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旗頭古村位於三水區樂平鎮境內,佔地52000平方米。(佛山日報資料圖)
市民在村口榕樹下觀看粵劇表演。(佛山日報資料圖)
鄭氏後裔回村拜祭先人。/佛山日報記者張弘弢攝
小學生到大旗頭古村採風。/佛山日報記者梁楚欣攝
始建於清代光緒年間的大旗頭村古建築群,已有100多年歷史。/佛山日報影友俱樂部劉世輝攝
大旗頭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其中較有名的有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粵軍將領鄭潤琦等,圖為鄭紹忠雕像。/佛山日報記者王澍攝
古村落標誌性的鑊耳山牆景觀極具美感。(佛山日報資料圖)
元宵佳節的大旗頭村,熱鬧非凡。(佛山日報資料圖)
在嶺南,最具廣府韻味的古建築就數鑊耳屋了——屋頂兩側各築有一道高高隆起、狀如鑊耳的山牆,一如江南徽派建築的馬頭牆。
嶺南規模最大的鑊耳屋古建築群,卻偏偏建在一個小村落——佛山三水大旗頭村,它佔地5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4000多平方米,以五座祠堂和家廟為前列,前後相連、左右貫通,200多座一式的硬山頂鑊耳屋坐西向東呈梳式布局,整齊劃一,規模宏大,歷經120多年風雨,至今仍能感受到它曾經顯赫一時的豪氣。
大旗頭村位於佛山市三水區樂平鎮北偏西2公裡處,2002年,被廣東省政府公布為第四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其與江蘇省周莊、安徽省西遞等12個古村落一起,被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首批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2004年,大旗頭村被廣東省文化廳評為「廣東第一村」。
大旗頭村始建於明嘉靖五年(1526年),原名大橋頭,蓋因該村旁側河湧建有大橋,即稱此村為大橋頭村。至清光緒年後,該村鄭姓第六代世孫鄭紹忠(曾任廣東水師提督,加兵部尚書銜)死後葬於村西南向的老虎崗,由村裡遠眺,紹忠墓如大旗飄展,後人遂改此村名為大旗頭,並沿用至今。
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慈禧太后60大壽,鄭紹忠被賞加尚書銜,並賜「壽」字、大鍛帽纓。當慈禧太后得知他家境貧寒、母親去世後回鄉守孝時也只能「蝸居」在低矮的泥屋後大受感動,當即賜銀6萬餘兩,懿旨在其老家大橋頭修建鑊耳屋。於是,一組規模浩大的鑊耳屋建築群,就這樣出現在這片偏僻的田間地頭,成為嶺南獨一無二由慈禧太后所賜建的古村落。
大旗頭村建築風格獨特,是一個祠堂和家廟兼備、聚族而居的建築群。其建築特色「鑊耳式建築」,內部布局採用廣東民居典型的「三間二廊」式。前臨半廟方擴,擴基砌以石坎,突出部分狀如壺嘴; 擴邊有一筆形古塔——文塔;塔下有兩方石;大者高三尺許,如硯,小者方塊狀如印,組成一個明顯的「文房四寶」齊全的人文景觀,寄望後代「讀書做官」之意。
大旗頭村中還有五座家廟,分別為:裕禮鄭公祠、鄭氏公祠、振威將軍廟、尚書第、建威第,寺廟中均有文物歷史介紹和神像供參拜。
該村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比較有名的有:廣東水師提督鄭紹忠、粵軍將領鄭潤琦、抗美援越烈士鄭紹杭、二級戰鬥英雄鄭志安等人。
這個由清代始建,至今完整保存5座祠堂、府第建築以及49套民居的古村落,如今仍不斷煥發新春,無愧「廣東第一村」盛譽。
昨日,由佛山日報報送的《「廣東第一村」佛山大旗頭村:最大鑊耳屋講述歷史記憶》登上學習強國平臺全國推薦首頁。掃一掃二維碼,閱讀文章並點讚。
原標題:佛山三水大旗頭村:最大鑊耳屋群築就「廣東第一村」
來源|佛山日報
統籌|記者王偉楠
撰文|記者王偉楠
編輯|何欣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