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護國寺大街的人民劇場,是個磚紅色為主的高大建築,古樸典雅,已經歷過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依舊很醒目大氣,不愧為中國近代建築中的佳作。
作者:孟環
我去的時候,劇場院內停滿車輛,還有一輛文化公司的轉播車停在門前。圍著劇場大樓轉一圈,感覺建築極富民族特色和中國傳統古建築的風採,門窗、屋簷等處不難看出重新用油漆彩繪過。院內不時還可以看見很多京劇院的演員,三三兩兩在樓外休息、聊天。透過劇場大門的門縫,我看見裡面還有工人正在裝修施工。
面朝北的前樓是劇場前廳,共三層,歇山式屋頂襯託出建築的莊重,灰筒瓦綠琉璃,不失色彩上的豐富與活潑。有意思的是,遠遠望去,這座仿古建築好像和古建築一樣有大吻、脊獸,走近一看,其實是一些精雕細琢的鴿子。下方的梁枋,則是藍綠相間彩繪及墨線點金。
如今,人民劇場已經成為中國京劇院的內部排練場,一位還穿著京劇服裝的演員在樓外休息時告訴我,劇場內的觀眾座椅已經全部拆除了,現在他們只是在裡面排練,「現在這裡排練、京劇音像攝製等為主,要看演出,您可以去梅蘭芳大劇院。」門口的保安人員也表示,現在裡面主要排練用,公眾不能隨便入內,但建築維護好後,肯定會保留下去。
離開時我去旁邊一家小店買水,老店主感慨地說:「我小時候這個劇院經常有一些演出,因為這裡曾經是北京市演出條件最好的劇場,算最頂級的戲曲演出場所,這裡的座椅是寬綽舒適的紫紅色沙發,演員演出時的聲音飽滿洪亮,劇場攏音效果特別好。常出現門口排隊等著看戲的場景,很多戲迷票友,都對這裡有難以割捨的情結。現在,大家只能先看看這個劇場建築的外觀了。」
我了解到,上世紀50年代,北京市相繼興建起一批演藝場所,位於護國寺街的人民劇場正是其中之一。1955年,國家京劇院成立,梅蘭芳先生擔任首任院長。同年5月4日,人民劇場大幕正式拉開,梅先生登臺表演了他的代表劇目《洛神》、《天女散花》、《霸王別姬》、《貴妃醉酒》等。梅先生當時就住在護國寺街,因此他每次從家到人民劇場排練表演,幾分鐘步行即到,非常方便。
當時,還常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此觀演。周恩來總理就曾在1965年8月24日來到人民劇場,他在這裡看完演出後還接見了演員們,並和大家合影留念。
自本世紀初起,人民劇場因為建築存在一些安全隱患進行停業改造,不再對外演出。這次改造正式開始於2007年,它保留了建築的原有整體風貌,但也將原先的觀眾區至舞臺部分進行了拆除。2011年改造完成,在2018年,人民劇場入選「第三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未來,劇場不再具備劇場演出功能,或許會成為文化創意產品的生產製作場所。
GO提示
門口不便停車,坐地鐵6號線平安裡站B口出,步行一百多米即到。人民劇場對面就有很多餐廳及護國寺小吃店。劇場院門外有公共衛生間。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