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端午節是中國重大傳統節日,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端午節於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被確立為國家法定節假日。
由來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因為端午節是在農曆的五月五日,是三個重要的中國節慶之一,其他兩個分別是中秋節和農曆新年。農曆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
意義
端午節的第一個意義就是紀念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詩人屈原。屈原,名平,是戰國時代的楚國人,生於楚威王五年夏曆正月初七,或謂生於楚宣王二十七年,卒於楚襄王九年。
端午節的第二個意義是伍子胥的忌辰。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後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屍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後,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習俗
划龍舟
在汨羅江畔,每年端午節都要舉行隆重的龍舟競渡活動。競渡前一般都要先祭屈子廟。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們,穿著新裝,扶老攜幼,並抬著龍頭,先到屈子廟朝拜,供以粽子、包子、酒水等祭奠屈原遺像。然後由主祭人將一條紅綢繫到"頭龍"的頭上,由"頭橈"將龍頭扛到江邊洗浴,洗完後將龍頭安於船首,這才開始賽龍舟。
吃粽子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懸艾草菖蒲
在我國民間有一句諺語:"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即白艾,又叫家艾、艾蒿,是一種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艾入中藥,性溫,味苦,可以祛寒溼。蒲,即菖蒲,是一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揮發性芳香油,可以提神、通竅、殺菌。端午節之際,我國南方地區家家都以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製成人形,稱為艾人;將艾葉懸於堂中,剪為虎形,或剪裁為小虎,貼上艾葉,稱為艾虎,婦人爭相佩戴,以避邪驅瘴。而用菖蒲作劍,插於門楣,可以散發芳香,驅趕飛蟲,清除汙濁空氣,或將艾葉和蒼朮、白芷、大黃、芸香等中草藥放在室內燃燻,能趕走蛇蟲百腳,也是一種空氣消毒的良方。此類習俗,在我國各地非常普遍。"杏子黃,大夫忙",是說端午時分,因為夏季來臨,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百病易生。所以,端午節前後一段時間正是勸人們講衛生、逐瘟疫、除蟲害的日子。
佩香囊荷包
端午節來臨時盛行佩香囊、佩荷包。小孩佩香囊,不但有避邪驅瘟之意,而且有襟頭點綴之風。香囊內有硃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做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五顏六色,玲瓏奪目,既美觀漂亮,又清香四溢,還可以預防某些傳染性疾病。而在節前,家家戶戶的媳婦、姑娘及眼明手巧的老太太,都要用七彩絲線、花布、綢緞等材料,繡製成形態各異的荷包,以贈親友和佩戴。
飲雄黃酒
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並含有汞,有毒。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裡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塗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古詩云:"唯有兒時不可忘,持艾簪蒲額頭王。"意思是說端午節這天,孩子們拿了艾葉,戴上菖蒲,額頭上用雄黃酒寫了"王"字,以闢邪防疫。把雄黃酒灑在牆角、床底等處,可以驅蟲,清潔環境。但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雄黃酒外用尚可,飲則有害 ,必須慎用。
故事
白蛇傳的故事
過端午的那天早上,由千年修行白蛇精變成的白素真,就對他的隨身丫環小青說:「今天是端午,你趕緊到山上躲一躲吧!」
因為民間的俗忌中,農曆五月是「毒月」、「惡月」,可能是因為天氣漸轉溼熱的緣故吧,許多 害頻繁,而五月五日又是九毒日之首,因此在這一天,按習俗都要喝雄黃酒、戴香包、插蒲艾草…,都是為了要驅邪避惡。 小青走後不久,許仙不一會兒就回來了。 「娘子,快來!快來!我特別準備了美酒佳餚要與你一起過節呢!」 許仙一進門就忙著將手中提回的酒菜準備上桌,並且一改這些日子以來的陰霾,非常殷勤熱絡的招呼著「小青呢?叫他也一起來吧!」許仙說。 白素真:「小青啊,我讓他出去買東西了,這…這酒我不能喝的…」 許仙:「為什麼不喝,這雄黃酒可以驅邪避惡的。」
白素真:「相公,我不能喝啊…因為……因為,我已經有身孕了!」
白素真話一說完,只見許仙立刻抬起頭來,放下手邊的事,簡直是用衝的衝到白素真的身邊。
「真的?你真的有身孕了嗎?」許仙興奮地說。 「是啊,我有身孕不能喝這酒的。」白素真說。
「不能喝雄黃酒啊?有身孕了?怎麼都沒有聽你說呢?」許仙的表情顯得有點奇怪。
遲疑了一會兒,許仙接著說:「這雄黃酒,能驅邪避惡,你喝也好,寶寶喝了也好,喝了它吧!」許仙說這話時,口氣十分堅定。
白素真心想:「不喝只怕相公要起疑的!況且我有千年的修行,這區區一杯雄黃酒,還會困住我不成?」白素真當然也察覺到許仙對自己的猜疑,於是硬著頭皮喝下了一小杯的雄黃酒。
沒想到,酒才下肚,白素真立刻覺得天旋地轉、身體發熱發脹……白素真知道大事不妙,擔心自己會現出原形,跌跌撞撞的爬到床上,斷斷續續的說著:「相公,你……你…出去……我…我不舒服,要……我要休息一下…」 許仙一聽,這才緊張了起來。「娘子,你不要緊吧…要不要請大夫來瞧一瞧哇?……你…」許仙一邊說著,一邊往床邊走了過去,掀開 子一看……「哇!」床上居然是一條又粗又肥的大白蛇!許仙當場就昏死了過去。
白素真休息了數十分之後,又變回人形。看到昏死在床邊的許仙,立刻只身前往崑崙山,盜取仙草將許仙救了過來。 只是清醒後的許仙,已不願再與白素真同住,又加上法海和尚強加阻攔,這一段人蛇相戀的愛情故事,最後終以悲傷的結局為故事畫下句點。
插艾習俗的起源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徵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裡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弓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說到端午節,大家首先能想到的是?
▼
賽龍舟
佩香囊
食粽子
還是飲雄黃(酒)
每年農曆五月初五為
▼
端午節
是中國傳統文化節日之一
在那一天,全國上下的人們在不同的地點
以相同的方式來迎接這個節日的到來
端午節吃粽子
這是中國人民最為平常的傳統習俗
香甜美味的粽子
讓我們更多的體會到親情的溫暖與家的味道
在端午節即將來臨之際
讓我們一起來手繪一幅香甜美味的彩鉛粽子
來給這個端午節融入藝術的味道
本期主講內容
▼
彩鉛粽子
過端午,粽子總還是要的,鹹蛋也不能少(高麗的藝術空間)
端午節粽子(彭琳)
211349r9311zkh4p3619ma.jpg (157.39 KB, 下載次數: 23)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7 21:13 上傳
端午由來之《紀念屈原》說(高麗的藝術空間)
孩子們用自己的創作去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紀念他的忠肝義膽,紀念他的無悔執著。
182008ykd55d4kk0uhn2m4.jpg (161.25 KB, 下載次數: 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16 18:20 上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