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茶葉從日據時期就是出口主力,近幾年主要是出口大陸。未來如果兩岸ECFA終止,失去零關稅優惠,將形成衝擊。制茶業者建議,蔡當局應勇於加強茶葉的包裝行銷,設法打入更多的不同國家的市場,對島內茶產業才是健康發展。
臺灣茶葉生產面積約1萬2千公頃,年產量1萬4737公噸,主要產區為南投縣、嘉義縣、新北市、資料顯示,2018年臺灣茶葉進口量值約為3.2萬公噸,8000萬美元,出口量值約為8千公噸與1億400萬美元,出口地以大陸為大宗,其次為日本和美國。
嘉義縣制茶業職業工會秘書長郭百超表示,臺灣約7成茶葉內銷,約20到30%茶葉出口。因茶葉列入ECFA早收清單,可零關稅出口大陸,出口量逐年增加。今年因為疫情和氣候因素,無論是產量或銷大陸出口量都明顯減少2到3成。
郭百超認為,以當前情勢來看,大陸不太可能終止ECFA,畢竟大陸還是要與臺灣民眾保持良好關係。ECFA一旦中斷,臺灣茶葉出口大陸必須繳納關稅,會影響競爭力,將難與製作成本低廉、價格便宜的越南茶和高產量的大陸茶競爭。
臺灣茶是否有開拓其他國際市場的可能?
郭百超表示,中國大陸由於人口最多、市場最大、飲食文化相近,離臺灣距離最近,又有喝茶習慣,向來為臺灣茶主要輸出地。
他認為,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臺灣不能只依賴大陸市場,應該設法透過行銷包裝,將優質的臺灣茶葉打入歐美甚至東南亞國家,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
來源:中評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