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寧東的戈壁荒灘,今日早已成為熱土。儘管早春這裡依舊是寒風凜冽,可經濟日報新春走基層的記者心中充滿暖意。「你們看,這就是棗泉煤礦的井下作業面,通過各種軟體系統我們可以看到井下的礦工人數,各類機電設備運行狀態,尤其是井下各類安全環境參數……」只見神華寧煤集團信息技術中心主任張杰不斷進行手機劃屏 ,隨著屏面的翻轉,記者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什麼是智慧礦山?從視頻控制到巡檢機器人,直至手機移動終端APP的全面應用。一句話,一部手機完全可以玩得轉!沒等張杰說完,記者的心早已飛到80公裡以外的棗泉煤礦。
高大的礦公樓、員工宿舍區、文體區,現代化礦區井然有序。一輛無軌膠輪車從身邊停下,十幾黑衣黑帽黑臉的礦工迎面走來,聽說北京有記者來,礦工們笑著招手示意。來不及過多詢問他們七八千的月收入、家家有轎車的幸福生活,記者忙不迭地衝進棗泉煤礦的信息化調度指揮中心。
「這是我們204工作面在安全回收,702工作面在割煤……」在十幾個巨型銀屏前,高大俊朗的礦黨委書記兼礦長翟文侃侃而談:智慧礦山走過一段不平凡的路徑。我們棗泉煤礦國內煤炭行業首家研發實施手機移動終端APP的全面應用,它的前提的2013年井下自動化採煤設備的攻堅克難,諸如在大傾斜角複雜地質工作面攻克煤巖識別的世界頑症、如何在複雜地層解決片幫冒頂等問題。
記者手指著調度中心上方橫幅,什麼叫做「一部手機,直通棗泉,業務集成,口袋管理」呢?「就是通過開發『e通新棗泉』二微碼管理系統,利用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智能設備,通過二維碼將各系統的設備介紹、用途、圖紙、技術參數、標準、崗位流程、事故案例等全生命周期的所有技術文檔整合一個平臺,為各系統的運行管理提供最大便利」,翟文說。
橘黃色工服,紅色礦帽,自救器,礦燈,配飾上還多了一個火材盒大小井下人員「定位卡」。全副武裝的記者有些激動。
井下巷道伸手不見五指,陰冷幽暗。前行,前行,一路前行。井下的智能化設備在哪兒?坐在防爆膠輪車的記者有些不耐煩。「別著急,一會兒就隨處可見」,棗泉煤礦信息監測中心主任楊海軍高聲道:「看見前面的紅綠燈沒有?這些要比地面上的交通控制系統複雜得多,其最重要的科技含量是要做到識別前方有車還是沒有車,這個系統投資700萬元;看見左右煤牆上安裝的各種傳感器沒有?人員定位安全系統、調度通訊系統、皮帶計量系統等等大小几十個軟體系統,與地面調度指揮中心聯動,總投資超過5000萬」。
見記者似懂非懂,楊海軍主任索性把記者帶到22採區變電所。左紅右白的兩排變電設施好不壯觀。變電所崗位工徐天喜聲音不高不低:「左手邊紅色的是高爆開關,右手邊白色、橘黃色的是低壓饋電開關……」見記者仍是一臉疑惑,楊海軍索性換個介紹方法:「你們抬頭看左上方,那就是攝像頭,井下這樣的攝像頭有幾十個;再往走20米,上方安裝有人員定位卡的讀卡器,再往前50米,是井下一氧化碳安全監控傳感器,也就是說這裡一氧化碳或甲烷超標,無論是銀川集團總部還是北京神華集團總部的領導用手機均能看到!」
坐著防爆膠輪車繼續在井下前行。常言道,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近年來神華寧煤集團在自主創新領域一直挑戰國內外頂尖科技,如今煤變油、變甲醇、聚乙烯、烯烴已不再是新聞,且梅花井煤礦、棗泉煤礦為代表神寧人在智能礦山領域再次領跑國內同行業。前不久記者在自治區「兩會」上採訪了神寧集團董事長:「儘管智慧礦山已變『少人則安』為現實,距離『無人則安』的夢想還很遙遠,神寧人本著面向市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宗旨,繼續讓一部手機的功效發揮到極致」,邵俊傑說。
(見習編輯:於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