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木頭的特性及選材
木頭有的鬆軟、有的粗硬,一般木頭鬆軟的易雕,粗硬沉重的難雕。木質堅韌、紋理細密、色澤光亮的稱之為硬木,如紅木、黃楊木、花梨木、櫻桃木、檳榔木等,具有雕刻的全部優點,是雕刻的上等材料,適合雕刻結構複雜的,造型細密的作品,而且在製作過程中和保存時不易斷裂受損,有很高的收藏價值,只是雕起來比較費工夫,容易損傷刀具,價格也相對昂貴。
比較疏鬆的木質適合初學者用,如椴木、銀杏木、樟木、松木等。這類木材適合雕刻造型結構簡單,形象比較概括的作品,雕鑿起來也比較容易,但因其木質軟,色澤弱,有的需要著色處理,以加強量感。今天的啟目觀音因客戶需求,選擇了樟木。二、木材的乾燥處理
1、人工乾燥:將木材密封在蒸氣乾燥室內,借蒸氣促進水分蒸發,使木材幹燥。(根據木材的大小、厚薄。如4CM板材烘乾時間一般需要一個星期),乾燥的程度最高可使木材含水量僅達3%。但經過高溫蒸發後的木質發脆失去韌性容易受到損壞而不利於雕刻。通常將原木乾燥的程度應保持在含水量30%左右。
2、自然乾燥:將木材分類放置通風處(板材)方才或圓木,擱置成垛,垛底離地60CM左右,中間留有空隙,使空氣流通,帶走水分,木材逐漸乾燥。自然乾燥一般要經過數年或數月,才能達到一定的乾燥要求。
3、簡易人工乾燥:一是用火烤乾木料內部水分。二是用水煮去木料中的樹脂成分,然後放在空氣中乾燥或烘乾。這兩種方法乾燥時間可能縮短,但浸水後的木材容易變色,有損木質。
觀音的木材幹燥處理選用了人工乾燥,時間大概花了1個星期左右。
三、刀具的應用
刀具是從事木雕創作的最直接的助手和伴侶。在木雕的佛像製作過程中,雕刻刀及其輔助工具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刀具齊備,會磨會用,不僅能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造型上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技巧,是行刀運鑿洗鍊灑脫,清晰流暢,增加佛像的藝術表現力。
雕刻刀的種類很多,一下介紹幾種主要的刀具及用途。
1、平刀:刃口呈平直,主要用於剷平木料表面的凹凸,是其平滑無痕。大型號用來鑿大型的木雕,有塊面感,運用得法,如繪畫的筆觸效果,顯得剛勁有力,生動自然。平刀得銳角刻線,有強烈的木趣刀味。2、圓刀:刃口呈圓弧形,多用於圓形和圓凹痕處,在雕刻傳統花卉上也有很大用處。圓刀橫向運刀比較省力,對大的起伏、小的變化都能適應。而且圓刀的線條不肯定,使用起來靈活且便於探索。3、斜刀:刃口呈45度左右的斜角,主要用於作品的關節角落和鏤空狹縫處作剔角光。如果刻人物眼角處,斜刀更好用。斜刀又分正手斜與反手斜,以適合各個方向。5、木雕的輔助工具主要有敲錘、斧子、鋸子、木銼,斧子的用途是配合出坯,大量砍削木料,注意砍削時不宜用力過大,不可直上直下砍,斧刃應與垂直的木紋保持45度左右,否則,木料會開裂。木銼的用途主要是在圓雕的細坯階段,可代替平刀將刀痕鑿跡挫平整以便修光,又可代替圓刀或斜刀作鏤空處理。
四、步驟如下:
定製的佛像一般都採用客戶要求來製作。(此客戶比其他客戶的要求稍微要多一些,但對於雕刻師傅來說,也是一種新的體驗。)
1、雕刻師傅在仔細看完佛像的資料後,先算出佛像大概的高度、寬度和厚度,然後選擇木材,再用切割機裁出簡練的幾何圖形。此步驟非常重要。2.粗坯是整個佛像的基礎,它以簡練的幾何形體概括全部構思的造型,要求做到有層次、有動勢、比例協調、重心穩定整體感強,初步形成佛像的外輪廓與內輪廓;鑿粗坯,可從下到上,從前到後,由表及裡,由淺入深,一層層地推進。3、修光:運用精雕細刻及薄刀法修去細坯中的刀痕鑿垢,使佛像表面細緻完美,要求刀跡清楚細密,或圓滑、或板直、或粗獷,力求把作品意圖準確地表現出來。此步驟是時間最長的一個過程。在一次次的減法造型中,我們不僅體會到佛像在「脫殼而出」的快感,甚至因木質的特性或用力過猛會減去不該減去的地方,而感到驚心動魄,但如處理得當,也可能因險象環生而喜悅。同時還能感受到各種刀法運用過程中產生的特殊韻味,有些偶然的效果,能使佛像產生新的意韻。因此,在木雕佛像創作中,是心理多變而複雜有意義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