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川劇變臉演員蔣進(左)和搭檔在「盛世公主號」郵輪上表演川劇變臉。搭乘國際郵輪在大海上航行,享受一段愜意時光,是許多西方人喜愛的度假和旅行方式。借「盛世公主號」海上絲路首航之機,以推動民間外交為己任的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船上開展「沿海上絲綢之路 講中國故事」系列活動。四川代表團負責的是從檳城至泰國曼谷航段的活動,主題為「絲路·味」。新華社記者楊依軍攝
新華社「盛世公主號」郵輪6月20日電 通訊:向海之路——「盛世公主號」海上絲路首航筆記
新華社記者楊依軍
42歲的川劇變臉演員蔣進在過去20年間到過世界上很多地方演出,但在茫茫大洋上還是第一次。海上的顛簸多少會讓習慣陸地生活的人有些不適應,但觀眾如潮的掌聲,讓蔣進很快找到了熟悉的感覺。
6月16日,蔣進和四川同鄉一行約20人,在馬來西亞檳城登上歐洲駛來的「盛世公主號」大型郵輪。在這支臨時組建的團隊裡,有蔣進和他的變臉搭檔,有川菜廚師、茶藝師、竹編和剪紙藝術從業者,還有大熊貓研究與保護專家。
搭乘國際郵輪在大海上航行,享受一段愜意時光,是許多西方人喜愛的度假和旅行方式。但蔣進和同鄉們登船,並不是度假,而是有「特殊任務」。
借「盛世公主號」海上絲路首航之機,以推動民間外交為己任的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在船上開展「沿海上絲綢之路 講中國故事」系列活動。四川代表團負責的是從檳城至泰國曼谷航段的活動,主題為「絲路·味」。
檳城-吉隆坡-新加坡-曼谷,16日至21日,「盛世公主號」乘風破浪,穿越著名的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洋來到太平洋,駛往首航目的地——中國廈門和上海。
600多年前起,中國明朝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曾數次穿越馬六甲海峽。今天的檳城和曼谷等地,仍保留著「鄭和腳印」「三寶公廟」等歷史遺蹟,成為眾多遊客必訪之地,無聲地講述著那段傳奇歷史。
而「海上絲綢之路」的概念,至少可以再往前推幾百年。新加坡亞洲文明博物館內,一艘唐代商船正在展出。1998年在爪哇海域發現的這艘商船,裝載著數萬件唐代生產的瓷器,船本身則是中東工藝。
考古學家由此斷定,該商船建造於阿拔斯王朝管轄的波斯灣地區,從中東起航,途經南亞、東南亞,駛往中國南方,此後滿載貨物返航中東,卻在中途沉沒。
這證明了東南亞早在公元9世紀就是重要的海上貿易通道。展覽方在介紹裡不無自豪地寫道:這一貿易網絡可與較為著名、貫穿中亞的絲綢之路相匹敵——無論是產自中東的玻璃、印度種植的棉花、東南亞的香料和木材,還是中國的瓷器與絲綢,人們都能經這條海路互通有無。
往事越千年。「盛世公主號」選定海上絲綢之路作為首航路線,也是向這條古老貿易和文化航線上的先賢致意。
「海上絲路首航的意義十分豐富,最重要的是促進東方和西方的融合。」公主郵輪國際運營部執行副總裁安東尼·考夫曼說,這種融合不僅意味著經濟上的合作,也意味著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人與人的相互理解。
對國際郵輪這個龐大產業而言,中國人帶來的是新鮮的文化體驗。很多活動場所內一座難求,不少乘客是站著看完演出,聽完講座。
英國乘客布賴恩·哈格斯頓說,中國人的表演和展示很有趣,讓他印象深刻。來自上海的乘客吳士文興奮地說,船上最幸福的就是中國人,參加這些精彩活動的外國乘客都給中國人豎起大拇指。
中國人給這艘載客數千人的郵輪帶來的,不光是傳統藝術、茶藝和美食,也有關於中國發展的面對面深入交流。
19日,在一場名為「讀懂中國」的講座上,各國乘客與主講人圍繞諸多話題展開對話,既有中國傳統文化、中國人的性格,也有中國政治制度、女性地位、兩孩政策以及周邊外交形勢等。
「可以看出,不少乘客對中國很感興趣,其中不乏深入觀察和思考。」主講人、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說。
潘維認為,在國際郵輪上「講中國故事」,面對的是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職業、不同背景的人士,而且連續幾天「同舟共濟」,有一種「命運共同體」的感覺,這比一般的學術講座更有效果。
而在活動策劃方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看來,在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民心相通是一條無形的、厚重的、潤物細無聲的紐帶。
向海之路,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重要途徑;從陸地走向海洋,則是民間外交的創新之舉。
「盛世公主號」5月21日從義大利羅馬啟程,在四川代表團之前,陝西、北京、浙江等地的團隊已陸續登船,接力講述中國故事,播撒友誼種子。
1000多年前,航行大海的唐代商船上裝載著產自浙江越窯的青瓷。這些青瓷色澤晶瑩如翠,聲音清脆似磬,可與玉相媲美。
1000多年後的今天,19歲的紹興藝術學校學生蔣婉玲和同伴們懷著陌生、憧憬和忐忑登上「盛世公主號」郵輪。這是她第一次出國演出,眼前的一切都是新的。
對蔣婉玲和同伴們而言,人生的向海之路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