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系列遊記第53篇:河北曲陽修德寺塔
本文系靜思齋·於嶽原創、自行拍攝(其中一張早年照片除外),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尋訪時間:2020年1月18日
在曲陽北嶽廟南邊不遠處有一座修德寺塔,塔雖有三十多米高,但由於沿街建築的遮擋,從北嶽廟門口並不能看到它。修德寺塔亦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來曲陽一趟也不容易,既然都到跟前了,自然是要去看一下。眼瞅著那條小路(登嶽街)不好行車,於是老小們留在車裡休整,我便一個人小跑過去觀摩了。
從北嶽廟到修德寺塔步行距離也就三百多米的樣子,從登嶽街一拐彎,修德寺塔就出現在眼前了,而第一眼的感覺,塔似乎是有些斜的!若說修德寺塔是孤零零的我想毫不為過,在它周圍已然沒有任何相關建築與保護措施,且拆出了一片空地,不知是否要有所為。回來後對比了一下早幾年的照片,就比如百度百科裡的那張,不難感受出短短幾年時光裡,周圍的地貌變化可不小。原來與它相伴的那幾株楊樹,也被砍伐了個乾淨,現在方圓十米幾乎寸草不生。
因此處並無相關介紹和其他遺蹟,我繞塔一周從各角度拍下照片後便即離去,更多地研讀工作則留待家中。結果一查嚇一跳,這座孤零零的落寞的修德寺塔,還真是大有來頭呢!顧名思義,此塔原來是屬於修德寺的,但這座寺廟在地面上早已遺蹟無存,連什麼時候毀去的亦無人提及。經我查考相關資料,終於從一篇考古記錄中找到了一點蛛絲馬跡。
這是李錫經先生所著的《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發掘記》一文,發表於1955年的《考古》雜誌上。文中提到,有老鄉說修德寺是毀於抗戰時期曲陽淪陷那會,由於當時相距的時間並不長,這一說法的可信度還是較高的。除此之外,此文中還有許多重要信息,即便是數十年後又有新的發掘研究成果面世,亦不能掩蓋它的價值。時間回到1953年,當地一位農民在附近挖菜窖時掘出了端倪,考古發掘隨即展開。最終,這一把在修德寺遺址共計出土殘石造像2200餘件,紀年年份橫跨北魏至唐二百餘年,此一發掘成果被評為20世紀中國佛教考古三大發現之一。
讓我很感興趣的還有修德寺與北嶽廟的位置關係。從李錫經先生的文中可知,修德寺塔是在修德寺外(南邊),我遂在地圖上標出了修德寺的大致位置,不難看出這兩座寺廟相距極近(直線距離或許就200米)。更有趣的是,別看離得如此之近,當年竟是分處於城內外!現在的北嶽路,大概就是原來護城河的位置,我實難腦補出那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呵。我想光緒《曲陽縣誌》中當會有縣域圖,只是急切之間未能找到資料,且待未來再解惑吧。
在那次發掘的整整六十年後,又一次較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在此展開,新的成果輔以1994年塔基地宮被盜時(損失文物不詳)發現的隋代石函上的文字,50年代未能解決的許多問題得以明確。我們如今所見的修德寺塔建於北宋初年,並在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左右重修,在此之前的沿革則可上溯至隋文帝仁壽元年(601年)。定州、曲陽這一帶是隋文帝楊堅的發跡之地,故當年曾在此興建恆嶽寺及一座舍利塔,規格甚高。我想這恆嶽寺應該就是修德寺的前身了。
也許就在2013年那次考古發掘之後,修德寺塔得到了更多的關注,原來有些殘破的塔身也得到修復,煥然一新。那可真的是煥然一新,渾身亮白,以至於我當時觀摩甚至覺得塔下半部分不是原裝的,這是冤枉人家了。不過作為一位外行人士,卻也很難從修復與工程的角度評價其優劣,只是看起來確實感覺怪怪的。修德寺塔的中段比例奇大,周身布滿小型塔龕百餘座,反映的是華嚴宗的法界勝境。這種建築形式謂之「花塔」(亦作華塔),流行於宋遼金時期,因其工藝繁複,並不常建,有人盤點過國內現存的花塔僅有15座,可謂非常珍稀。而修德寺塔的結構和造型,在現存花塔中也是一個孤例。
除了塔本身精湛的工藝之外,上文提到的那批從修德寺遺址出土的佛教造像,也頗值一敘。曲陽石雕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傳承歷史至少能上溯到漢代,這批造像便是古代曲陽石雕中的傑作。由於出土時均為殘像,故全部運往北京,由故宮負責文物的修復,現主要藏於故宮、國博與河北省博物館(南區一層東首,曲陽石雕展廳)。當然以前我肯定是看過,但沒有特別留意過它們的出處,為此昨日下午我專門又去了趟省博一睹它們的風貌,就以所攝的兩張照片作為本文的結束吧。
前文連結:
尋訪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2)——河北曲陽北嶽廟
靜思齋 於嶽
2020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