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2003立春

2020-12-18 網易娛樂

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2003立春

2002年10月14日16:23:59 網易娛樂 

1 影展名稱
  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2003立春 Yunnan Multiculture Visual Festival:Spring 2003

2 地點
  中國雲南省昆明市

3 時間
  影像展日期:2003年3月21-27日 。
  報名截止日期:2003年1月10日
  聯繫:yunfest@msn.com www.yunfest.com(待開通)

4 舉辦者

主辦:雲南省博物館

協辦: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雲南民族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大自然保護協會,諾地卡藝術中心,azara影像工作站,昆明電影學習小組,複眼小組。

5 主旨

  全球化浪潮的衝擊和文明衝突的加劇,正在根本改變著我們的土地和我們內心的面貌,改變著我們觀看自己和他人的方式。用影像記錄這些變化,進而思考這些變化對環境、社會、民族和個人的影響,將有助於我們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的生存狀態,尋找未來的方向。

  「雲之南人類學影像展」是一個以思想、藝術交流為主旨,以人類文化和生存環境多樣性為主要內容,以紀實影像為主要表現形式的文化活動。它立足於一塊以自然和文化多樣性著稱的土地——雲南,它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關注本土化,試圖通過學術的探討和視覺作品的展示,提供一個活潑、開放的空間,以寬容的態度鼓勵影像作者多視覺、多維度的文化思考和藝術表達,從而促進不同人群之間的對話和相互理解,促進人們對本土文化價值的思考。

  本活動擬為雙年展,鼓勵具有原創性,多文化視角和藝術表現方式的紀實影像作品參加展示,並利用雲南在世界的文化影響和獨特的區位優勢,逐步創造一個符合國際規範,具有一定學術地位的記錄影像展。

6 本年度主題

民間影像:影像不僅是一種信息,更是一種聲音,它是社會群體和個人「說出」自己觀點的有力工具。

對話:影像也是一種比語言文字更直接的溝通手段,它能在人與自然之間,不同民族和不同利益群體之間,歷史與現實之間架起對話和理解的橋梁。

7 活動地點

昆明:雲南省博物館、雲南大學、雲南藝術學院、雲南民族學院、諾地卡藝術中心。

8 活動內容

8-1 競賽作品單元

  此為本影展的主要活動之一,歷時5天。在全國範圍徵集記錄片作品,20部入圍。入圍影片將於影展期間放映,並由評委會以無記名投票方式選出3部獲獎影片,分別授予獎金和獎品。

  本屆影展的三個獎項為:

青銅獎,獎金為10,000元。
幻面獎,獎金為5000元。
黑陶獎,獎金為5000元。

  本屆組委會已經同香港、德國、瑞典、法國的學術機構達成意向性意見,擬在入圍影片中挑選作品參加地區和國際紀錄片展。

8-2 經典回顧單元

  在影展期間每晚輪流放映一部在中國紀錄片歷史上有代表性的影片,並有部分作者直接與觀眾交流。

放映影片:

楊光海《鄂倫春族》,1960年代中國「科學民族志電影」代表作。
段錦川《八廓南街十六號》,獲法國1997年真實電影節特別獎。
蔣樾《彼岸》。
郝躍駿《山洞裡的村莊》,入選法國、荷蘭等國際電影節。
菲爾 .阿格蘭《雲之南》(英國著名紀錄片製片人)。

8-3 專題展映單元

  azara影像工作站《社區影視教育》系列片(福特基金會贊助項目,雲南藏族村民拍攝)。
  R Alison Lewis(英國林肯大學高級講師,其父親於1930-40年代拍攝過有關中國西南的電影與照片)《1900-1950年的昆明和雲南:影象記錄的對話》(Kunming and Yunnan 1910 - 1950, - a dialogue through visual records)。
  段錦川《拎起大舌頭》。
  蔣樾《幸福生活》。
  郭少棠(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情系榕樹頭---香港社區歷史探尋》。
  周傳基專題。

8-4 圖片展覽單元

  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駐昆明辦事處(TNC)「照片之聲——雲南藏族、納西族村民拍攝的影像」。
  木保山(Bob Moseley,美國大自然保護協會)「舊地重拍:從1910年到2002年的雲南記錄照片」。

8-5 學生作品單元

  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雲南大學影視人類學專業、雲南民族學院學生作品展示。

8-6 學術講座

  艾菲(Barbara Keifenheim, 德國影視人類學家)「視覺人類學的發展」。
  瞿開森(Karsten Krueger, 德國影視人類學家)「1950-1960年代的中國民族志電影」。

8-7 諾地卡(瑞典)藝術周

  歷時一周的藝術展覽和表演活動。

9 組織

9-1 組委會(5人)

主任:郭淨(民族史博士,雲南省博物館館長,研究員)。
工作人員:楊昆(影視人類學碩士,負責策劃與文案)。
     和淵(影視人類學碩士,負責策劃與文案)。
     劉鴻斌(雲南省博物館宣教部主任,負責圖文製作及設備)。
     韋於臻(雲南大學中文系,負責文秘)。
     曾慶新(雲南民族學院電教中心主任)。
     尹松(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

9-2 評委會 (7人)

  周傳基,男,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教授,曾任夏威夷記錄電影節主席;
  艾菲(Barbara Keifenheim),女,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雲南省博物館特邀德國影視人類學家;
  郝躍駿,男,雲南電視臺國際部副主任,資深紀錄片編導;
  于堅,男,詩人,人文地理作家,藝術評論家;
  段錦川,男,資深紀錄片編導;
  木德安(Ann McBride Norton),女,大自然保護協會美國專家;
  呂新雨,女,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記錄電影評論家。

9-3 顧問委員會 (8人)

  馬文鬥,男,雲南省博物館副館長;
  瞿開森,男,雲南大學東亞影視人類學研究所副所長,德國影視人類學家;
  楊光海,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研究所影視人類學室,中國民族志電影開創者之一;
  王紀言,男,香港鳳凰衛視臺臺長;
  宋傑,男,雲南藝術學院影視藝術系主任;
  尹紹亭,男,雲南大學人類學系主任;
  郭少棠,男,香港中文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歷史博物館顧問。   陳友康,男,雲南民族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10 宣傳參與單位

電視臺:香港鳳凰衛視、雲南電視臺。

網站:電影夜航船、網易、西部科技頻道。

報刊:《南方周末》、《光明日報》、《華夏人文地理》。



手機簡訊,推薦新聞
我愛電影】【】【關閉窗口】

 論壇熱貼                             進入論壇








相關焦點

  • 往事回味:「雲之南」十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發起人 郭淨一切開始於2003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在雲南省博物館大門前,有人支起了一塊大幕布,用露天電影的形式宣告「雲之南」影像展的誕生。很難想像,一個專門播放直面現實的紀錄片影展,能在中國的西南邊陲堅持近10年。
  • 【大家】今年「雲之南」
    此刻我在雲南大理汽車賓館,來參加計劃中的「2013年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雲之南」可謂當今國內重要的獨立製作紀錄片展示平臺。這個雙年展始自2003年,迄今已經舉辦過五屆,得到眾多機構與個人的支持,今年便包括了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影帝工作室、稻電影農場、《電影作者》電子雜誌、慄憲庭電影基金會、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等等。一個來自民間的紀錄影片展,走過了十年的坎坷道路,其中凝聚著多少人的心血。
  • 廣州影像三年展:呈現對影像藝術本體的研究
    劉博智的「影像」人類學考察    美國華裔藝術家劉博智作品,是對古巴華人後代進行的一次人類學考察。他數次前往古巴拍攝當地華人及其後裔,以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式收集影像、文字及文獻,累積成全球化歷史中的海外中國檔案。    劉博智作品的客觀性、真實性和視覺強度給王端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這是攝影,特別是數字高解析度高度逼真的呈現方式帶來的新的震撼。
  • 北京國際攝影周 2020「雲影像」大眾手機攝影活動暨「攻堅」題材...
    2020年11月7日,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雲影像」大眾手機攝影活動暨「攻堅」題材手機攝影公益大展在中華世紀壇拉開帷幕。疫情期間,中國通信攝影協會協會除了開展線上公益活動,向社會免費開放了全部視頻函授課程之外,還從3月1日到4月10日,與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聯合舉辦了「戰疫洪流——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手機攝影及短視頻紀實作品展」的徵集活動,倡議因工作需要而堅守在抗疫第一線的同志們,在緊張工作之餘拿起手機,拍下身邊令人難忘的瞬間。徵稿的同時,協會利用微信公眾號,每天一期、連續推送了60期「來稿選登」。
  • 《書畫南北方》境——當代水墨&影像作品邀請展
    展標題字:顧青蛟新春寄語文/仁空大吉留吉地,旺旺倍歡喜。在過去的一年裡《書畫南北方》在《藝周刊》的通力相助下成功地完成了八十檔的刊發,百名書畫家在《書畫南北方》展示了作品。觀展人數過億人,可喜可賀!(美國) 梁培先 陳亦剛 趙彥國 謝萌 王客 馬超 龍友 丘新巧 張平 張雅媛 陳瑞農 王朝永 王淼田 朱來 杜勝蘇 李涵玉 念子軒 馬永偉 魯金林 陳太明 秦建華 毛明強 耿勰參展藝術家簡介及作品欣賞【第一部分】圖南——中央美院書畫比較中心八人水墨作品展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博物館是文化創新之地人類學博物館:民族志時代的產物澎湃新聞:人類學博物館在博物館體系中處於怎樣的位置?我們如何去界定人類學博物館?還有像瑪格麗特·米德(Margret Mead)曾對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人們的青春期進行研究,發現薩摩亞人並沒有經歷所謂青春期的「躁動不安與壓力」。她認為青春期問題主要的不是人的生物性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 【回顧】林路:一條大河和一個國際影像展
    2012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以「一條大河」開篇,表達了對河流的關注,對人類學的溯源體察和訴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消費社會所呈現的各種窘境和奇觀輪番上演,河流亦在其中。「全球化」是九十年代以來最時髦的詞之一,在人類學界,它也是頗有爭議的一個詞。其實「全球化」並非一體化,也不是「全盤西化」、「美國化」或者一種單向「同化」,否則,這樣理解「全球化」只能成為一種虛幻,一種神話。
  • 《立春》網絡展第1期
    策展人李仕陽 左發功 羅文明 武景明 劉國棟 丁健 夜小平 郭紹維 張志強 金之禹 雷文皓 周超 徐有山序致每一個勇敢的你 文/王晶每日早上醒來。雷文皓 《綠系列之二 《立春》為2020年首個線上展覽,涵蓋繪畫,影像,視頻,裝置及行為等藝術形式,展期從立春開始直至立夏結束,每個節令推出一期,每期每位參與者一件作品,作品需展現時代精神及個人風格。此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多平臺同步推出。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
  • 文化之眸:中國影視鏡頭下的人類學盛宴
    新華社記者 陳海寧 攝     新華社昆明7月31日專電(記者陳鵬)數十個國家、362部作品――第16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的影視人類學影展已創下參展影片最多、參與範圍最廣的歷史紀錄;輪流展映的23部影視片,吸引了參加大會的人類學民族學學者;通過記錄者的「文化之眸」,362部片子深刻折射了人類生存的普遍境遇,同樣,來自中國的大量影片也折射了人類學影像本身的諸多難題
  • 上海國際婚紗/兒童/影像器材展7月8-10日相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7月夏日之初,幸福產業絢麗綻放,築造全產業鏈一站式採購商貿平臺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婚尚產業按下了「暫定鍵」,行業面臨下行壓力。隨著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國經濟都在重啟中,行業需要提振信心,迎著所有困難與痛點,作為極具規模及影響力的婚紗攝影、兒童攝影、影像器材專業展會,三展聯動將以12萬平米的規模,於7月8-10日如期舉辦。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影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學術表現,學界同仁面對迅猛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積極應對,通過研究、教學、影像民族志創作和學術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構學科共同體,不斷激發該學科的學術活力。學術研究議題多元,成果豐富。首先,影像民族志與民俗學結合,即在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與方法體系中,對當代民俗文化進行更有深描意義的影像表達。
  • 【學者專訪】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在其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潘守永教授說,「這些年人類學博物館出現一些變化,人類學博物館定義自己不再是『遠方文化之謎』的場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轉型,那麼它們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類同屬於殖民時期建立起來的世界主義的博物館區別為何?這又引發新一輪人類學博物館的自我反省。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策源地。」
  • 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各獎項揭曉 壯族題材影片大放異彩
    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各獎項揭曉 壯族題材影片大放異彩 2020-11-18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李自健美術館陸續恢復開館 周末市民相約逛展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2日訊(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4月7日,李自健美術館恢復開放,加上上月末恢復開館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洋湖之畔這兩座受疫情影響的藝術地標重現活力。今日適逢周末,不少市民相約而來,又恢復了此前逛館觀展的日常。
  • 影像丨宋大明:千年芒部彝鄉果珠
    芒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鎮雄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方,鎮雄土司的發源地,烏蒙土司文化的核心區,謂之得名「古之芒部,今之鎮雄」。妥阿哲積糧通道,助諸葛亮平定南中大業,完成了迂迴益州郡,佔領孟獲的根據地,為諸葛亮順利平定南中奠定了基礎。當時妥阿哲徵集給諸葛亮大軍的糧草,一大部分就是從大灣、果珠等地徵集來的。帝師勝利歸來,將阿哲(妥阿哲)的功勳記入漢文史冊。
  • 董冰峰: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
    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影像(Moving Image)是當代藝術的主要表現媒介及展覽主題。
  • 民族影像志人才培養追不上速跑的影像時代
    「影像時代需要大量影像人才。然而,大學對民族影像志人才的培養與繁榮的影像時代卻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淨說。  發展20年仍然屬於「新興」學科  這兩天,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朱靖江,正在忙活即將於10月29日舉行的第三屆「視覺人類學與當代中國文化論壇」。「我們希望更多人理解這門學科對當代文化的價值。」
  •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
    在其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潘守永教授說,「這些年人類學博物館出現一些變化,人類學博物館定義自己不再是『遠方文化之謎』的場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轉型,那麼它們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類同屬於殖民時期建立起來的世界主義的博物館區別為何?這又引發新一輪人類學博物館的自我反省。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策源地。」
  • 北京頤和園梅花展:立春品梅香
    原標題:北京頤和園立春品梅香 2月3日,北京頤和園梅花展人頭攢動,遊客排隊欣賞古樁梅花的新奇和美麗。本屆梅花展在頤和園耕織圖水操學堂舉辦,展出近200盆以古樁梅花與蠟梅為主題的花卉盆景,其中不乏名貴梅花品種為雞年增添喜慶的節日氛圍。
  • 茶山兒童繪本作品雲展(一):孩子眼中的南社
    茶山兒童繪本作品雲展(一):孩子眼中的南社 2020-06-24 0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