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上海石庫門的保護與傳承高峰論壇在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行。與會專家指出,上海石庫門的數量正在嚴重萎縮,石庫門保護迫在眉睫,希望通過申遺推進上海石庫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專家學者認為,上海石庫門是建築史上中西合璧的經典範例,與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廣州開平碉樓、澳門歷史文化街區類似。然而與它們相比,上海石庫門裡弄規模更大,遍布整個城市,更完整真實反映一座城市的面貌。
上海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說,「上海人懷有複雜的感情,很多搬出石庫門的人開始懷舊,其實是對稀缺的心理補償,城市高樓裡缺的是守望相助、鄰裡之情,以前那些矛盾和痛苦的回憶統統煙消雲散。」
今年,市政協文史委開展「石庫門申遺可行性調研」。資料顯示,解放前上海約有20萬石庫門裡弄式建築,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約有70%的石庫門被拆除。至2020年,根據相關規劃,還有相當數量的石庫門將要消失。
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馮小敏說,「上海應該將申報石庫門世界文化遺產納入十三五規劃中,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開展整體性保護工作。」
目前,超齡、超負荷使用使得石庫門建築本身保存情況較差。專家學者認為,首先需要採取措施改善老建築的居住情況,減小居住密度,並可借鑑國內外先進的保護經驗,將部分石庫門納入保障房體系,建立準出入機制。
石庫門是上海特有的建築形式
但是它的數量正在嚴重萎縮
消失ing
消失ing
消失ing
抓緊再去看看吧!
新天地
太倉路181弄
講到石庫門,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新天地。新天地是以石庫門建築為特色的休閒娛樂區,漫步新天地,仿佛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非常現代和時尚,親身體會新天地獨特的理念,這有機的組合與錯落有致地巧妙安排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明天、今天的交響樂,讓海內外遊客品味獨特的文化。
田子坊
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與新天地相比更接地氣,有種生活中的石庫門之感,在鱗次櫛比的時尚店鋪中,你會突然發現,這個石庫門弄堂裡竟然還住著幾戶每天都倒著馬桶的老年人....在這裡你不得不懷舊,帶上相機遊田子坊,把即將消失的上海煙火氣保留下來吧。
張園
泰興路99號
張園是上海首家對外開放的私家花園,其地塊原為農田,1878年由旅居上海的英國商人格龍營造為園。園中當時還建了上海灘最高建築「安塏第」,可以容納上千人開會,一時登高「安塏第」,鳥瞰上海全城,成為旅遊者必到之處。在以石庫門為建築代表的上海,張園曾被譽為最豐富、最多樣的石庫門區域。
步高裡
瑞金社區的陝西南路與建國西路交界處
有一座石庫門裡弄——步高裡,在它的入口牌樓上還有個法文名「CitéBourgogne」,可譯為 「勃艮第之城」。這座老弄堂1931年建成,具有鮮明的中西合璧特徵,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滬上石庫門中首屈一指,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
餘慶裡
雲南南路346弄
餘慶裡位於雲南南路,在這條「老字號美食街」中,各類飯店、小吃店鱗次櫛比,餘慶裡毗鄰金陵東路雲南南路,分成了一街到四街四個部分。從外觀看,沿雲南南路一側,白色外牆的餘慶裡頗有些歐式風情。滬上知名的生煎店「大壺春」就在雲南南路71號近金陵路口;而沿著金陵東路的一側,高高騎樓下的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則很有些南粵風情。走進餘慶路街坊,老式裡弄住宅的樣貌盡攬無餘,透過雜亂的雨棚、空調架和晾衣架,建築本身還是很有些老上海石庫門建築的味道。
瑞慶裡
東長治路717弄3-12號
瑞慶裡也是「大隱隱於市」的典型,儘管一橋之隔就是著名的「1933老場坊」,可是很少有遊客會信步走到這裡。這裡所有建築都被統一刷上了磚紅色,看上去比雲南南路的餘慶裡要稍微寬敞一些,弄堂裡還擺了一些中老年健身器材,每排房子上也基本掛著消防設備。
萬宜坊
重慶路高架之下
在重慶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萬宜坊,最知名的是它裡面有鄒韜奮故居,以及一些中國現代歷史裡的著名文化人,如畫家張充仁。不過作為個人,我最喜歡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風格。從弄堂口,那小房裡的裁縫師傅,或是賣雜食的點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細緻生活的味道,而不是雲起風湧的大歷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貴豪達的深藏之所。
瑞康裡
北京東路830弄2~34號
瑞康裡是一個很特別的石庫門裡弄,舊時公共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穿過瑞康裡,一條弄堂裡有兩樣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奇特的「一裡二界」現象。瑞康裡隨處可見底樓居民在門前擇菜、乘涼、拉家常,蒔花弄草,平淡的生活中也不乏情調。
衍慶裡
南蘇州路991號/廈門路230弄
衍慶裡倉庫建於1929年,是一幢典型的英國式倉庫,其石刻門匾弄名為蒼勁有力的魏碑體,至今依然清晰如初。
明德裡
延安中路545弄1-122號
在繁華上海的背後,也珍藏著一份寧靜,明德裡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從1927年,她靜靜的看著上海灘的成長,慢慢的淹沒在高聳林立的高樓裡。如今,與現代化的建築相比,狹窄、落後,顯得落寞、滄桑,甚至有些破敗
承興裡
黃河路281弄
承興裡雖然沒有什麼名人居住,但是,這裡有上海現存的最完善的石庫門建築群,九種不同建築風格,新式裡弄、新式石庫門裡弄,從十二家房客到獨立住宅,不一而足。
華忻坊
楊樹浦路1991—2011弄
華忻坊位於楊樹浦路1991—2011弄,建於1921年,建有「新廣式」裡弄213個單元。廣式裡弄初期多建於滬東,可以分為「老廣式」與「新廣式」兩種。與老式石庫門住宅相比,廣式裡弄最明顯的特點是不設天井和石庫門門頭。
尊德裡
廈門路136弄
以「吉祥平安」命名的「尊德」在上海弄名中別具一格,充滿中國儒家文化的色彩。尊德裡在蘇州河河邊已經一個多世紀了,共建房屋(包括街面)138幢,沿街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弄內是二層石庫門房屋,現在住了幾百戶人家。
斯文裡(被拆除)
新閘路
2013年,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陰雨連綿的日子,一同送別新閘路上的「斯文裡」。這是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史料記載,1914年,一英籍猶太婦人阿谷向廣肇山莊業主購地陸續建造磚木結構二層石庫門舊式裡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時,已建成700餘幢。在長年累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中,「養尊處優」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2013年,「斯文裡」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尚賢坊(正改造)
毗鄰上海時尚地標K11,緊挨著名的新天地休閒區,位於上海淮海路鑽石商圈的石庫門建築代表。1924年建成的尚賢坊是上海石庫門建築的代表,1989年被評為第五批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已有九旬「高齡」的尚賢坊日前被納入保護性改造項目,這裡的居民們將搬去閔行區一個新建的保障房小區,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徹底告別倒馬桶的日子。尚賢坊內的歷史文物保護建築將被保留,而其餘建築將作為舊區改造被拆除。
逸廬(正改造)
上海濟南路185弄17號
上海黃浦區濟南路上有座名為「逸廬」的石庫門,有專家稱它的門頭是全上海石庫門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飽滿,屬於精品,應明示保護。這裡,曾是外國人駐足留念的地方,也曾是諸多電影中唯美片段的背景。
然而2015年1月,「逸廬」所在的濟南路185弄整體開始搬遷。目前,老弄堂裡還剩下七八十戶人家,其中就有「逸廬」的一大家子。
上海石庫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趕緊去看看這些文化遺產吧!
來源:微觀上海、解放日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記者:張駿等
編輯:阿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