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酒為什麼那麼受歡迎,當然是取決於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及其特殊的釀造工藝,如何特殊,一起來看看。
純糧食釀造、發酵,嚴格的釀酒工藝
九州古洞釀酒場地位於風景秀美的貴州仁懷,也就是全中國最好喝的酒,茅臺故鄉。茅臺鎮為醬香型白酒的核心廠區,選用當地優質紅高粱為釀酒原料,嚴格遵照自然節氣,端午採曲,重陽投料。如此基酒生產周期長達一年,共分清蒸下沙、混蒸糙沙共兩次投料,一至七次烤酒輪次,概括為一年一個生產周期,二次投料、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歷經春夏秋冬整整一年時間,可謂是春去秋來,因生產周期長,資金佔用就大,在茅臺鎮能夠嚴格按照這一傳統工藝生產的企業屈指可數!
1、清蒸下沙――採用總投料量的一半,經潤糧→配料→上甑蒸糧→下甑潑水→攤涼→灑酒尾→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為清蒸下沙工藝流程;
2、混蒸糙沙――採用總投料量的另一半,經潤糧→配料(加入一次清蒸下沙後的醅料)→上甑蒸糧蒸酒(這次蒸出的酒不作正品,潑回酒窖重新發酵)→下甑潑水→攤涼→灑酒尾→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為混蒸糙沙工藝流程。
九次蒸煮指: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混蒸糙沙後的醅料→上甑蒸酒為第三次蒸煮,第三次蒸煮後的醅料為熟糟,熟糟經攤涼→撒曲→堆積→下窖→封窖發酵→開窖取醅→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過程中有六次蒸煮,共九次蒸煮。
八次發酵指:清蒸下沙一次,混蒸糙沙一次,熟糟→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過程中有六次封窖發酵,每加曲入窖發酵一個月,共八次發酵。
七次取酒指:混蒸糙沙上甑蒸酒後第一次取酒,熟糟→上甑蒸酒六個輪次循環後取六次酒,共七次取酒。經七次取酒後的酒糟為丟糟。
第一次加曲攪拌後要進行「收堆」發酵,就是將酒糟堆成一個兩米多高的圓錐。發酵時間需要釀酒師根據溫度靈活掌握,堆子的內部先開始發熱,然後傳遞到外面。這期間酒糟充分吸納外圍空氣中的微生物。
第一次發酵完成後,把酒麴鏟入窖坑進行封存——進入「窖期」。窖坑3—4米深,能裝15—20甑的酒糟。與濃香酒不同,醬香酒的窖坑是用石塊砌成牆壁而不是用泥土,否則醬味就不濃了。窖坑要用本地黃泥封住,不能透氣,在窖期中要經常檢查,時常撒點水,防止乾裂進氣。
大概一個月後,窖坑打開,開始「二次投料」,即按照1:1的比例,加入新的高粱,繼續上甑蒸煮。攤涼後加入曲藥,收堆發酵,然後重新下窖。前兩次蒸煮原料都不取酒,只為增加發酵時間,爭取更多微生物。
再過一個月左右的發酵期,開始第三次蒸煮。時間到了12——1月才開始進行第一次取酒。之後再對酒糟進行攤涼、加曲、收堆、下窖等流程。如此周而復始,每月一次,直至第七次取酒完後,時間已經到第二年8月,酒廠才開始「丟糟」。第三至五次出的酒最好,稱為「大回酒」,第六次得到的酒為「小回酒」,第七次的酒為「追糟酒」。
其中三、四、五次出的酒最好喝,一、二次酸澀辛辣,最後一次發焦發苦。但是每一次的都有用處,出廠的就必須經過不同批次酒之間的勾兌。
新酒生產出後要裝入陶土酒罈中封存,形成「基酒」。第一年進行「盤勾」,就是按照醬味、醇甜、窖底三種味道進行合併同類項,然後再存放3年。3年後,按照酒體要求進行「勾兌」,即用幾種基酒甚至幾十種基酒,按照不同的比例勾兌出一種酒,形成一定的口味、口感和香氣效果。
勾兌完成後,最後一項工作是「調味」,調味的時候要加「調味酒」。調味酒的生產是酒廠用特殊工藝生產出來的,這是各家酒廠的核心機密。調味酒味道特殊,每次只添加少量。
勾兌、調味完成後,還要繼續存放半年到一年,等待醇化和老熟後才進行灌裝進入市場。
茅臺鎮的坤沙醬香酒由於用料特殊,一般採用茅臺鎮小紅梁——紅纓子糯高粱,所以能經得起九次蒸煮,七次取酒。正宗坤沙醬香酒酒體醬香突出,酒體幽雅醇厚,空杯留香持久與這些工藝是離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