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2020-12-18 中國財經時報網

內容提要: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3年多的實踐充分證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發展質量的治本之策。在新時代,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上下功夫。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9年經濟工作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方針政策,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法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這對於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我們要深入領會、認真貫徹執行。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將之作為經濟工作的主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深刻分析、準確把握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

「十二五」時期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面臨的諸多矛盾和問題,既有供給側的,也有需求側的,既有周期性的,也有結構性的,但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其深層根源是體制機制問題。這是由國際和國內多方面因素決定的。從國際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導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對我國出口造成很大衝擊,成為加劇國內產能過剩和經濟下行的重要因素。從國內看,我國經濟增速連續多年保持在10%左右,2001—2008年出口和投資年均增長20%以上,帶動眾多行業產能井噴式增長。2008年以後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採取了力度很大的刺激政策,許多行業產能大幅增長,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不斷積累。2015年,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作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正確判斷,強調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這是我國宏觀經濟理論和政策的重大創新,意義深遠。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創新發展,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既包括改善商品和服務供給又包括改善體制機制和制度供給,強調用改革的辦法解決供給側結構性矛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體現,歸根結底是要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

3年多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三去一降一補」和「破、立、降」深入推進。鋼鐵、煤炭行業「十三五」去產能目標任務基本完成,一大批「殭屍企業」出清。去庫存取得積極進展,2018年9月末,商品房和商品住宅待售面積分別比2015年末下降26.0%和42.5%。去槓桿穩步推進,宏觀槓桿率基本穩定。降成本持續發力,2018年減稅降費規模達1.3萬億元。補短板成效明顯,創新驅動、基礎設施、脫貧攻堅、城鄉統籌發展、民生建設、生態環保等領域投入力度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重點行業供求關係發生明顯變化,經濟結構優化、經濟效益改善,系統性風險發生概率趨降。尤其應看到,近幾年特別是2018年由於國際環境變化,我國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一直保持在6.5%—6.9%的合理區間,成績來之不易。實踐充分證明,黨中央作出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是改善供給結構、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和經濟發展階段變化的必然要求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他還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兩個重大論斷賦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更高要求和更重要意義。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都要求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集中體現。進入新時代,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已經從數量型轉向質量型,對產品和服務質量要求越來越高,消費品供給結構升級滯後已成為消費市場擴大的嚴重障礙。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與需求增長明顯脫節: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後,既制約了製造業轉型升級,又妨礙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醫療、教育、育幼、養老等服務業發展滯後,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良好的生態環境、潔淨的水和空氣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解決。

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跨越關口、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比如,供給側創新不足導致很多關鍵設備、核心技術和高端產品依賴進口;近些年我國供給側要素成本快速上升,而要素生產率呈現下降趨勢,面臨高端製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中低端製造業向要素成本低的發展中國家遷移的困擾。突破這種前堵後追的擠壓和核心技術被「卡脖子」問題,關鍵在於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供給側結構性矛盾還表現在金融出現「脫實向虛」問題,主要原因是存在金融資源錯配、金融結構和傳導機制不合理。這就要深化金融改革,調整金融結構,堅持結構性去槓桿的基本思路,促進形成金融和實體經濟、金融和房地產、金融體系內部的良性循環。房地產和實體經濟失衡,也是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表現。要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併舉的住房制度,完善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對我國經濟中長期持續健康發展至關重要,而且是當前形勢下穩增長的重要舉措。供給和需求是經濟內在關係中兩個互相依存的基本方面,市場經濟是需求導向型經濟。現在強調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恰恰是因為需求居於重要地位,供給的總量和結構必須同需求的發展變化相適應。要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定總需求,使總需求增長與預期經濟增長目標相匹配。具體而言,應通過穩就業、加強基本公共服務、加強基本民生保障、精準脫貧、完善消費環境等舉措,抑制消費需求增長放緩趨勢,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發揮投資對穩增長、調結構的關鍵性作用,確保財政支出對重點領域和項目的支持力度,促進有效投資特別是民間投資合理增長;大力優化出口結構,提高出口商品和服務質量,推動出口市場多元化,在擴大進口的同時努力保持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去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字方針,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具有很強的指導性。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成果,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再出發的立足點。3年多的實踐證明,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抓住了供給側結構性矛盾的要害。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要保持戰略定力,在鞏固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加大「破、立、降」力度,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推動更多產能過剩行業加快市場出清釋放大量沉澱資源;實施更大規模的減稅降費,降低全社會各類營商成本,繼續減輕企業負擔;加大基礎設施等領域補短板的力度。

增強微觀主體活力,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關鍵。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和企業優勝劣汰。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和法治化營商環境。全面實施並不斷完善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落實保護產權政策,支持民營企業發展,發揮企業和企業家主觀能動性,發展更多優質企業。破除妨礙各類生產要素流動的壁壘,加大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力度,實施競爭中立政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繼續改善營商環境。

提升產業鏈水平,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目標。要以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為目標,強化科技創新,大力培育新動能,推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要注重利用技術創新和規模效應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加快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先進位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提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水平,促進新技術、新組織形式、新產業集群形成和發展,提升我國在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

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是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以生產為起點經過流通、分配到達消費為終點的周而復始的循環十分通暢,社會擴大再生產才能正常進行。要加快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現代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和國內市場的潛力,為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供原動力。要加快建設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消除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結合的障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障礙、人力資源和實體經濟需求的結構性障礙、政府各部門協同為市場和企業服務的障礙,形成國內市場和生產主體、經濟增長和就業擴大、金融和實體經濟的良性循環。

(作者為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學術顧問)

相關焦點

  • 邁向新徵程的一次研學與提升——青海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專題...
    這是一次立足實際的專題研學  「十三五」以來,我省全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省各地各單位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和省委對當前形勢的判斷和決策部署上來,強化問題導向,加強政策引導,敢於承擔責任,工作有力有序,改革蹄疾步穩。與此同時,創新能力不強、市場主體偏少、供需結構錯配等長期積累的問題和矛盾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
  •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洞察國際國內形勢變化,科學把握髮展規律和我國現階段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作出的具有開創性、全局性、長遠性的重大決策部署,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理論創新成果,也是解決突出矛盾和問題、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治本良方。
  • 黃龍雲: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低企業成本
    (林洪演攝)  人民網廣州1月26日電 1月26日上午,廣東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黃龍雲在佛山團參加廣東省十二屆人大四次審議分組審議時,強調要紮實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降低企業成本,為企業發展助力。  黃龍雲表示,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決策部署,結合廣東實際,對廣東「十三五」規劃綱要的實施和2016年工作做了安排和部署,完全贊成這個報告。
  • 川貴酒業協會攜手 推進酒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川貴兩省酒業協會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是繼2015年5月兩省經信委籤署《川貴兩省白酒產業合作會談備忘錄》和今年2月四川白酒產業代表團訪問茅臺集團之後的又一件大事,將掀起兩省「攜手合作,創新發展,深入推進酒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的大幕。
  • 為農業農村發展增加新動能——我國積極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通過農業、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從農業供給側改革上精準發力,忻城走出了一條以農業產業創新帶動第三產業發展的道路。2017年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隨著改革向縱深推進,田野上響起一曲以「綠色」「改革」和「創新」為主旋律的協奏曲。
  • 湘鄉市「東山大講堂」:吳金明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湘鄉市「東山大講堂」:吳金明解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來源:紅網 作者:安玲娜 編輯:曾小穎 實習編輯 於佳麗 2016-06-29 14:08:45
  • 高校供給側改革如何樹「三觀」
    但同時,在多年的高速增長中也出現了高等教育結構不合理、供給與需求脫節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高校可採用類似於經濟領域的做法,推進高等教育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均衡協調持續發展。首先,在宏觀層面,高等學校的布局結構未能很好地對接社會需求。長期以來,對於各類高校和學科的評價基本上都採用學科導向,並據此配置各種有形或無形的學術資源。
  • 馬鞍山慈湖高新區持續給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安在線訊 據皖江在線報導, 以移動信息通信技術產業為主導的產業集群「智慧小鎮」裡,安芯半導體項目、中興新通訊設備結構件項目正在破土動工,各種大型機械正在如火如荼地忙碌著,機聲隆隆,工人們也正忙碌地搬磚砌牆……  這是高新區在推進新一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中發力前行的縮影
  • 中共海南省委關於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
    中共海南省委關於以創新為引領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2016年7月5日中國共產黨海南省第六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決策部署,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 五大支柱支撐五大任務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繼續深化
    會議明確,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今年以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明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中財辦副主任解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內涵
    17日,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在「2016-2017中國經濟年會」上發表演講,解讀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重點闡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內涵。內涵擴至四大重點 把握兩個邏輯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開局之年,各地區、各部門以「三去一降一補」為抓手,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楊偉民看來,還存在一些對改革模糊的、膚淺的、片面的認識。
  • 漯河市委書記蒿慧傑: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蒿慧傑在廣東招商並考察第二十二屆高交會時強調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持續提升供給體系對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11月11日至13日,市委書記蒿慧傑帶隊赴廣東招商並考察第二十二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
  • 構建新發展格局須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戰略方向
    無論是推動供給與需求間的宏觀均衡運行,還是適應社會主要矛盾運動的要求,構建新發展格局均需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其三,之所以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方向,重要的原因在於,從供給側入手展開的改革和政策直接影響的是生產者,而需求側的舉措直接影響的是消費者。
  • 11月13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向"凱恩斯主義"說再見
    這是中央財經領導小組首提「供給側改革」,分析人士認為,這意味著國家經濟調控的著力點將從由需求端入手引導消費,轉向從供給端著力推動產品品質提升,以更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升級的物質和文化需求。「海淘族」興起,正是國內需求被擠壓的表現;大量外貿企業的破產和轉型,則成為國際市場萎靡的風向標;而各地建設項目投資增長趨緩,也表明投資者對預期收益的擔憂。社會需求側的疲態盡顯,恰恰源於供給側的結構不良。因此,推動「供給側改革」,正是對症下藥,抓住了當前經濟增長的核心問題。
  • 社科院高培勇: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強化逆周期調節,不可顧此失彼
    2013年提出一個關鍵詞叫做「三期疊加」,把當時中國經濟形勢和面臨的問題,集中概括為經濟增速的換檔期,經濟結構陣痛期,前期政策消化期;2014年提出的是經濟發展新常態;2015年提出是五大新發展理念,繼而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6年提出要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2017年提出了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央提出「八字方針」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記者吳雨)21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銀川絲路康養小鎮 寧夏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先行者
    位於寧夏的銀川絲路康養小鎮以其「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在房地產界脫穎而出,以「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嶄新姿態為深化寧夏房地產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出了的創新性探索與實踐。一定程度上講,該項目為賀蘭縣制定或完善凸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新發展理念的縣域西部城市發展規劃提供了新的重要戰略契機。
  • 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環保搬遷...
    招標公司受業主委託,於2020-12-16在網上發布:武鋼集團昆明鋼鐵股份有限公司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環保搬遷轉型升級項目棒線材工程-軋機主電機中標公告。各有關單位請與公告中招標負責人接洽聯繫,及時開展投標及相關工作,以免錯失商業機會。
  • 做優質稻米產業,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近年來,我縣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加快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策部署,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充分發揮優質稻米這一縣域主導產業優勢,增強綠色優質產品供給,發展全鏈加工產業,拓寬多元營銷渠道,努力探索一條質量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的現代農業發展路子。樺川縣先後被確定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糧食生產先進縣、農田水利重點縣、黑土地保護試點縣。
  • 習近平都沒有再提供給側 熱炒供給側改革有意思嗎?
    作者:李迅雷,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  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供給側改革的研究報告已經嚴重供給過剩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供給側的文章真是鋪天蓋地,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難道是經濟改革理論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