綠草地變成荒漠,是因為古時候的居民在此處濫砍濫伐、過度放牧、不合理開墾以及戰爭等原因導致的,這裡的降水量一直是可以的,只要能夠遏制住荒漠化的速度,再加以控制與實施植樹造林等舉措,如今毛烏素沙漠已逐漸恢復往日風光了,但是塔克拉瑪幹沙漠不是,它是自然形成的,而且面積之大足以影響氣候,加上我之前說的那些原因,綠化塔克拉瑪幹沙漠幾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