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客松不僅僅是一棵樹,他就是我的家人、親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長者,一名日夜呵護著八百裡黃山的老人。在我心中,迎客松與家人一樣重要,我如何照顧家人,就如何照顧迎客松。」
——胡曉春
迎戰冰雪脫穎而出
2006年8月,黃山腳下譚家橋鎮中墩村26歲的胡曉春退伍後來到黃山風景區工作,擔任玉屏景區護林防火隊員。每天,當他巡視責任路段路過「國寶」迎客松時,他都會有意無意的看上一兩眼,「迎客松跟其他的松樹沒有什麼區別,但是比較雄偉、高大」,胡曉春回憶道。
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迎客松,還得從2008年1月那場暴雪說起。暴雪即將來臨之時,黃山缺什麼?毛竹!搭建支撐架的毛竹!
1月28日晚上7點多,胡曉春和近百名應急小分隊員打著手電筒,扛著八九米長、重約百斤的毛竹,蹚著沒膝的積雪,深一腳、淺一腳地順著模糊的石階,往海拔1670多米的玉屏樓攀爬。凜冽的寒風夾雜著堅硬的雪粒拍打在胡曉春和應急小分隊員們的身上,汗水、雪水浸透了厚實的棉服。
與時間賽跑、與風雪抗爭,歷經四天艱辛,終於在1月31日晚,新一輪暴風雪來臨之前,完成了對所有古樹名木的支撐保護。2月1日,暴雪如期而至,看著迎客松安然無恙地挺立在青獅石旁,在冰雪中張開蒼勁的臂膀迎接四方遊客,胡曉春心頭湧上無限的喜悅和激動。
近九年只為守護一棵松
2010年7月,經過考核和選拔,胡曉春成為第十九任守松人,開始了對這棵千年古樹的陪伴生活。迎客松旁那間矮小的管理房是胡曉春的值班室兼臥室,一張簡易床、一副桌椅、一臺監控電腦和一些監測工具,是他在黃山景區內的全部家當。
「剛開始的那段日子真的很難熬,沒有家人、朋友的陪伴,有時甚至連個說話的人也沒有。夜幕降臨,白天熙熙攘攘的玉屏廣場空無一人,偶爾只有幾隻野貓從門前竄過。」
2012年深秋的一個夜晚,胡曉春回憶,自己正像往常一樣獨自站在迎客松下,皎潔的月光從枝椏間灑落在他身上。那一刻,胡曉春心靈一顫,迎客松仿佛靈動起來,像一位慈祥的老人站在那裡,靜靜地守護著這座大山的安寧。
「從那時起,對我來說迎客松不僅僅是一棵樹,他就是我的家人、親人,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長者,一位日夜呵護著八百裡黃山的老人。在我心中,迎客松與家人一樣重要,我如何照顧家人,就如何照顧迎客松。」
寒來暑往,松針綠了又黃、黃了又綠。不知不覺間,胡曉春與迎客松相依相守,度過了2000多個日夜。
100萬字的迎客松日記
「2012年8月8日,10時26分,黃山旅遊氣象臺發布暴雨黃色預警;12時09分,發布暴雨紅色預警;13-17時,暴雨轉大雨、大到暴雨,霧,風力4-5級,陣風8-9級,溫度16-17度,相對溼度100%;19時20分,受颱風「海葵」影響,管理區將應急預案從三級提升至二級,採取如下措施:對迎客松倒一枝採取應急拉縴措施牽拉限位固定,縴繩採用寬型尼龍吊裝帶;在各個牽拉部位使用鬃毛、麻袋包裹後綑紮,防止牽拉操作時損傷樹皮和枝條。經現場觀察,迎客松倒一枝設置7處拉縴點。全天迎客松處降雨量為406.6cm。」
每天防寫日記,是從第一任守松人開始的,到胡曉春這裡共積攢了210本,其中有50本出自胡曉春之手。每天早上6點半開始,胡曉春就對迎客松進行第一輪觀測、檢查:利用迎客松區域小型氣象觀測站,查看溫度、溼度、風力、氣壓等,記錄枝丫、冠頂、冠幅的細微變化,檢查支撐架、拉索、防雷設施情況。白天每隔兩個小時進行一次例行檢查;夜間,根據紅外線防侵入報警系統信號,隨時起床查看情況……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從不間斷。
談起這些日記,胡曉春自豪地說:「從我但任守松人的第一天起,每篇迎客松日記都不少於400字!」粗略算下來,近9年時間,胡曉春竟寫下了100多萬字的日記。這些一筆一划的記錄,詳實記載了迎客松的生長變化,為科學保護迎客松提供了重要依據。
「根據近三年新梢生長量、針葉束數量、松針長度、松針顏色判斷,迎客松總體生長狀況正常,西、南方向樹冠回縮得到控制。」2016年5月23日,黃山風景區「古樹名木專家研討會」作出上述紀要。
結婚13年陪伴家人不滿20個月
「要說最大的愧疚,那就是忽視了自己的家人。」胡曉春說,因為要待在海拔1600多米的山上,一年365天,胡曉春很少有時間回家。結婚13年來,他和家人相處的日子還不滿20個月,妻子偶爾也會抱怨。很多時候,只能通過手機或者QQ視頻與家人聯繫。想家的夜晚,胡曉春就會靜靜地站在迎客松下,看著滿天繁星,向迎客松傾訴自己的思念。
為了工作,胡曉春錯過了親耳聆聽女兒第一次喊「爸爸」,錯過了親眼看女兒學會走路的情景;因為工作,有不能陪伴妻女的自責,也有不能照顧年邁父母的無奈。最令他難過的是在2012年7月,颱風「海葵」對迎客松造成嚴重威脅,而胡曉春剛剛出生29天的小女兒卻因為突發肺炎住進了醫院,接到電話後他非常心疼、糾結。經過一番思想鬥爭,胡曉春最終選擇了留在了山上。
「迎客松和女兒都是我的寶貝」,胡曉春嘆了一口氣說道。可是誰都看得出,胡曉春對待迎客松那要比對待女兒偏心得多。下雨了,擔心迎客松的土壤流失;打雷了,擔心迎客松受到雷擊;下雪了,擔心積雪壓彎迎客松的樹丫;天晴了,又擔心迎客松周圍出現火災隱患;甚至一陣風吹來,他都會為一塊小小的樹皮會被吹落而心疼半天。
「我就是黃山一棵普通的松樹」
2016年,胡曉春榮獲「全國旅遊系統勞動模範」稱號,今年,他又登上「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公示名單,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榮譽,也是從1980年黃山風景區設立「守松人」崗位至今,所有守松人中的榮譽。
「我生在黃山、長在黃山,我就是黃山一棵普通的松樹。中學的時候,我背誦過『黃山松精神』:頂風傲雪的自強精神、堅韌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眾木成林的團結精神、廣迎四海的開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獻精神。『黃山松精神』給了我無窮的力量,讓我堅持下來,堅守下去。」
「我守護的不是一棵普通的樹木,而是『中國的符號、國家的象徵,承載著東方禮儀文化的——黃山迎客松!』」胡曉春說。
(作者:黃山風景區黨工委宣傳部 侯晏 葛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