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約7成石庫門已消失,抓緊再去看看吧!

2021-02-23 解放日報


近日,2015年上海石庫門的保護與傳承高峰論壇在城市規劃展示館舉行。與會專家指出,上海石庫門的數量正在嚴重萎縮,石庫門保護迫在眉睫,希望通過申遺推進上海石庫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專家學者認為,上海石庫門是建築史上中西合璧的經典範例,與已經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廣州開平碉樓、澳門歷史文化街區類似。然而與它們相比,上海石庫門裡弄規模更大,遍布整個城市,更完整真實反映一座城市的面貌。

上海歷史學會會長熊月之說,「上海人懷有複雜的感情,很多搬出石庫門的人開始懷舊,其實是對稀缺的心理補償,城市高樓裡缺的是守望相助、鄰裡之情,以前那些矛盾和痛苦的回憶統統煙消雲散。」

今年,市政協文史委開展「石庫門申遺可行性調研」。資料顯示,解放前上海約有20萬石庫門裡弄式建築,近60%的上海人居住其中,上世紀80年代以來,約有70%的石庫門被拆除。至2020年,根據相關規劃,還有相當數量的石庫門將要消失。

市政協文史委主任馮小敏說,「上海應該將申報石庫門世界文化遺產納入十三五規劃中,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開展整體性保護工作。」

目前,超齡、超負荷使用使得石庫門建築本身保存情況較差。專家學者認為,首先需要採取措施改善老建築的居住情況,減小居住密度,並可借鑑國內外先進的保護經驗,將部分石庫門納入保障房體系,建立準出入機制。

石庫門是上海特有的建築形式

但是它的數量正在嚴重萎縮

消失ing

消失ing

消失ing

抓緊再去看看吧!

石庫門住宅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民居的形式,有天井、客堂、廂房、灶間、曬臺,又採用了西方簡易住宅的排聯樣式。 石庫門是中西合璧的產物,也是華洋混居的開始。石庫門由何得名,至今說法不一。據觀察,石庫門住宅其最外之門選用石料為門框,故稱石庫門,成為普遍的說法。

新天地

太倉路181弄



講到石庫門,首先想到的一定是新天地。新天地是以石庫門建築為特色的休閒娛樂區,漫步新天地,仿佛時光倒流,有如置身於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但一步跨進每個建築內部,則非常現代和時尚,親身體會新天地獨特的理念,這有機的組合與錯落有致地巧妙安排形成了一首上海昨天、明天、今天的交響樂,讓海內外遊客品味獨特的文化。

田子坊

泰康路210弄



田子坊與新天地相比更接地氣,有種生活中的石庫門之感,在鱗次櫛比的時尚店鋪中,你會突然發現,這個石庫門弄堂裡竟然還住著幾戶每天都倒著馬桶的老年人....在這裡你不得不懷舊,帶上相機遊田子坊,把即將消失的上海煙火氣保留下來吧。

張園

泰興路99號



張園是上海首家對外開放的私家花園,其地塊原為農田,1878年由旅居上海的英國商人格龍營造為園。園中當時還建了上海灘最高建築「安塏第」,可以容納上千人開會,一時登高「安塏第」,鳥瞰上海全城,成為旅遊者必到之處。在以石庫門為建築代表的上海,張園曾被譽為最豐富、最多樣的石庫門區域。

步高裡

瑞金社區的陝西南路與建國西路交界處

有一座石庫門裡弄——步高裡,在它的入口牌樓上還有個法文名「CitéBourgogne」,可譯為 「勃艮第之城」。這座老弄堂1931年建成,具有鮮明的中西合璧特徵,其保存完整程度在滬上石庫門中首屈一指,吸引了不少關注的目光。

餘慶裡

雲南南路346弄



餘慶裡位於雲南南路,在這條「老字號美食街」中,各類飯店、小吃店鱗次櫛比,餘慶裡毗鄰金陵東路雲南南路,分成了一街到四街四個部分。從外觀看,沿雲南南路一側,白色外牆的餘慶裡頗有些歐式風情。滬上知名的生煎店「大壺春」就在雲南南路71號近金陵路口;而沿著金陵東路的一側,高高騎樓下的店鋪一家連著一家,則很有些南粵風情。走進餘慶路街坊,老式裡弄住宅的樣貌盡攬無餘,透過雜亂的雨棚、空調架和晾衣架,建築本身還是很有些老上海石庫門建築的味道。

瑞慶裡

東長治路717弄3-12號



瑞慶裡也是「大隱隱於市」的典型,儘管一橋之隔就是著名的「1933老場坊」,可是很少有遊客會信步走到這裡。這裡所有建築都被統一刷上了磚紅色,看上去比雲南南路的餘慶裡要稍微寬敞一些,弄堂裡還擺了一些中老年健身器材,每排房子上也基本掛著消防設備。

萬宜坊

重慶路高架之下



在重慶路高架之下依然健在的萬宜坊,最知名的是它裡面有鄒韜奮故居,以及一些中國現代歷史裡的著名文化人,如畫家張充仁。不過作為個人,我最喜歡的是它的典型上海「海派」風格。從弄堂口,那小房裡的裁縫師傅,或是賣雜食的點心小作坊,完完全全是一派細緻生活的味道,而不是雲起風湧的大歷史,或是高不可攀的富貴豪達的深藏之所。

瑞康裡

北京東路830弄2~34號



瑞康裡是一個很特別的石庫門裡弄,舊時公共租界和華界的分界線穿過瑞康裡,一條弄堂裡有兩樣的管理方式,形成了奇特的「一裡二界」現象。瑞康裡隨處可見底樓居民在門前擇菜、乘涼、拉家常,蒔花弄草,平淡的生活中也不乏情調。

衍慶裡

南蘇州路991號/廈門路230弄

衍慶裡倉庫建於1929年,是一幢典型的英國式倉庫,其石刻門匾弄名為蒼勁有力的魏碑體,至今依然清晰如初。

明德裡

延安中路545弄1-122號



在繁華上海的背後,也珍藏著一份寧靜,明德裡便是這樣一個地方。從1927年,她靜靜的看著上海灘的成長,慢慢的淹沒在高聳林立的高樓裡。如今,與現代化的建築相比,狹窄、落後,顯得落寞、滄桑,甚至有些破敗

承興裡

黃河路281弄

承興裡雖然沒有什麼名人居住,但是,這裡有上海現存的最完善的石庫門建築群,九種不同建築風格,新式裡弄、新式石庫門裡弄,從十二家房客到獨立住宅,不一而足。

華忻坊

楊樹浦路1991—2011弄



華忻坊位於楊樹浦路1991—2011弄,建於1921年,建有「新廣式」裡弄213個單元。廣式裡弄初期多建於滬東,可以分為「老廣式」與「新廣式」兩種。與老式石庫門住宅相比,廣式裡弄最明顯的特點是不設天井和石庫門門頭。

尊德裡

廈門路136弄



以「吉祥平安」命名的「尊德」在上海弄名中別具一格,充滿中國儒家文化的色彩。尊德裡在蘇州河河邊已經一個多世紀了,共建房屋(包括街面)138幢,沿街為三層鋼筋混凝土建築,弄內是二層石庫門房屋,現在住了幾百戶人家。

斯文裡(被拆除)

新閘路

2013年,一群老上海人和一串陰雨連綿的日子,一同送別新閘路上的「斯文裡」。這是老上海人口中的「上只角」。史料記載,1914年,一英籍猶太婦人阿谷向廣肇山莊業主購地陸續建造磚木結構二層石庫門舊式裡弄房,至1920~1921年竣工時,已建成700餘幢。在長年累月「七十二家房客」的生活中,「養尊處優」的日子早已一去不返,2013年,「斯文裡」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


尚賢坊(正改造)

毗鄰上海時尚地標K11,緊挨著名的新天地休閒區,位於上海淮海路鑽石商圈的石庫門建築代表。1924年建成的尚賢坊是上海石庫門建築的代表,1989年被評為第五批上海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上海第一批優秀歷史建築。已有九旬「高齡」的尚賢坊日前被納入保護性改造項目,這裡的居民們將搬去閔行區一個新建的保障房小區,有獨立的衛生間和廚房,徹底告別倒馬桶的日子。尚賢坊內的歷史文物保護建築將被保留,而其餘建築將作為舊區改造被拆除。


逸廬(正改造)

上海濟南路185弄17號

上海黃浦區濟南路上有座名為「逸廬」的石庫門,有專家稱它的門頭是全上海石庫門之最,其中牌匾最大,雕花最飽滿,屬於精品,應明示保護。這裡,曾是外國人駐足留念的地方,也曾是諸多電影中唯美片段的背景。

然而2015年1月,「逸廬」所在的濟南路185弄整體開始搬遷。目前,老弄堂裡還剩下七八十戶人家,其中就有「逸廬」的一大家子。

上海石庫門文化的保護和傳承,迫在眉睫,趕緊去看看這些文化遺產吧!

來源:微觀上海、解放日報,圖片來源於網絡

相關記者:張駿等

編輯:阿君君


相關焦點

  • 在上海,周末值得一去的8處石庫門弄堂,看看你去過幾個
    大家知道,上海有很多弄堂,這是大部分上海居民生活的地方。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很多去上海旅遊的人,都會特地去參觀上海弄堂。弄堂的建築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也有西方建築的特點。確實,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築恰好是上海弄堂的特色,這些被稱為「石庫門建築」。
  • 上海石庫門:海派文化的隱忍與再創造
    1860年與1862年,叫作「長毛」的太平軍對上海有了兩次逼近,忠王李秀成的兵鋒劃向上海之時,刀刃上的寒光格外刺目。今天的我們不會對這兩次農民暴動(或叫起義)去作一個簡單判斷,但有一點不會錯,兩場戰爭對中國社會尤其是江南一帶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有材料說,長達15年的暴動,使當時的中國喪失了一億兩千萬男女,僅江南一地,死亡人數便超過了兩千萬。
  • 在上海,周末值得一去的8處石庫門弄堂,看看你去過幾個
    大家知道,上海有很多弄堂,這是大部分上海居民生活的地方。可以說,沒有弄堂,就沒有上海,更沒有上海人。很多去上海旅遊的人,都會特地去參觀上海弄堂。弄堂的建築有中國傳統建築的痕跡,也有西方建築的特點。確實,這樣中西合璧的建築恰好是上海弄堂的特色,這些被稱為「石庫門建築」。
  • 上海史述:「石庫門文化」
    今天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上海歷史,「石庫門」是一種住宅建築的名稱。據不完全估算,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石庫門住宅約佔上海市區住宅總量的60%以上,長期或曾經長期居住在石庫門住宅的人數佔城市人口70%以上。
  • 即將消失的石庫門(下)
    有資料記載,這是上海規模最大的舊式裡弄之一。西斯文裡始建於民國3年,東斯文裡建於民國7年。上世紀末,這片上海最大的石庫門群落已著手拆遷。如今,「西斯文裡」早已被夷為平地。「東斯文裡」孤獨存在,佔有新閘路568弄、620弄,大田路464弄、492弄、546弄,南蘇州路1463-1475號幾片「領地」。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儘管歲月老去,儘管容顏變遷,儘管遷入高樓別墅,或者遠居海外,但只要談起石庫門,只要看到石庫門的影像,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抑止不住的激動。在幾乎整個20世紀中,身處異地的上海人每每懷念上海,其生於斯長於斯的石庫門民居就是重要的對象。
  • 上海旅遊體驗裡弄文化,上海裡弄文化有什麼特點呢?一起來看看吧
    上海是超大都市,有自己特有的建築和文化,特別是布滿都市裡大大小小的小馬路,對這些小通道,各時代、各地區、各民族都有不同的稱呼,上海人則把它喚作"裡弄",又叫"弄堂"。本文將為大家解讀上海裡弄文化的特點,一起來看看吧!一.上海裡弄文化的起源裡弄石庫門住宅興起於19世紀60年代。
  • 走進繁華大上海裡弄石庫門,這裡再現上海底層市民真實生活
    到了上海,不去看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相比改造過的田子坊、新新裡,如今還住有居民的石庫門老房子,無疑更能再現上海底層市民生活真實狀態,更易真切體驗到歷史與現代的交融。繁華的大上海,每天都是車水馬龍,繁花似錦 遊人如梭:上海在她表面繁榮昌盛的一面,也有其黑暗 殘舊的一角.希望這裡的明天不再是這樣的狀態.
  • 正在消失的奇觀!十二使徒巖,抓緊時間去看看
    到墨爾本如果不來看看大自然的傑作,就不算真正到過墨爾本。沿著起點距墨爾本西南100公裡的大洋路一路走來,所見皆是壯麗的海岸風光、奇巖怪石。作為自然神奇的力量,還是非常值得去看一看,真的特別壯觀。這些石頭飽經海浪侵蝕,屹立在海岸旁已有二千萬年歷史了。海浪對這些石灰石的侵蝕的速度大約是每年2釐米。隨著侵蝕作用的進行,舊的「使徒」不斷倒下,而新的「使徒」不斷形成。2005年7月3日星期日的早晨,一塊主要的巖石倒塌了下來。一位遊客目擊了整個過程並展示了巖石倒塌前後的照片。
  • 石庫門:「上海特產」還是「中西合璧」
    雖然人人都知道石庫門是上海的特色建築,但建築界對於其起源卻眾說紛紜。甚至有人因其巴洛克風格的門楣和西洋風格的雕花圖案,便認為這是中西合璧的產物,更有人斷言這是中國建築工人根據外國設計師的圖紙建造而成。
  • 石庫門:熟悉又陌生的上海記憶
    原創 徐光壽 上海通志館出現於租界的石庫門建築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庫門是遺憾的。石庫門,是上海一種特有的建築。幾代上海人的青春歲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庫門裡度過。儘管歲月老去,儘管容顏變遷,儘管遷入高樓別墅,或者遠居海外,但只要談起石庫門,只要看到石庫門的影像,許多人都會有一種抑止不住的激動。在幾乎整個20世紀中,身處異地的上海人每每懷念上海,其生於斯長於斯的石庫門民居就是重要的對象。
  • 石庫門——上海弄堂文化
    彎子的一個假期作業是探訪石庫門,要對石庫門作個詳細的介紹,包括結構、平面圖、文化歷史,現今石庫門的樣子,未來期待的樣子。彎子在網上開始查資料,搜照片,同時約了媽媽去實地考察。搜照片時,彎子指著一張照片說:「這張照片是不是不行?」媽媽湊近看,問:「為何?」
  • 上海這條山西路上的老房子裡隱藏著什麼秘密?-石庫門 孟洛川 上海...
    時值1911年,應該已經進入了晚期石庫門的時代,很少再建五開間的石庫門了。一般來說,當時的石庫門開發商是只租不賣的,那麼,瑞蚨祥為何能買下這棟「石庫門」呢。另外,我還發現惟慶裡8號和隔壁的7號,在建造規模和風格上大相逕庭,完全不同。
  • 上海夜生活哪裡去?新天地石庫門老上海和新上海在這裡相映生輝
    那麼上海夜生活哪裡去呢?我就推薦一個我去過流連忘返的地方,新天地—黃陂南路、興業路一帶的石庫門老房子。它是把反映了上海歷史和文化的老民居石庫門的形態保留,賦予它商業功能的特色餐飲、酒吧、購物等的娛樂場所。
  • 尋訪舊居及石庫門
    趁著休息,決定去尋訪從前居住過的石庫門舊居。車乘到上海著名的豫園城隍廟下來後,我便開啟了本次的尋訪之旅。沿著上海老街,在記憶裡打撈舊居的痕跡。光啟路,除了路口的路牌尚存,昔日兩邊的石庫門房屋,有的已不見蹤影,所剩也被防護欄杆阻隔,無法走進探訪。
  • 上海石庫門的文學熱_作者:邵明
    看來上海石庫門是上海人談不完的話題,我連發了三篇有關上海石庫門的文章。從我姐石庫門房子的動遷,想到《把根留住》,到《民國上海石庫門的價鈿》,再到《上海石庫門的情懷》,至今仍然意猶未盡。魯迅曾寫過上海虹口橫浜橋的「石庫門」,
  • 遊走上海街道 拍攝石庫門「遺照」的攝影師[圖]
    天潼路靠近浙江路的這塊四方土地,地處蘇河灣,老早是新式石庫門裡弄。正是高溫天,工程隊休息了,弄堂已經被拆大半。極目遠眺,昏昏暗暗,廢墟一片連著一片。一幢幢挺闊、四方的石庫門建築被敲得七零八落。  「蓆子」跋涉在廢墟裡,深一腳淺一腳。磚頭碎玻璃隨腳步跌落,稀裡譁啦。涉足此地,必須全副武裝。包裡除了相機外,還裝著水壺、邦迪、驅蚊劑。
  • 申城記憶 | 成德堂——「石箍門」?「石庫門」!
    成德堂位於浦東新區高橋鎮陳家街28弄1號。是一幢上世紀30年代初上海典型的石庫門建築。
  • 上海田子坊:靈感飛揚的石庫門弄堂
    日本人旅遊有個特點,凡到過好地方,就如開發了新大陸,會積極地向朋友們推薦,於是田子坊成了日本人遊上海的重要目的地。    與老外趨之若騖的情形相比,國內遊客對田子坊則不以為然,曾有旅遊團帶內地客人到田子坊,結果,客人們逛了一圈,扔下一句「啥破地方!」頭也不回地走了。    當然,田子坊不是沒有中國人去,上海灘上最時髦最講情調的女孩都知道那個地方。
  • 上海人民的「新天地」,同樣由石庫門改建而成,但境況卻截然不同
    許多人相信上海的印象,基本上是高樓大廈的熱鬧的風景,實際上是上海,上海的舊民房也非常美麗的風景,石頭庫門上海的民居的典型代表,現在是上海旅遊的非常獨特的組件。但是,上海的石庫門如今也與時俱進地被賦予了新的用途,一些石庫門建築被轉用在商業區並大獲成功,其典型就是上海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