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界洲島吉祥物「島哥」。
文\海南日報記者 梁君窮
想上分界洲島,先要枕浪聽濤,在船上度過10多分鐘的海上旅途。由近及遠,陽光下的大海由淺藍向深藍過渡,廣袤無垠的海天,讓船上遠眺的遊人不覺有了自身的渺小感與對天地自然的敬畏感。人類與海洋,從來不是一個徵服與被徵服的關係。
上得島來,看見白浪沙灘、陡崖峭壁,更有滿目青翠,整個小島仿若鑲嵌在大海中的一顆翡翠寶石。這個國家5A級景區,有著兩個遊人喜愛的「萌物」,它們是景區的吉祥物「界兒」和「島哥」,「界兒」是一隻粉色海豚,「島哥」則是一身淡藍色的海獅,都帶著大海的氣息。
在海南,與海的親近再自然不過,海洋文化也在海南諸多文化類型中佔據重要地位。無論是曾數百年漂泊海上的疍家人,還是天后娘娘和108公的海上傳說,抑或是漁民代代相傳的更路簿,都融合交織成為今天的海南海洋文化。「界兒」和「島哥」,可以視為海南海洋文化一種現代話語形式的展示。
1 海洋動物化身景區熱情好客的「萌寵」
「這個公仔好可愛呀!」「想和它合張影。」在分界洲島景區的紀念品商店內,不少遊客總會被「界兒」和「島哥」的可愛形象所吸引,忍不住想要帶它們回家。
在2017年元旦,分界洲島景區正式向廣大遊客、網友及媒體推出了「界兒」與「島哥」。景區負責人表示,選取「界兒」與「島哥」共同作為分界洲島的吉祥物,是希望藉助海豚、海獅的友好相處表達景區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祈願,同時也藉助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向遊客傳達分界洲島景區熱情好客且真誠靠譜的形象。
「界兒」頭大腿短,不過結合它圓潤微胖的體型倒顯得更可愛。而大大的眼睛,張開的雙鰭以及紅紅的嘴巴也賦予了「界兒」無限的親和力,仿佛一隻靈動的海豚寶寶在向遊客發出熱情的邀請。
「『界兒』的靈感來源於聰明可愛的海洋動物海豚。粉色作為主色調打破了對海豚的固有認知,既凸顯了『界兒』女性的性別特徵,又增加了它的辨識度。讓遊客能更容易記住它。」分界洲島景區負責人介紹, 「界兒」作為分界洲島吉祥物,有著平安快樂、尋得真愛的美好寓意,它也代表著景區為遊客送去的美好祝福。
「島哥」靈感來源於古靈精怪的海洋動物——海獅,看起來則更憨厚樸實一些,淡藍色作為主色調給人以清新之感,身上的「島服」則非常巧妙地賦予了「島哥」海島特色,潔白的棒球帽、條紋小背心配上標誌性的沙灘褲,熱情陽光、活力十足,儼然一位土生土長於分界洲島的島民形象。相比於「界兒」,「島哥」的形象設計更加接近於人,給人以靠譜安全的感覺。
推出以來,「界兒」和「島哥」不斷走出分界洲這個小島,去往五湖四海,宣傳推介海南的美麗海洋風光。2019年12月,分界洲島旅遊區隨海南省代表團參展2019長江文化旅遊博覽會,「界兒」和「島哥」也隨之亮相武漢,吸粉無數。
吉祥物「界兒」出現在旅遊推介會現場。
2 人與海洋和諧共存的追求
今年4月,在海上歡快嬉水的海豚群不斷出現在三亞、昌江等海域,它們的出現,意味著這一帶的海洋生態環境質量優越。而分界洲島景區選取可愛的海豚與海獅的形象作為吉祥物,寓意著人與海洋和諧共生的生態文化。
海南人對與海洋和諧共生的認知,有著久遠的歷史實踐。回溯歷史,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年)農曆十二月的一天,一塊石碑被立在了崖州羊欄地區清真古寺的內右壁上。這塊碑《正堂禁碑》,是迄今發現的記載古代海南島穆斯林經濟活動的唯一漢文石碑。
碑文記載的是因海禁引起回民近海漁場糾紛官司的判決,其中談到限制近海捕撈。雖然這塊碑的重點不是生態保護,但是其中涉及的內容應該看成是海南最早的海洋環境保護規約。
到了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萬寧海灘立有《奉官立禁碑》,碑文諭示保護海邊青皮林,嚴禁人為砍伐、畜牧破壞,輕者罰款,重者捉拿歸案嚴懲,海上船隻上岸砍伐樹木者,扣船充公等。這是海南先人保護珍貴海洋植物,保持生態平衡的重要體現。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對海洋生態保護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深。1990年,在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我國第一批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中,海南省就有2個。1996年,海南省擁有3個國家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萬寧國家級大洲島海洋生態自然保護區和瓊山國家級東寨港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此外還設立了一大批省市級海洋類型自然保護區。
小遊客與「界兒」合影。
3 寓意開放敢闖敢試的海洋文化
無論是「界兒」還是「島哥」,都是以外向、開朗、熱情的形象面對遊客,除了吉祥物本身是從海洋動物化身而來,如果聯繫起海南先民上千年來與海為生的生存史、發展史,這類外向的而非羞怯的、開放的而非封閉的、熱情的而非寡淡的品性,正是與海共存的文化烙印。
海南自古以來就不是一個封閉的地方,南宋人趙汝適在其《諸蕃志》一書中,專列「海南」條目,對海南航線的特徵、風險、祈風祭神的地點,以及海南的商品貿易、官方管理來往商船的市舶司等,都做了詳細描述。可以看出,至少在南宋,已有大量外國船隻往來在海南海域。
而史志中,宋元以來,對於崖州的望樓港、畢潭港及陵水的桐棲港,都有「番船泊於此」的說法,表明貢船和營商的番船可以寄港之意,當時開放的海南已經有不少「國際性」的港口,當時的海南先民熱情地接待這些異域來客。
在沒有導航的年代,漁民先民是靠著更路簿行駛在祖國的萬裏海疆,在數百條線路中,每條線路都連接著不同的島礁,每個島礁傳統名稱的背後,都承載著海南漁民與這些島礁世世代代相遇的故事。代代相傳的更路簿,正是海南漁民敢於向外求生的歷史見證。
「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海南人。」近代以來,一代代的瓊州兒女,帶著親人的囑咐,帶著對幸福生活的嚮往,漂洋過海,遠走異國他鄉謀生創業,海南島周圍的海路上留下了他們趕往他鄉的船影,他們最終也漂洋過海,在海外安家立業,譜寫了一首下南洋的史詩。
一代代向海而生的海南人,他們在與危險、未知的鬥爭中,沉澱下了敢闖敢試、外向熱情的文化基因。海南許多口口相傳的諺語也能體現這一文化特性,如「膽大漂洋過海,膽小寸步難行」「水滯船不走,人懶事不成」等等。
或許只有從更廣闊的視角、更深的歷史緯度了解海南人與大海的關係,才更能體會這「界兒」和「島哥」這兩隻「海洋精靈」被選為吉祥物的意義。
(本版照片均由景區提供)
原標題:藍色海洋走來「界兒」與「島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