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青崖 石永紅
來源:青崖財經(ID:qingyacaijing)
01-2019
技術大神首次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
作為一個因極致的專業能力已經被業界「封神」的人,在將近「五十而知天命」的年紀首次創業是怎樣一種體驗?潘愛民博士最適合來回答這個問題。
READ MORE
幾個月前(2018年9月),48歲的潘愛民註冊成立了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指令集),開始了他的首次創業。在此之前,他是阿里巴巴的首席架構師;稍早一些,他是盛大創新院開發作業系統的首席;更早一些,他是微軟亞洲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大學副教授。
潘愛民在北京大學讀博士時的導師是王選院士。另外,潘還有兩個標籤最為業界所熟知:「最熟悉Windows內核的人」、「程式設計師之父」。皆因潘從1999年起,陸續原著、譯著出版了許多經典的計算機圖書,涉及C/C++編程、COM原理、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Windows作業系統等主題,包括《COM原理與應用》、《Visual C++技術內幕》、《COM本質論》、《C++ Primer中文版》、《計算機網絡》、《Windows內核原理與實現》、《深入解析Windows作業系統》等經典之作——這些書,曾影響了幾代程式設計師。
值得一提的是,潘愛民還為清華大學姚期智軟體實驗班授課多年——清華姚班是計算機科學頂尖人才中的人才班,曠視科技的三位聯合創始人印奇、唐文斌、楊沐,小馬智行Pony.ai創始人樓天城、風雲直播創始人張旋等,都曾是姚班學生。
潘愛民這樣一位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大神,此次創業直指「智慧建築」——類似於漫威電影鋼鐵俠的斯塔克大廈(Stark Tower),結合了IoT(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擁有高度智能的智慧建築。
△漫威電影中的斯塔克大廈
為此,潘愛民提出商業智能作業系統(BI-OS,Business Intelligence Operating System)的概念,將一個樓宇或者園區看成一臺電腦,並為這臺電腦安裝一個作業系統,由這個作業系統來控制各種硬體設備,上層應用在這個作業系統提供的功能基礎上實現各種人性化的需求。而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願景就是:讓城市裡的每個建築有機體都安裝一個作業系統,讓它們有自己的大腦,通過場景智能化實現整體的智慧。
作為計算機科學領域的大神級人物,潘愛民有著驚人的資本吸引能力。公司還沒註冊,僅僅是憑著這個想法,指令集就吸引了數千萬元對普通創業者來說堪稱豪華的天使投資。
然而,這本來也不是普通創業者所能進入的賽道。從智能家居、智慧樓宇再延伸到智慧園區、智慧城市,這是一個極有想像空間的大市場,巨頭們已紛紛入局卡位,成為近年來的新熱點。像2017年底啟用的騰訊新總部,也因其智能化的設計與體驗吸引了大量眼球。而百度、阿里巴巴、京東、小米等網際網路巨頭也都各有各的布局。
這條高級賽道,真正能領跑的都是BATJM這樣的行業巨頭,一般的選手只能陪跑,那麼,潘愛民和他的指令集,是領跑的還是陪跑的?且聽「青崖財經」整理的潘愛民的第一人稱講述(基於採訪信息的寫作,未經潘本人確認)。
這是技術創業最好的時代
這是我的第一次創業,也應該是最後一次創業。我是1970年生人,程式設計師出身。有朋友問我,我這個年齡還出來創業,是不是有些晚?和我同時代年齡差不多的優秀程式設計師們相比(馬化騰1969,雷軍1969,梁建章1969,周鴻禕1970,丁磊1971——「青崖財經」注),我現在才出來做CEO,確實是晚了些。但是從我要創業的方向來看,是恰當其時。這是一個技術恰好能夠充分發揮其價值的時代,比以往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好。
△潘愛民博士
我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開始觸網,親身經歷了從PC網際網路到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衰落,再到現在開始的被賦予無限可能的人工智慧時代,而且我是研究作業系統的,有著比別人更深刻、更直接的感觸。
我們現在所感受得到的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慧,其實就是經過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長時間的技術積累之後,突然間有一天很多事情都可以做了。比如人工智慧的很多算法都是需要大量的計算,不斷地迭代,用大量的數據進行學習和驗證。當這些算法發展到2016年,所依賴的大量數據有了,算力也有了,就迎來了這兩年大數據人工智慧在各種應用場景的爆發。
而我恰好又有紮實的技術背景,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時代的機會。無非就是我來做一點什麼樣的事情,比如說做智慧樓宇/智慧園區或者其他的事情——所以就出來創業了。
為什麼要選擇智慧樓宇的方向
在過去十年多的發展和積累後,移動網際網路和IoT技術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正在深刻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IoT設備單獨能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某種程度上很多設備只是提供了一個聯網功能加上遠程控制功能,如何利用聯網上傳的數據,或者如何進行遠程控制,往往不是單個設備系統所能決策或決定的。舉例來說,智能家居是個很好的概念,各種家電設備也趨向於智能化了,然而,人們對於智能化的感受並不明顯,甚至有時候覺得反而更麻煩。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思考,這裡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單個系統或設備的智能化做得不好,而是在特定場景下的系統性智能化沒有做,或者做得太淺。隨著人工智慧和大數據的發展,我們應該從整體場景來看智能化的需求,這樣才能發揮智能設備的真正效用。
樓宇或園區是一個人群集中,智能化需求強烈的場景,雖然智慧樓宇已經發展多年,但目前總體上還停留在初級集成的階段,即將樓宇的各個智能子系統簡單地集成到一起,而集成之後的總體智能尚缺乏考慮。BI-OS恰恰可以彌補這一不足,承載起場景智能化的基礎平臺。
△以BI-OS為基礎的智慧樓宇/園區解決方案示意簡圖
因此,我們的切入點是場景,家居是針對家庭的場景,酒店也有自己的場景,城市也是一個範圍更大的場景。樓宇和園區是一個商業化基礎相對比較好的場景,而且也相對可以掌控實施節奏。最終我們選擇從智慧樓宇和智慧園區入手,基礎的設備智能化已經有了很好的市場條件(絕大多數種類的智能設備都可以在市場上採購到,並且價格較為合理),技術的進展已經基本可以滿足此場景下的智能化需求。除了IoT以外,主要涉及的技術是大數據和人工智慧。
選擇樓宇和園區,一方面可以實施「場景智能化」的概念,另一方面,未來可以拓展的方向較多,比如酒店、農業園區、工業園區,縮小範圍的話,可以到家庭;放大範圍的話,可以到城鎮、城市一級。最終實現全面的智慧生活。
如何去和巨頭們競爭
知道我創業做智慧樓宇/智慧園區的商業作業系統,不少朋友都會問我,如何去和BATJM這些網際網路巨頭們做競爭?
在我看來,這些巨頭們所做的事情與指令集的創業切入點並不一樣,或者可以這樣形容,我們要去的方向都一樣,但是走的道路不一樣。
即使同樣是落在智能建築上,無論是A還是T,都是從智能建築的某個局部出發,比如交通、水電、用戶體驗或者管理效率等。而對於指令集來說,智能建築本身應該具備像Windows一樣的作業系統,否則連接再多的智能設備也只是局部的智能。如果沒有「Windows」,雖然我們照樣可以編輯一段代碼然後開始工作,但沒辦法複製到另一臺電腦上。而「Windows」的出現讓這一套功能變得可複製、可產品化。
我們不擔心巨頭競爭還有一個原因是,做智慧樓宇不是一個純線上的事情。網際網路巨頭們可以投大量的人力、物力快速地做一套出來線上的東西出來,但只要涉及到和線下結合,就有很大的鴻溝要跨越。這麼多年來,線上的生意,並沒有完全取代線下商業,就是一個顯證。
我覺得在做的過程當中,經驗還是很重要的。我們項目的落地過程,也是在跟我們合作方建立信任的過程,最終我們會建立起很多合作夥伴,除了建築設計院、系統集成商,還有很多設備供應商,甚至還有一些施工單位。比如我們正在和清華大學長三角研究院成立聯合實驗室,還跟重慶理工大學成立一個研究院,諸事準備就緒後都會掛牌。
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事情,很多時候失敗並不是因為別人的競爭,而是自身的原因。做作業系統,是我們的強項。我們會利用我們的優勢快速發展,建立壁壘——如果說巨頭們真的哪天說要把我們吃掉,它也要付出巨大的資源代價。
我們提出商業智能作業系統(BI-OS)的概念,並非套用一個熱門的專業詞,而是希望能用系統的視角來看待一個樓宇或園區,視之為一個整體,從而提升整體的智能化,而不是局部一個子系統的智能化。通過數據層將底層設備的數據打通,就賦予了場景智能化的可能性。
基於前期的思考,我們成立了杭州指令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來踐行這一理念,將BI-OS的系統思考與樓宇或園區的行業結合起來。之所以取指令集這個名稱,因為指令集既是IoT設備的一個核心特徵,也是作業系統的基礎。另外,我們也希望通過指令的調度,讓整個系統,包括整個樓宇/園區,乃至整個城市,都變得更加有序。
△杭州益展商務大廈設計效果圖
目前,我們正在建設一個標杆案例,就是位於杭州城西的益展商務大廈。跟普通的商務樓宇不同,這幢樓有自己的大腦,它運用了人臉識別、雲計算、大數據等新技術,可以實現進出大樓靠刷臉、停車不用找車位、乘電梯動態調配、無人智能餐廳餐品掃一掃快速識別自動付款等以人為中心的樓宇智慧化場景。
漫威電影中鋼鐵俠的斯塔克大廈(Stark Tower)是我理想中的智慧樓宇,不僅有外在的科技感,還要有內在的智慧,成為一個智慧體,能夠依據其在城市、社會、生活中的定位,主動融合成為社會智慧網絡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從而更好地服務於社會和用戶。我希望指令集能建造出世界上第一個具有真正智慧的「斯塔克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