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A、IPL(酒花拉格India Pale Lager)、酒花小麥三種風格,喝起來都是茫茫一片酒花味道,傻傻分不清。這些風格喝起來都有什麼區別?
The Ghost Of YouTears - Here Come The Tears
說起來這三種風格在現實中喝酒時確實差別不大,而且隨著通花膨脹(酒花類啤酒的酒花投量越來越大,所佔風味權重越來越高)現象,這三種風格的差別也在進一步縮小。酒花味重壓下來,不經意間,你已經未必能喝得出來了。
首先我們要知道,為什麼淺色酒要投放如此巨量的啤酒花?關於這個問題的詳細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移步我先前的文章為什麼淺色酒總是有很重的酒花味道或者用味道很極端的酵母,但是深色酒通常不會?,簡單來說就是:
1,啤酒風味主要來自麥芽、啤酒花、酵母和增味 2,啤酒風味來自麥芽,而麥芽顏色越深風味越多 3,淺色酒用的麥芽顏色淺,風味少 4,為了讓淺色酒有更多的風味,就要從其它原料上下功夫
這樣說來,排除掉麥芽,淺色啤酒無非就是三個風味方向:
1,啤酒花:用啤酒花填充風味不是20世紀的獨創,古有Pilsner,今有IPA,這類啤酒隨著口味閾值的提高,通花膨脹,越來越趨同,像IPA;2,酵母:往大了說有艾爾、拉格和混合發酵三大類,淺色酒因為沒有麥芽的幹擾,反而成了酵母風味的主戰場,比如近些年愈演愈烈,浩浩蕩蕩的農舍艾爾們,有興趣可以查閱往期文章,在此不做討論;3,增味:這就千奇百怪了,風格上也往往和1、2有重疊,在此不做討論。
今天只討論第一類,啤酒花類型的各個風格。回到主題,先把這三種容易混淆的啤酒分為兩類:艾爾和拉格。也就是說IPA、酒花小麥一類,IPL分到另一類。
這兩種大風格的區別,無非就是發酵產生的酯香,也就是蘋果、梨子之類的味道,IPA、酒花小麥有這種果味襯託,味道顯得豐富一些;而IPL沒有這種酯香的襯託,雖然犧牲了豐富性,但是味道顯得更加純粹、空靈和柔順。
有了以上知識背景,我們可以開始一步步拆解這個問題了:
1,
所以如果你喝到了明顯的酯香(也就是並非啤酒花帶來的成熟水果味),那你就可以排除掉IPL了。
這裡面的難點在於,你能不能區分酒花帶來的果味和酵母帶來的果味,練這玩意主要通過多喝英式、比利時式啤酒(酯類多),可以和德式拉格、美式啤酒(酯類少)對比.
區分不出來也沒關係,一來現代IPL和IPA都有巨量的啤酒花味道,酯香在風味中的權重未必有多高,二來反正絕大多數人也區分不出來,沒必要難為自己。
2,
排除IPL以後,再來看,如果你喝到了明顯的小麥味道,比如麵包、麵團的味道,比如並不膩人的香甜,更順滑,比一般IPA更高的酯香,那你多半是在喝酒花小麥,反之你可能是在喝一款IPA。
但是這個區分其實相當勉強,即使你把American Wheat和IPA(特別是Hazy IPA)榜首的幾款酒拿來對比,也很難喝出裡面的區別有多大。
這是因為,近些年來,釀酒師越來越拋棄了西海岸時期用焦糖味來平衡酒花苦味的做法,而是儘量降低苦度,小麥、燕麥的用量比例越來越大,從而降低色度,增加香甜、順滑和更厚的酒體,這種做法實際上填平了IPA和酒花小麥的溝壑,使這兩種風格愈發趨同。
很多釀酒師根據這一點,把自己的產品標為American Wheat,或者標為IPA,在分類上都沒毛病。
實際情況比理論上還要複雜得多——在精釀啤酒不那麼發達的地區,如果你的酒標成American Wheat,很容易會讓喝小麥的普通人以為點錯了酒,而標成Hazy IPA的話,反而更加好賣了,為什麼不呢?
3,
所以最為簡便的辦法就是看看酒標怎麼寫, 不丟人。
如果更進一步說,其實酒標也未必就那麼靠譜。同一款酒,釀的時候按照A風格設計了配方,出來發現味道更像B風格,那麼乾脆酒標寫成B風格,統一配方,下一批次又喝起來像A風格,於是再改回A風格,其實也挺常見。
所以我們在啤酒庫裡常常看到同一名字的酒,不同批次連風格都標的不一樣,不要驚訝,因為這是常有的事。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釀酒師對某一風格的把握不夠,於是標錯了風格,這也不是不可能發生。
4,
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剛開始學習釀酒的時候,曾經長達幾個月搞不清楚Amber Ale和Red Ale的區別,後來請教了人才知道這是同一種風格。
所以其實不用太過於糾結風格,享受美味,暢所欲言,這比對與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