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27 16:50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9月25日,紀念盧德銘烈士犧牲93周年暨盧德銘紀念館開館儀式,在盧德銘故居西邊山頂盧德銘紀念廣場舉行。
盧德銘故居
盧德銘故居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仲權鎮竹元村獅子灣,始建於清代,坐北向南,是一座完整的川南民居三合院,單簷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建築面積約700平方米,集黨性教育、紅色文化、廉政教育、技能培訓、幹部實踐「五位一體」,是自貢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自貢市黨性教育基地、四川省黨員教育培訓省級示範基地,併入選四川十大紅色文化地標。
遊客參觀盧德銘紀念館
2018年7月,自流井區啟動了盧德銘故居修復及改擴建工作,新建約2400平方米盧德銘紀念館,設有盧德銘烈士革命事跡陳列館、多功能會議室及附屬設施,目前全面完成內部布展、盧德銘紀念雕塑製作安裝,於當日正式對外開放。
遊客參觀盧德銘紀念館
「紀念館的成功開館,標誌著我區在弘揚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方面又邁出了堅實一步。」自流井區委書記黃志勇表示,下一步將就近規劃建設佔地5.25畝的區委黨校,致力打造為川南乃至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知名的黨性教育基地。同時整合轄區內以盧德銘故居修復及改擴建項目為主的紅色資源,以尖山4A級風景區為主的綠色稟賦,以國家級彩燈小鎮為主的彩色風情,搶抓深度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重大戰略機遇,大力實施文旅融合、農旅融合,高品質建設成渝腹地康養宜居地。
「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
位於自貢市西南部的自流井區仲權鎮,幅員面積35.5平方公裡,人口3.22萬人,在自貢市的版圖上,這樣的鎮域太平常不過了,但這裡卻因為是「四川十大紅色文化地標」顯得格外耀眼。秋收起義的總指揮——盧德銘,就出生在這個鎮一個比較富裕的家庭。
盧德銘,字邦鼎,1905年6月9日生,幼年時被父母送進當地的一家私塾接受啟蒙教育。1921年,考入成都公學,受「五四」運動影響,閱讀《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
1924年2月,盧德銘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進入第二期步兵隊學習,並在年底加入了共產黨。
1925年1月,盧德銘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徵戰役,任學生軍偵探長。是年3月,被周恩來函調到海陸豐幫助訓練農民自衛軍。同年6月畢業留校,在政治部組織科當科員。1925年11月,盧德銘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任第二營第四連連長。1926年5月,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從廣東省肇慶出發,挺進湖南。盧德銘在平江、汀泗橋、賀勝橋等戰鬥中,指揮果斷,身先士卒,英勇奮戰,屢建戰功,晉升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七十三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8月2日,盧德銘率警衛團2000餘官兵乘船離開武漢沿江東下,準備前往南昌參加起義。因九江市敵人布防重重,盧德銘果斷決定將部隊改在湖北陽新縣黃顙口登陸,沿武寧、靖安向南昌進發,避免了到九江市被繳械的危險,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保住了整整一個團的槍械。
1927年9月,毛澤東在江西省萍鄉市瀘溪縣安源鎮張家灣主持召開軍事會議,制定秋收起義計劃,成立了以毛澤東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將參加秋收起義的警衛團和各地的工農武裝統一改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盧德銘任總指揮,下轄4個團,總計5000餘人,準備兵分3路從修水、安源、銅鼓出發,奪取瀏陽後會攻長沙,因敵強我弱、力量懸殊,各起義部隊先後遭受挫折,9月19日,起義部隊在文家市會師,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了前敵委員會會議,討論部隊的進軍方向問題,盧德銘堅決擁護毛澤東「向羅霄山脈進軍,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
1927年9月20日,起義部隊在毛澤東、盧德銘的率領下,從文家市向井岡山進發,25日清晨,部隊從更田村出發沿蘆溪河行進,毛澤東和盧德銘指揮部隊走在前面,在上埠鎮山口巖時突然遭到江西軍閥朱培德的特務營和江西第四保安團的伏擊,盧德銘挺身而出,親自率領一個連折向隊伍的後面,佔領路旁高地阻擊敵人,掩護毛澤東和大部隊轉移,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毛澤東主席在獲知他的死訊時大喊:「還我盧德銘,還我總指揮!」
為了緬懷紀念盧德銘烈士,1982年,江西省萍鄉市在盧德銘犧牲地建立了紀念碑,隨後修建了盧德銘烈士陵園,1995年再次對盧德銘烈士陵園進行改擴建。1996年9月,自貢市第三十三中學更名為自貢市德銘中學,並舉行了盧德銘烈士塑像揭幕儀式。此後,該校每逢新學期開學,都要組織學生瞻仰仲權地區革命烈士事跡陳列室,用紅色文化浸潤青少年心靈,厚植家國情懷,把紅色基因代代傳承下去。
2009年9月,盧德銘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來源:綦江微發布丨覃寧波 劉琦 江於同
編輯:陶 玲
編審:王 旻
值班編委:金玉華
總編輯:孫 萍
原標題:《【助力唱好「雙城記」】盧德銘紀念館正式開館》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