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國畢業地圖:東北、西部成就業吸引力新星 男性畢業更愛闖蕩
在這個9月,一群年輕人,從五湖四海來到了新的城市,走進大學。就在此時,也有著一群年輕人走出校門,帶著憧憬和勇氣,重新邁向遠方。
大學校門就是人生的分叉路口,當你走出大學校門,就決定了未來去向何方。當2018級新生入學之際,我們通過京東大數據關注了2018屆畢業生的校外生活,初入社會的他們去了哪裡,過著怎樣的生活?
一、畢業流向:一線城市吸引力更大,東北、西部成「吸才」新星
通過京東大數據的地址變化,計算了主要城市畢業生在畢業之後留在本地的概率。從全國層面看,約有36%的畢業生留在了他上大學的城市。
在一線城市中,北京市的高校畢業生有著最高的本地居留率,高達51%;而廣州和上海的居留概率相對來說就要低一些,為40%。
在東北,瀋陽、長春的畢業生本地居留率較高,分別有49%、42%。東北地區雖然常有人才外流的說法,但在數據上看,從這兩個城市之外考入該地大學的學生,還是非常願意繼續居住生活的。
在西部,成都這座「讓人來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和以「搶人」著稱的西安,都屬於高校雲集的中西部核心城市,高校畢業生本地居留率較高,成都為48%,西安為45%。
在榜單的末尾,南京、南昌、合肥、蘭州等城市的本地居留率相對較低。這些地區都有著相對不錯的高校,如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等,但是這兩座城市的畢業生本地居留率比起前面的城市就要低得多了,僅有26%和27%,約為第一名北京的一半。
分性別來看,男性畢業生更愛闖蕩,其畢業城市居留概率要顯著低於女性畢業生。從全國看,女性畢業生居留本地的比例約為40%,而男性畢業生僅有35%。就畢業城市居留概率差異最大的北京而言,56%的女生在畢業之後留在北京,而同時只有48%的男生留在北京。長春、西安、石家莊等城市,女生的本地居留概率低於男性。
那麼,如果選擇不留在本地,那麼哪一些城市會最有吸引力呢?全國Top20城市的吸引力排名如下:
從大小上看,北京對畢業生的吸引力是全國平均水平的22倍,遠高於第二名,吸引力是全國平均水平13倍的深圳。
可以看到,北京、深圳、上海、廣州和成都位列中國最吸引畢業生的城市前五名。值得注意的是,東莞、蘇州、瀋陽等相對以製造業為主的城市,吸引力要大於杭州等城市。這可能意味著對於中國整體畢業生來說,世界很大,IT和金融只是一部分,實體經濟對畢業生的吸引對大部分畢業生來說仍然屬於主流,而杭州作為一個IT業比較發達的城市,能夠吸引的畢業生仍然是比較有限的。
二、 畢業後的新生活:不是消費降級,只是各有側重
從學校走上社會,畢業生們的生活會出現什麼變化?通過畢業生畢業後一個月和其他幾個月的消費差異,並在去除季節品類自然變化之後,找到變動最大的主要品類。
從上表可以看到,畢業生的畢業生活,以拉杆箱開始——銷售額上升114%,再以冰箱、洗衣機、油煙機、平板電視和淨水器等大件家電構成,他們的銷售額也上升了24%到58%不等。
從畢業後下降的消費品類看,女生愛買的項鍊、包包和口紅,常用的乳液面霜,成為了畢業之後下降最大的品類。單眼相機這一在時間消費上略帶奢侈的產品,也隨著畢業的到來不再受人青睞。而跑步鞋、休閒鞋之類的休閒健康類產品下降緊隨其後。有趣的是,畢業生放棄了對身體健康更有利的牛奶(59%),轉而購買不怎麼健康的飲料(116%)。
在不同性別的畢業生中,在畢業之後對不同品類有著不同的消費傾向:
雖然大件電器的購買是畢業後消費變化的主流,但其中男生的購買要大於女生一些。在電視、洗衣機、冰箱等品類上,男生都更比女生傾向於購買。同時,男生對強化自己的電腦似乎情有獨鍾,組裝電腦、臺式機、顯卡、移動硬碟,成為男生相對女生來說最愛在畢業後購買的東西。
對女生來說,油煙機成為了唯一一件畢業消費傾向大於男生的大件商品。在電子產品上,耳機耳麥、顯示器、音響音箱,成為女生更愛購買的品類。休閒零食、餅乾蛋糕也是女生在畢業後的最愛。有趣的是,在單眼相機上,男生的畢業消費傾向比女生高16%,而女生在微單相機上的畢業消費傾向要比男生高62%。
除了性別以外,我們還能觀察到地域的差異,即留在本地的畢業生和遠赴外地的畢業生在「畢業消費傾向」上的差異,如下表所示:
居留本地的畢業生,相對來說有著更輕鬆的生活,他們的畢業消費傾向以食品為主,休閒零食、肉乾果脯、方便食品和牛奶乳品,是居留本地的畢業生的最愛;而對於遠赴外地的畢業生來說,購買油煙機、洗衣機和電視之類的大家電,才是他們畢業首月的主流消費。
三、 漂泊的代價:放棄短暫的閒適生活 被動的消費升級
畢業,似乎是以對閒適生活的短暫放棄開始的。畢業生之間的消費差異在於有一些畢業生更多地承擔了生活的艱辛,而另一些,則更多享受了消費的舒適。是否選擇漂泊,可能是兩者之間最大的分界點之一。
儘管在京東平臺上,無論在中國哪裡,對同一件產品都支付同樣的價格。但漂泊得越遠,這個畢業生仍將面臨更高的消費支出總量,忍受更大的消費結構變化,然而他還是選擇漂泊。
我們使用畢業後購買商品的價格指數和消費距離兩項指標,來衡量「漂泊的代價」。消費價格指數大於1時,意味著消費者面臨更高的生活成本。消費距離指的是畢業前後各品類消費佔比的差距,消費距離越大,畢業生在越大的程度上扭曲了自己在學校時習慣的消費。
從消費價格指數來看,遠赴外地的畢業生,他們面臨了大約13%的價格總數上升,而居留本地的畢業生,消費價格指數下降了7%。遠赴外地者,也許經歷了一次被動的消費升級,相對於本地居留的畢業生,他們購買的品類平均單價要高出20%。
從消費距離來看,遠赴外地的畢業生要經受更大的消費扭曲,他們在畢業後的消費與畢業前的消費的距離,要比居留本地的畢業生大出一倍。即使都在外地,他還會隨著漂泊的距離增加而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