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推出的「我心中的網紅打卡地」互動活動持續火爆,微博話題#成都文旅乘風破浪#超過200萬的閱讀量讓人看到了成都網紅打卡地的吸引力和號召力。今日,本報為讀者推薦成都那些你不能錯過的美麗村落網紅打卡地。
崇州道明鎮竹藝村
竹內有築、竹裡有院、竹外有田
從主城區向西驅車50公裡,拐進一條松柏挺立的筆直道路,就進入了道明竹藝村。
沒有村門、沒有門牌、沒有石碑紅字,只有一個偌大澄淨的村子,全息式地打開。近處的田畦菜地,莊稼沉默生長,遠處的茂林修竹在等風。高樹綠林掩映下的院落宅子,炊煙嫋嫋時才知有人家。小路邊上抽旱菸的老人,眼光停於天邊。
僅僅停留於野趣與鄉愁,似乎稍顯矯情。畢竟此地正以藝術之名,以探尋鄉村建設的可能性而為更多的人所知。早已名聲在外的建築竹裡,憑藉「竹內有築、竹裡有院、竹外有田」的詩意,被物化為一種光影的追逐,一種空間語言的對話。這種空間想像,令天光雲影、風雨霞蔚都成了建築的一部分。
兩參窩商業街,剛剛在初夏時節進行了一次換裝,尋求更愜意的舒適度。巷口、沿街增添了花箱,牆面點綴了爬藤花枝,令院落隱匿在花叢間。新增的30多種花卉,隨意拋灑在各個角落,使整條街巷更加鮮活。
這裡既有歸園田居,也有延續千年的竹藝;既有帶來新生力量的新村民,也有點亮鄉村的新建築。散落周邊的歸野和青旅無間等民宿,可觀青山爛漫、可聆鳥語蟬鳴。遠離紛擾都市生活的安靜與祥和,在這裡一一呈現。
蒲江甘溪鎮明月村
玩陶染布品茶和大自然對話
有竹林自然就有竹筍,明月村的泡雷竹筍尤其美味。那筍泡得比洗澡泡菜還多兩天,剝去嫩筍殼依舊脆爽,酸中帶甜帶鮮,入口尤為清冽。然而,距成都90公裡的蒲江縣甘溪鎮明月村,卻不只有竹筍和茶園。那裡的人文景致與鄉村生活交融一體,還有著濃濃的鄉土人情味。
這裡本來就有一處明月窯,在這裡,你既能遇見沉迷陶藝的遊客,也能與背背簍戴鬥笠的畫家擦身而過。「遠遠的陽光房」更有一座始建於上世紀50年代的川西院子,2015年成為草木染工房之後,可以在此種植板藍根及採摘植物用於草木染。旅人在這裡染一塊布、品一壺茶,既與自然相處,也放任自己由此步入詩意境界。
松林桂樹,淺丘薄霧,楊柳依依,明月皎皎。匠人與藝術家、舊識與新知,從城裡來的人們,在這裡變成了鄉下人,他們在明月村日出而作、日落而聚。春日挖竹筍採明前茶,夏天看陶器在手下成形,秋日把酒當歌吟詩撫琴,冬天日覽書籍夜觀星空。明月村的琴棋書畫是美,油鹽醬醋亦是美。
明月村的民宿亦多出自名家之手。「明月櫻園」由畫家何多苓設計,是一組白色唯美的極簡主義建築群,1000平方米的超大露臺可以做很多異想天開的事;隱在松林茶田間的「樸園」,則是一座精緻的木結構四合院,展示著華夏古建築之美;「呆住明月」的設計者趙曉鈞也是水立方的總設計師,其以「呆禪」為靈魂,給住在這裡的人一個感受靜心自在的入口。
明月村的美學就是好好做夢,好好醒來,好好感受每一秒、每一分、每一刻。
郫都唐昌街道戰旗村
來「鄉村十八坊」品味歷史文化
郫都區、彭州市、都江堰市三地交界處的柏條河畔,有個戰旗村。其名由來:1965年時的集鳳大隊,在興修水利工程中成為一面旗幟,由此改名戰旗大隊,即今日戰旗村之前身。這裡小橋流水、修竹環肆、青磚白瓦、巍巍雪山,是川西壩子獨有的一處絕美風景。
村旁的綠道兩側,行道樹綠意盎然,花卉競相怒放。漫步其間,靜靜享受著生機勃勃的綠意,飽覽田園風光。
走進「鄉村十八坊」,仿佛走進了一條經歷時光洗鍊的寶藏街。這裡有包括郫縣豆瓣、竹編和蜀繡在內的18種非物質文化製作工藝,榨油坊、辣椒坊、醬油坊……一路行來目不暇接。無一坊無故事,無一店不傳奇。名氣最大的當然是唐昌布鞋,它早已成為戰旗村引人注目的亮點。
豆瓣博物館前店後坊,在此不僅能聞到號稱「川菜之魂」的豆瓣香,更能親手拿起長杆,在辣椒、胡豆和水的醬缸裡攪拌,香氣撲鼻。呂家院子的豬圈咖啡,千真萬確是由豬圈改造而來。在原汁原味的川西小院中,將一杯卡布奇諾端到唇邊,奇異的混搭意味盡在飲者心間。
戰旗村如今有兩處民宿,可接待700餘人。其中媽媽農莊旁即是450畝的薰衣草花海,也是周邊最大的一片薰衣草地。陽光下徜徉於紫色的花田之中,與普羅旺斯相比,似也不遑多讓。巍峨壯觀的雪山之下,有綠樹、青瓦、鮮紅的豆瓣、絳紫的薰衣草……戰旗村沉浸在大自然濃烈的色彩裡,如詩如畫。
溫江萬春鎮和林村
在稻田村落聽取蛙聲蟬鳴
徜徉於溫江萬春鎮的村落田園,很多人或許不知道,從這裡飛出了一首感染億萬國人的歌曲。1980年,《歌曲》月刊的編輯陳曉光,在這裡深入體驗生活。「田野中點綴著一個個竹林盤,林盤中有不少農戶蓋起了新房,傍晚時分炊煙嫋嫋,那景象真美。」深受感染的陳曉光,寫下了「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這句歌詞,繼而又變成了《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上世紀八十年代幾乎無人不知的歌曲。
萬春鎮和林村,既是古蜀魚鳧農耕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溫江為數不多的、保留著傳統大田種植方式的純農村區域。生機勃勃的田野、青瓦白牆的川西小院、籬落疏疏一徑深的林盤、開窗見田推門見綠的風光,已經成為和林村的新籤名。
這裡頗具盛名的還有五顏六色的水稻。利用水稻美化栽培技術,和林村在10畝田野上繪出了「熊貓嬉戲」「遠古春耕」「魚鳧神鳥」等巨幅圖案,吸引了上萬遊客前來打卡。每年的「開秧門」活動,也能讓遊客親身感受將稻苗插入水田的農人之趣。
在和林村小住,既可以選擇周家院子這樣的傳統院落,也可以前往開業不久的「棲軒社林」民宿。棲軒社林上下兩層皆由實木打造,樓閣、梯臺、房門、臥榻無一例外。院內是中式簡約的復古韻味和恬靜之趣;院外則是瓜果飄香的氤氳、阡陌交錯的田園風景。蟬聲沉落,蛙聲響起。
本報記者 王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