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文明進程中的一個必經階段,君主專制曾普遍出現於東西方的各個文明之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經濟的增長,傳統的那套「君權神授」已經不管用了,「人人生而平等」的意識出現之後,眾多國家的君主都被推翻。但由於各種各樣的因素,現如今世界上依舊存在幾個君主制國家,其中有的君主沒有實權(如日本天皇)、有的君主有權不用(如英國女王),也有的君主依舊掌握著實權,比如今天要說的泰國王室。
泰國古稱「暹羅」,有著比較悠久的歷史,現在的朝代是「曼谷王朝」。1782年4月,統治泰國的吞武裡王朝發生政變,君主鄭信被迫退位。鄭信的部將昭披耶卻克裡率軍從前線返回平叛,隨後處死了鄭信自行登基,稱「拉瑪鐵菩提」。在給乾隆皇帝的奏表中,昭批耶卻克裡謊稱自己叫「鄭華」,是鄭信之子,清廷信以為真遂冊封其為暹羅國王。至拉瑪六世在位時,才追尊其為「拉瑪一世」。
拉瑪七世統治時期(1925—1935),全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的思潮也影響了暹羅。由於是軍人奪權開創的政權,所以曼谷王朝和我國的宋朝在某些層面上有些類似,都提防和壓制軍人。1932年6月,長期被壓制的軍人集團借著全球經濟大蕭條,國內出現政治和經濟危機的檔口發動了政變。軍人上臺掌權後先強化了軍隊,然後讓國王在直接退位和君主立憲之中二選一,拉瑪七世只能被迫接受君主立憲。
1933年,拉瑪七世被迫退位,軍方扶植其年僅8歲的侄子繼位,是為拉瑪八世。1939年6月,一直沿用的「暹羅」之名被正式改為「泰國」,意為「自由之地」。幼主登基、軍人掌權,毫無疑問拉瑪八世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傀儡君主,而這也正是軍方想要的「君主立憲」。國王的權力被架空,泰國本該和日本、英國一樣,成為一個虛君的國度,然而歷史的軌跡卻隨著拉瑪八世的去世而改變。
繼位為王
1946年6月9日,年僅21歲的拉瑪八世在王宮遭人刺殺當場身亡,他19歲的弟弟蒲美蓬火速上任成為了拉瑪九世。
當時泰國的最高實際掌權者是頌堪,作為泰國的軍事獨裁者,頌堪是一個能夠把泰王都玩弄於股掌之間的權臣。頌堪在二戰期間曾支持日本法西斯,日本戰敗後他也淪為了戰犯,但入獄不到一年,在1946年的4月份,最高法院就停止了對頌堪的起訴,將他無罪釋放。1948年4月6日,頌堪再次成為泰國總理控制了最高權力,由此可見此人的強大。
然而這樣一位強權人物,卻不幸遇上了拉瑪九世,這個頌堪以為會乖乖當傀儡的年輕國王。雖然頂著「泰國國王」的尊貴身份,但年輕的拉瑪九世也非常清楚自己羽翼未豐,所以即位之初並沒有表現出對內閣的任何不滿。即位兩個月後,拉瑪九世返回先前讀書的瑞士,進入洛桑大學攻讀政治和法律。年輕的國王跑去了國外讀書,頌堪本以為自己可以更好地在泰國國內呼風喚雨,然而輕敵的代價往往很慘痛。
拉瑪九世雖然身在國外,但對於國內的事情,他是瞭然於胸的。由於他是泰國的合法君主,所以泰國國內的支持者和潛在支持者也是不在少數的。
頌堪大權在握之後,從自己出身的陸軍之中提拔了多為親信,此舉引發了少壯派軍官的不滿,並在1948年10月1日發動了一場兵變。然而這場兵變很快被頌堪平息,反倒是鞏固了他的地位。1949年2月26日,海軍不滿頌堪和陸軍把持權力,發動兵變試圖將海軍的將領推上執政臺。雙方在曼谷開火,海軍本來佔據了上風,但是卻由於後援隊遲到而失敗。
這場內戰結束後,如果規範和限制權力成了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1949年3月,主導上議院和下議院的民主黨起草並通過了一個新的憲法,新憲法規定上議院議會由國王任命,並恢復了國王的諸多權力。1950年3月4日,拉瑪九世返回泰國,舉行完加冕典禮後,便帶著自己的王后再次去往瑞士。
在所有泰國人的眼裡,他們的國王並不熱衷於權力,然而事實卻是,最高權力越來越向他的手裡集中。甚至連拉瑪五世時就廢除的王室跪拜禮,也被拉瑪九世所恢復。此外,拉瑪九世還頒布了「大不敬罪」,任何泰國人都不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場合議論王室。在表面上,這恢復的僅僅是禮儀和王室的地位,然而實際上卻是王室恢復君權的一個表現。
掌握權力
想要奪回王室的權力,拉瑪九世非常清楚自己一定要獲得軍隊的支持,所以他在軍隊中培養了一名親信沙立·他那叻。沙立是陸軍的一員,也是頌堪眼中的「自己人」。1951年,沙立成為了頌堪內閣的國防副部長,並在1956年成為了國防部長兼陸軍總司令。
能夠爬到如此高位,足以看出頌堪對他的信任。然而1957年,沙立卻突然向頌堪發難,一舉推到了頌堪的軍事獨裁政府。次年,沙立又通過另外一場政變掌握了泰國的軍政大權,並在1959年2月正式成為了總理。
沙立能夠坐上總理的位置,離不開拉瑪九世在背後的支持。而拉瑪九世之所以會挑中沙立,是因為他是王室的死忠粉,對自己的忠誠度是有保障的。沙立成為總理後,不僅公開支持王室,還安排王室成員到全國各地慰問民眾。拉瑪九世的這一招可謂是一石二鳥,不僅重新掌握了權力,還樹立了王室的好形象。
進入70年代後,受民主選舉思潮的影響,泰國民眾要求軍政府下臺,進行一場民主選舉。拉瑪九世便順應民意,接見了民主運動者的代表,最後任命政法大學校長訕耶·探瑪塞擔任總理,一下子贏得了民心。
恩威並用
對民眾而言,國王滿足了他們的政治訴求,無疑是一位明君。然而對拉瑪九世自己而言,將非軍人出身的人推上臺,也是變相地強化了自己的權力。好日子沒過多久,民眾又開始對民選政府不滿,並在1976年爆發了抗議活動,連王儲(現任泰王拉瑪十世)的雕像都被毀了。
抗議歸抗議,拆王儲雕像不是擺明了在挑釁王室?這一次拉瑪九世可沒有和平解決,抖了抖君主的天威,派出軍隊血腥鎮壓。恩威並重,拉瑪九世將王室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尊重王室可以、挑釁王權不行。
抗議被鎮壓後,軍政府再次上臺執政,並與民選政府反覆交替。拉瑪九世在位70年,發生了19次政變,總理多達35位!但即便政壇再怎麼動亂,拉瑪九世和王室的地位也始終穩如泰山。拉瑪九世還成立了一支只聽命於國王的軍隊,成了他平衡各方勢力的一塊砝碼。除此之外,拉瑪九世還在軍隊中樹立了對自己的精神崇拜,士兵們以服從國王的命令為榮。
由於軍政府與民選政府的互相鬥爭,使得泰國的軍隊、政府和民眾的聯繫並不緊密。軍隊的將領可以成為總理組織軍政府執政,民眾也可以推選非軍人出身的成為總理。這就好比一次競技,拉瑪九世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裁判。無論怎麼政變,政變雙方與泰王的關係也始終是鷸蚌和漁翁,不管誰勝誰負,總之泰王不虧。
有人說拉瑪九世對帝王術的掌控,與我國明朝的嘉靖皇帝相類似,都是少年登基,從羽翼未豐到大權獨攬,利用利益對立的兩派互相鬥。嘉靖帝讓內閣票擬、司禮監披紅,自己只需要拍個板、聽個工作匯報就夠了,哪怕是三十年不上朝、一心沉迷修仙,也能夠牢牢地掌握最高權力。毫無疑問,嘉靖皇帝是帝王術的集大成者,而泰王拉瑪九世也並不遜色。
除了恩威並用,拉瑪九世也廣施仁政。眾所周知,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但是對於非佛教徒的信仰和習俗拉瑪九世也願意支持,他不僅親自參加非佛教徒的重要宗教儀式,還支持其他宗教事業的發展。比如伊斯蘭教會在曼谷開設醫院、創辦學校,拉瑪九世都會予以支持,並且親自任命一位穆斯林出任國家的穆斯林事務顧問。在1975年,他還親自資助把《古蘭經》譯成泰文。
拉瑪九世非常關心土地問題,連屬於皇室的土地都被他分給無地農民耕種,每年還會分發優良稻種給全國農民幫助他們增產增收。對於青少年的成長,拉瑪九世也非常關心,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蒲美蓬善基金會,資助那些成績優異卻家境貧困的學子。
拉瑪九世既有鐵血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這樣的國王誰人不怕?誰人不愛?權力穩固、人民擁戴,泰國王室在短暫丟失權力淪為傀儡後,再次成為了民眾心目中神聖不可侵犯的「神」。2016年10月25日,88歲高齡的泰王拉瑪九世病逝,泰國民眾悲傷不已,由此也可以看出他在泰國人民心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