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事回味:「雲之南」十年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雲之南」紀錄影像展發起人 郭淨一切開始於2003年春天的一個晚上,在雲南省博物館大門前,有人支起了一塊大幕布,用露天電影的形式宣告「雲之南」影像展的誕生。很難想像,一個專門播放直面現實的紀錄片影展,能在中國的西南邊陲堅持近10年。
-
【大家】今年「雲之南」
此刻我在雲南大理汽車賓館,來參加計劃中的「2013年雲之南紀錄影像展」。「雲之南」可謂當今國內重要的獨立製作紀錄片展示平臺。這個雙年展始自2003年,迄今已經舉辦過五屆,得到眾多機構與個人的支持,今年便包括了雲南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影帝工作室、稻電影農場、《電影作者》電子雜誌、慄憲庭電影基金會、中國獨立影像檔案館等等。一個來自民間的紀錄影片展,走過了十年的坎坷道路,其中凝聚著多少人的心血。
-
廣州影像三年展:呈現對影像藝術本體的研究
劉博智的「影像」人類學考察 美國華裔藝術家劉博智作品,是對古巴華人後代進行的一次人類學考察。他數次前往古巴拍攝當地華人及其後裔,以人類學田野考察的方式收集影像、文字及文獻,累積成全球化歷史中的海外中國檔案。 劉博智作品的客觀性、真實性和視覺強度給王端廷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覺得這是攝影,特別是數字高解析度高度逼真的呈現方式帶來的新的震撼。
-
北京國際攝影周 2020「雲影像」大眾手機攝影活動暨「攻堅」題材...
2020年11月7日,北京國際攝影周2020「雲影像」大眾手機攝影活動暨「攻堅」題材手機攝影公益大展在中華世紀壇拉開帷幕。疫情期間,中國通信攝影協會協會除了開展線上公益活動,向社會免費開放了全部視頻函授課程之外,還從3月1日到4月10日,與北京國際攝影周組委會聯合舉辦了「戰疫洪流——2020年抗擊新冠疫情手機攝影及短視頻紀實作品展」的徵集活動,倡議因工作需要而堅守在抗疫第一線的同志們,在緊張工作之餘拿起手機,拍下身邊令人難忘的瞬間。徵稿的同時,協會利用微信公眾號,每天一期、連續推送了60期「來稿選登」。
-
《書畫南北方》境——當代水墨&影像作品邀請展
展標題字:顧青蛟新春寄語文/仁空大吉留吉地,旺旺倍歡喜。在過去的一年裡《書畫南北方》在《藝周刊》的通力相助下成功地完成了八十檔的刊發,百名書畫家在《書畫南北方》展示了作品。觀展人數過億人,可喜可賀!(美國) 梁培先 陳亦剛 趙彥國 謝萌 王客 馬超 龍友 丘新巧 張平 張雅媛 陳瑞農 王朝永 王淼田 朱來 杜勝蘇 李涵玉 念子軒 馬永偉 魯金林 陳太明 秦建華 毛明強 耿勰參展藝術家簡介及作品欣賞【第一部分】圖南——中央美院書畫比較中心八人水墨作品展
-
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博物館是文化創新之地人類學博物館:民族志時代的產物澎湃新聞:人類學博物館在博物館體系中處於怎樣的位置?我們如何去界定人類學博物館?還有像瑪格麗特·米德(Margret Mead)曾對南太平洋薩摩亞群島人們的青春期進行研究,發現薩摩亞人並沒有經歷所謂青春期的「躁動不安與壓力」。她認為青春期問題主要的不是人的生物性問題,而是一個社會文化問題。
-
【回顧】林路:一條大河和一個國際影像展
2012西雙版納國際影像展以「一條大河」開篇,表達了對河流的關注,對人類學的溯源體察和訴求。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消費社會所呈現的各種窘境和奇觀輪番上演,河流亦在其中。「全球化」是九十年代以來最時髦的詞之一,在人類學界,它也是頗有爭議的一個詞。其實「全球化」並非一體化,也不是「全盤西化」、「美國化」或者一種單向「同化」,否則,這樣理解「全球化」只能成為一種虛幻,一種神話。
-
《立春》網絡展第1期
策展人李仕陽 左發功 羅文明 武景明 劉國棟 丁健 夜小平 郭紹維 張志強 金之禹 雷文皓 周超 徐有山序致每一個勇敢的你 文/王晶每日早上醒來。雷文皓 《綠系列之二 《立春》為2020年首個線上展覽,涵蓋繪畫,影像,視頻,裝置及行為等藝術形式,展期從立春開始直至立夏結束,每個節令推出一期,每期每位參與者一件作品,作品需展現時代精神及個人風格。此展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在多平臺同步推出。 立春,二十四節氣之一,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立,是「開始」之意;春,代表著溫暖、生長。
-
文化之眸:中國影視鏡頭下的人類學盛宴
新華社記者 陳海寧 攝 新華社昆明7月31日專電(記者陳鵬)數十個國家、362部作品――第16屆國際人類學民族學大會的影視人類學影展已創下參展影片最多、參與範圍最廣的歷史紀錄;輪流展映的23部影視片,吸引了參加大會的人類學民族學學者;通過記錄者的「文化之眸」,362部片子深刻折射了人類生存的普遍境遇,同樣,來自中國的大量影片也折射了人類學影像本身的諸多難題
-
上海國際婚紗/兒童/影像器材展7月8-10日相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
7月夏日之初,幸福產業絢麗綻放,築造全產業鏈一站式採購商貿平臺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得婚尚產業按下了「暫定鍵」,行業面臨下行壓力。隨著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國經濟都在重啟中,行業需要提振信心,迎著所有困難與痛點,作為極具規模及影響力的婚紗攝影、兒童攝影、影像器材專業展會,三展聯動將以12萬平米的規模,於7月8-10日如期舉辦。
-
紮根人類學田野 深耕學術土壤
影視人類學作為人類學的分支學科, 在2019年亦有不俗的學術表現,學界同仁面對迅猛發展的當代視覺文化,積極應對,通過研究、教學、影像民族志創作和學術展映交流等形式,建構學科共同體,不斷激發該學科的學術活力。學術研究議題多元,成果豐富。首先,影像民族志與民俗學結合,即在影視人類學的理論框架與方法體系中,對當代民俗文化進行更有深描意義的影像表達。
-
【學者專訪】潘守永談人類學博物館:從「遠方文化之謎」轉向「世界文化」
在其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潘守永教授說,「這些年人類學博物館出現一些變化,人類學博物館定義自己不再是『遠方文化之謎』的場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轉型,那麼它們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類同屬於殖民時期建立起來的世界主義的博物館區別為何?這又引發新一輪人類學博物館的自我反省。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策源地。」
-
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各獎項揭曉 壯族題材影片大放異彩
2020廣西民族志影展暨非遺影像展各獎項揭曉 壯族題材影片大放異彩 2020-11-18 10: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李自健美術館陸續恢復開館 周末市民相約逛展
長沙晚報掌上長沙4月12日訊(全媒體記者 寧莎鷗)4月7日,李自健美術館恢復開放,加上上月末恢復開館的謝子龍影像藝術館,洋湖之畔這兩座受疫情影響的藝術地標重現活力。今日適逢周末,不少市民相約而來,又恢復了此前逛館觀展的日常。
-
影像丨宋大明:千年芒部彝鄉果珠
芒部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鎮雄歷史上開發最早的地方,鎮雄土司的發源地,烏蒙土司文化的核心區,謂之得名「古之芒部,今之鎮雄」。妥阿哲積糧通道,助諸葛亮平定南中大業,完成了迂迴益州郡,佔領孟獲的根據地,為諸葛亮順利平定南中奠定了基礎。當時妥阿哲徵集給諸葛亮大軍的糧草,一大部分就是從大灣、果珠等地徵集來的。帝師勝利歸來,將阿哲(妥阿哲)的功勳記入漢文史冊。
-
董冰峰: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
中國影像藝術:歷史、策展、研究影像(Moving Image)是當代藝術的主要表現媒介及展覽主題。
-
民族影像志人才培養追不上速跑的影像時代
「影像時代需要大量影像人才。然而,大學對民族影像志人才的培養與繁榮的影像時代卻形成了較大的反差。」雲南省社科院研究員郭淨說。 發展20年仍然屬於「新興」學科 這兩天,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影視人類學中心主任朱靖江,正在忙活即將於10月29日舉行的第三屆「視覺人類學與當代中國文化論壇」。「我們希望更多人理解這門學科對當代文化的價值。」
-
如今我們還需要人類學博物館麼?
在其後接受澎湃新聞專訪時,潘守永教授說,「這些年人類學博物館出現一些變化,人類學博物館定義自己不再是『遠方文化之謎』的場所了,而是向世界文化主旨轉型,那麼它們與大英博物館、羅浮宮這類同屬於殖民時期建立起來的世界主義的博物館區別為何?這又引發新一輪人類學博物館的自我反省。人類學、民族學博物館不光是物的收藏地,它常常成為新博物館學的策源地。」
-
北京頤和園梅花展:立春品梅香
原標題:北京頤和園立春品梅香 2月3日,北京頤和園梅花展人頭攢動,遊客排隊欣賞古樁梅花的新奇和美麗。本屆梅花展在頤和園耕織圖水操學堂舉辦,展出近200盆以古樁梅花與蠟梅為主題的花卉盆景,其中不乏名貴梅花品種為雞年增添喜慶的節日氛圍。
-
茶山兒童繪本作品雲展(一):孩子眼中的南社
茶山兒童繪本作品雲展(一):孩子眼中的南社 2020-06-24 05:3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