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3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少年時期物質匱乏,農村燒火做飯主要是地灶火,即燒柴火做飯,到後來才普遍燒散煤、燒煤球。
當時用來做飯的柴火有幾種,一種是莊稼稈,有麥秸、穀茬、秫稈、芝麻稈、豆秧、棉柴、稈草,一種是谷糠、鋸末類,一種是樹枝、廢舊椽子等。
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個小柴火垛,堆滿各種柴火,以便平時使用。割麥後,要扳麥茬,扳下來的麥茬拾到地頭,用架子車拉回家,或裝在長絆籮頭裡擔回家。麥秸燒火不耐實,溫度也不老高,主要用來烙饃,麥秸火烙出來的油饃不會焦糊,好吃得很。麥秸比較瓤,更多是用來引火。
收完蜀黍,要扳秫稈帶秫杆疙瘩,拉回家放在門前,啥時候燒火,掐上一大捆回家。秫稈燒火也不耐實,產生的灰燼比較多,每次做過飯後能掏一小籃子,上地用是非常好的磷肥。那時燒過的火堆,家人總是用來燒紅薯,燒出來的紅薯幹心離核掉皮,聞著很香,吃著好吃。
比較好的的柴火是棉柴,火比較旺,也比較耐實。等棉花摘完後,都要上山薅棉柴,用架子車拉回家。有時還要拿著壓钁拔棉柴根,做到物盡其用,一點也不浪費。記得我第一次獨自拉著架子車走大路坡上山薅棉柴,地塊是羊圈窯上頭。一個人在地裡使勁薅,裝滿一大車,車轍壓到虛地多深,光想拉不出來。當我拉車下坡時,道路不平,裡高外底,我沒有經驗,沒有把握好平衡,連車帶人翻到「圪嶙」下頭,渾身扎的都是「血布淋」。沒有辦法,我到附近叫來常年為生產隊照看羊群的老八伯,他幫助我把架子車抬回原處,又重新裝車,最後總算一個人把一車棉柴拉回家。
最好的柴火是撿回來的樹枝,特別是木柴燒火做飯,火旺,也耐燒。那時祖父、祖母閒時總是到地裡拾柴火。特別在他們晚年,八十多歲了,還要為生計忙碌,看著他們彎腰弓脊背著一捆柴火緩慢往家走,心裡有說不出的酸楚。
遇到關鍵時候,家裡也拉點煤使用。那時最遠到焦村煤礦拉煤,有五六十裡地遠。父親、大哥、二哥拉著架子車半夜就起來出發,一天時間能拉回一車煤。家裡燒煤非常節省。再後來龍門煤礦、諸葛煤礦出煤,拉起來就省時間多了。只是因為家裡缺錢,並不是經常拉煤。
記得祖母燒了一輩子柴火,習慣了,每次燒煤做飯時,她嫌煤火上來的慢,老是塞柴火,煤火經常被捂滅。
再到後來,開始打煤球做飯,拉回一車煤,再適當兌點黃土摻和一下,這樣打出來的煤球燒盡後,用火鉗能完整的把乏煤球撿出來。
家裡曾經拉過煙煤。做飯前先和煤,然後用麥秸引火,一小鏟一小鏟往地灶火裡添煤,拉起風箱鼓風催火。風箱有節奏的「呱咚呱咚」的聲響,就像音樂伴奏一樣好聽。去年到袁家村,當看到老陝戴著白羊肚子手巾拉風箱的場景,感到非常親切。不過這是把拉風箱做飯當成一道風景了。
我上大學後,祖母一個人在家,習慣燒柴火,但她平時拾的柴火不夠用。我每年收秋後總要請假回家拾柴火。那時農村已分田到戶,家家都燒煤球了。為了省事,把秫稈抱到地頭,一把火就點了,剩下的黑秫稈就撂在西地的大渠裡。這時我就拿著三齒耙子從渠溝裡把秫稈撈出來,一車車拉回家,在門前堆個柴火垛,供祖母平時燒火用,這樣我回學校才比較放心。
現在日子好了,家家戶戶都用燃氣做飯,輕輕打開火,飯就做成了,可那拾柴火做飯的歲月卻總也揮之不去,因為那是不久前才發生的事情呀!
劉學敏,1963年生,諸葛鎮劉井村人。中共黨員,中學高級教師。1987年畢業於河南師範大學政教系,先後任偃師二高校長、偃師市教育局辦公室主任、偃師市教育局工會主席、緱氏鎮中心校校長、偃師市人大代表、偃師市政協委員等。主編多部志書,並策劃撰寫「緱氏抗日戰爭紀念館」等家風村史布展資料。有多篇文章在報刊雜誌及「學習強國」發表。出版個人作品集《知行錄》(第一卷)。
原標題:《【萬安山下】少年時期拾柴火》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