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初,由文化部制定的《網路遊戲管理暫行辦法》(下文簡稱《辦法》)開始實施。該《辦法》最大的意義在於防止未成年人沉溺於網路遊戲,但記者通過調查發現,實名登錄系統只要求提供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並不能識別信息與玩家的對應關係,輕易即可被「破解」。一時間,未成年人通過購買身份證等方法就輕鬆繞過政策監管,而這個《辦法》似乎成了一紙空文。
1、身份證號變緊俏貨
目前中國有多達2.65億的網遊玩家,網路遊戲沉迷現象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沉迷問題。《辦法》中的重要舉措「網遊實名制」就是為了防止未成年人過度沉溺網路遊戲,可是「網遊實名制」的正式施行到底作用有多大呢? 記者對此事進行調查,發現雖然「實名制」要求玩家註冊網遊時要輸入自己的姓名和身份證號,可是玩家卻可以借用他人的身份證號碼來避開監管,有些未成年人甚至可以將自己父母的身份證號拿出來使用,而電腦系統無法對玩家真實身份進行核實與認證,這一硬傷也導致「網絡實名制」似乎淪為一紙空文。
早在2008年4月2日,百度貼吧的「防沉迷系統」吧中,一位名為「tanglong」的網友就已經發帖,公開叫賣「出售真實身份證」,1000個真實身份證號碼,價格2元一個,如果團購的話5毛錢一個便可以成交。當時跟帖的網友對發帖者表示強烈的不滿和不理解。而如今購買身份證號已經不再是新鮮事了。「我覺得『實名制』沒什麼啦,至少我還能夠正常打遊戲,我在網上花15元就能買一個,在遊戲裡的一些玩伴也都能弄到。」高一學生小雷向記者透露這些身份證號碼都可以從網上、朋友、親戚處方便得到,費不了多少工夫。
記者在某網站看到,網路遊戲人群每年在暑期都會有所增長,這裡不乏大量的青少年。記者隨便用別人的身份證號碼就成功註冊了遊戲帳號,而這對一個熟悉網絡的青少年來說同樣不難。記者用百度搜索「身份證大全」等關鍵字,立刻就有很多成人身份證號碼出來,隨後記者使用了身份證查詢系統,證明這些身份證號碼居然都是真的。
「只需要去網上買一個成年人的身份證號,在防沉迷系統裡面輸入就行了,膽大的同學會輸入父母的身份證號碼,這樣玩遊戲的時候他們的狀態就是成年人,玩遊戲時間不受限制,」一位在網吧裡面正在玩遊戲的中學生這樣告訴記者。而在淘寶網、拍拍網等網站也出現了不少倒賣身份證號碼的情況,價格10元到40元不等。在一些論壇上,則出現了「求身份證號」的帖子。有需求便有市場,一些專門轉讓或者出售遊戲帳號的玩家,在出售帳號的同時更吆喝「附註冊成年人身份證號」,還有些賣家則含蓄地表示「提供售後服務」。某購物網站上一位倒賣身份證號的賣家表示,現在身份證號碼可是緊俏貨,因為註冊一個就少一個,他這裡的貨源也比較緊張。至於號碼的來源,賣家卻不肯透露。記者最後在某論壇還發現,上萬個成人身份證甚至公開貼到了網絡上,根本無須購買,這為青少年沉迷網路遊戲敞開了大門。
2、利潤「蛋糕」難以捨棄
「開始我們很擔心,網絡實名制會導致我們的收入減少,但是現在看來基本沒有影響,」網路遊戲公司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而針對網絡實名制,很多遊戲公司早早應對,通過黑客等的手段乾脆把身份證號碼公布到網上,甚至一些網站會提示有這樣的服務。所以這種做法已經成為大家心照不宣的解決辦法了。
據權威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網遊產業產值已達270億元,而易觀國際Enfodesk產業資料庫發布的《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網路遊戲市場季度監測》數據顯示,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網路遊戲市場收入規模達78.19億元,環比增長達4.1%。正是這樣巨大的利益「蛋糕」讓網路遊戲公司都不肯輕易放棄青少年市場。
3、實「名」實「人」需新技術
面對網絡上流傳的多種破解新規定的方法。專家表示,若想全面實施網絡實名制,還需引入攝像比對等技術手段。據知情人介紹:「系統的工作原理只是要求用戶在註冊帳號時提供真實姓名和身份證號碼。從理論上來說,如果未成年人借用或者盜用他人的身份資料完成帳號註冊,所有的管理辦法都將被輕鬆繞過。這一點現在還是全球性的難題,要解決恐怕還得指望通過技術的進步,比如在要求用戶提供身份證的同時,通過網絡攝像機拍攝用戶照片加以對照。」 但是,也有專業人士指出,這樣做會造成人工成本和時間成本太高,如何判斷玩家是不是未成年人,在現有的情況下是沒有辦法實現的,由於實名制的實施勢必會增加企業的營運成本,企業執行起來也不一定會「那麼認真」。
4、防「破解」需遏制「源頭」
實際上,除了使用成人身份證號,亦有「身份證生成器」、「私服」、「代理」可以破解「實名登錄系統」,這些軟體和網路遊戲公司幾乎配合得天衣無縫。對於這類現象,其實很好應對。只要執法部門開發出來一款專門杜絕這些軟體的工具就可以從源頭上將其遏制。除了這個高科技工具,還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檢查的辦法,只要發現採取了這些軟體的網站就採取大力度處罰的辦法,相信很多網路遊戲公司的運行都將變得更加良性健康,不敢再通過其他手段繞過《辦法》。此外針對這些網絡軟體,由於現在有關部門依舊沒有建立身份信息與玩家的真實對應關係,管理辦法的象徵意義遠大於實際意義,顯然不能把防治網癮的期望全部放在該《辦法》上。
除了攝像頭等技術手段,文化部門的監管也是很好的應對辦法。深圳市華磊通信有限公司CEO石海龍表示,目前很多青少年在家玩網路遊戲都有父母的監管,所以有一部分人乾脆選擇到網吧去玩。其實只要文化部門等嚴格執法,經常組成突擊隊等形式進行嚴查並且採取重罰等方法,相信網吧根本不敢讓這些未成年跑進來打遊戲,那麼也就從根本上遏制了青少年玩網路遊戲的一個重要渠道。
他山之石
日本:在日本「網際網路使用基本計劃」從家庭與學校兩方面同時推進,除敦促父母監督,與子女間設立「使用規範」外,還對中小學教師進行培訓,力爭提高教師們在這方面的指導能力。而在中小學生的電腦、手機裡面都裝有過濾機制,很多網站都不能直接面對青少年。
韓國:韓國的網絡個人認證制度不僅用於網路遊戲,也同樣應用於網站登錄、留言、轉帖等方面。2010年4月,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發布《預防及消除遊戲沉迷政策》明確規定,要進一步強化個人身份認證制度。韓國未成年人使用網路遊戲都要通過父母的身份證進行登錄,以保障未成年人的網路遊戲行為是處於監護人的監護之下的。不過近年來時有發生青少年盜取父母或他人身份證進行遊戲登錄的事情。為防止這種情況的再次發生,韓國文化體育觀光部要求各大遊戲網站進一步強化本人身份認證制度,即用戶登錄遊戲時,需要持身份證者本人進行再次確認。
來源:深圳晚報 記者黃娜 實習生王華峰報導
【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