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是瑞典首都,位於瑞典的東海岸,瀕波羅的海、梅拉倫湖入海處,風景秀麗,集典雅與現代於一體,是世界上最美的城市之一。
市區分布在14座島嶼和一個半島上,70餘座橋梁將這些島嶼聯為一體,因此享有「北方威尼斯」的美譽。
市中心西南國王島東端、梅拉倫湖畔的市政廳,一座巍然矗立著的塔樓,與沿水面展開的裙房形成強烈的對比,加之裝飾性很強的縱向長條窗,整個建築猶如一艘航行中的大船,宏偉壯麗又典雅別致,不愧為二十世紀北歐最美建築的名號。
遠遠地看到高高矗立的鐘樓,頂端是代表丹麥、瑞典、挪威三國的金色皇冠,象徵著曾經的卡爾馬聯盟三權統一時代,被譽為斯德哥爾摩的標誌。
市政廳由被稱為「怪才」的瑞典民族浪漫運動的啟蒙大師、著名建築師拉格納爾·奧斯特伯格設計,建於1911年,建造時間從1911年到1923年,歷時整整12年,耗費800萬塊紅磚,是瑞典建築中最重要的作品。
從沿街入口處進入市政廳。
市政廳呈庭院式結構,一圈建築裡是一個小廣場,入口處的一面牆上爬滿了紅色、綠色的爬山虎。藍天白雲、紅牆白窗、紅綠植物相互映襯,格外靚麗。
抬頭觀賞高106米、直刺藍天白雲的鐘樓。據悉,每天12點和18點,鐘樓兩側鍍金的聖喬治和龍的形象就會活動起來。
東面、南面的屋脊上安放著小金人,西端牆面上裝飾著人物雕像。
自西面拱形門進入市政廳內參觀,由專職講解員帶領下參觀,整點進入,走指定的路線。
市政廳的門票是不乾膠的貼紙,參觀時就貼在衣服上,離開時貼在出口處的一塊木板上,很是環保。
一進門的褐紅色大廳就是傳說中的Blue Hall。
藍廳,是每年12月10日諾貝爾獎頒獎結束後舉行晚宴的地方。這是一個內庭院式的大廳,與整組建築的外庭院相呼應。
設計師原先計劃在紅磚外鋪上藍色的馬賽克,也是瑞典的國旗顏色。結果在看到美麗的瑞典傳統手工製作紅磚後,就放棄了原先的想法。因此「藍廳不藍」也就成了一個繼承瑞典傳統文化的故事。
斯德哥爾摩是諾貝爾的故鄉。從未上過大學的諾貝爾,刻苦自學虛心求教,以發明黃色炸藥和無煙火藥聞名於世。他捐獻全部遺產,設立了諾貝爾獎金。12月10日是諾貝爾逝世日。從1901年開始,每年評發獎金一次,屆時在斯德哥爾摩音樂廳舉行隆重儀式,瑞典國王親自給獲獎者頒發獎金。諾貝爾獎金頒發後,瑞典國王和王后在宴會廳,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舉行隆重盛大的宴會。
據說諾貝爾晚宴時,每個人活動的空間寬度只有40釐米,被稱為「世界上最擁擠的晚宴」。
藍廳北側樓梯稱譽為「世上最舒適安全的樓梯」——愛莎臺階,每級臺階高度僅13公分,看起來很平緩。據說是設計師奧斯特伯格請自己的夫人穿戴禮服和高跟鞋反覆試走,測出了最舒服最安全的樓梯設計,保證了參加諾貝爾晚宴的女嘉賓們能以優雅的姿態,緩緩地走下臺階而不至於裙角或鞋跟被踩。
從愛莎臺階上樓,穿過長廊到達議會廳。
議會廳,這裡是斯德哥爾摩議員們開會的地方。101位議員,每一個座位前的話筒座上都有議員的名字,即議員的座位是固定的。兩側有旁聽席,普通公民都可以旁聽議員們開會。
官冕下是議長的座位,官冕象徵著權力。
斯德哥爾摩議員大部分是兼職的,他們來自各行各業,白天正常做自己的工作,通常在下午4點以後召開議會。
議會廳最具特色的是船形的屋頂。
屋頂的天花板原來是要封頂的,設計師看到未鋪設頂棚的屋頂極像一艘倒扣著的船,很符合北歐維京時代的建築風格。於是,設計師改變主意,又在屋頂上畫出日月星辰,以表示議會所探討的話題,沒有見不得光的內容。
出議會廳便是百拱廳,是國王和貴賓的專用通道。百拱廳的屋頂由一百個蜂窩狀的拱組成,與議會的100名議員相對應(註:議會原設100名議員,為解決投票時票數出現相等的情況,又增加了1名議員,共為101名議員)。
百拱廳牆上高處,有一個木偶劇平臺,每天的12點和18點會動作起來,為人們表演聖喬治與龍的故事。
離開百拱廳,經過一處小小的橢圓形廳,專為一套十七世紀織就於法國布瓦爾地區壁毯而設計,故叫做法國廳,該廳也被叫作結婚登記廳,每周六有10對新人在這裡公證結婚,據說預約的人已經登記到了半年以後。
穿過法國廳便是王子畫廊,用於接待各國及本國領導洽談國際發展與和平問題。
王子畫廊的左側是落地窗,能觀賞梅拉倫湖的風景。
落地窗邊的浮雕是J.A.GAcke的作品,人物圓潤生動,頗為精美。
右側是壁畫,出自於尤金王子的畫筆。尤金王子是現任國王的叔叔,也是一名藝術家,他花費了5年時間才完成了這幅水泥沙畫。
出王子畫廊右拐,金燦燦的光芒撲面而來——縱深約25米的大廳,四壁用1800萬塊約1釐米見方的金色和各種彩色玻璃的小塊鑲成一幅幅壁畫,在明亮的燈光映射下,無數光環籠罩,金碧輝煌。這就是市政廳赫赫有名的「金廳」。
金廳以廳中金屬和彩色玻璃拼嵌而成的壁畫最為引人注目:大幅壁畫上端坐著捲髮飛拂、神態俊逸的梅拉倫湖女神;女神腳旁有兩組人物,分別從左右兩邊走近她,右邊一組是歐洲人,左邊一組則是亞州人,中間有一穿著清代服飾的中國人,據說是康有為。
這幅鑲嵌壁畫,象徵著梅拉倫湖與波羅的海的結合而誕生的斯德哥爾摩是全世界嚮往的美好之地。她不僅是一幅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傑作,也是市政廳的「鎮廳之寶」。
在斯德哥爾摩東南面的海濱小鎮沙丘巴登(鹽湖浴場),有一個被當地華僑引以為榮的「康有為島」。戊戌變法在中國失敗後,康有為流亡國外,沙丘巴登的風土引起這位海外遊子的喜愛,於是他買下沙丘巴登地區的一個小島,並於1909年在島上建起中國式園林,取名「北海草堂」,以寄託他身在異國緬懷故土的強烈情思。100多年過去了,康有為島上的「北海草堂」,在波羅的海寒風的侵蝕下早已湮沒難尋了,但當地的華人仍習慣把該島稱之為「康有為島」。
金廳左右兩壁以歷史為題材,左壁敘事、右壁述人,分別表現了瑞典歷史上的海盜時代等各個時期以及瑞典史上的重要人物。
整個大廳在明亮的燈光下金光閃耀,顯得無比輝煌壯麗。諾貝爾頒獎典禮後在這裡舉辦舞會。
市政廳內參觀結束,窄窄的廊道旁可購買紀念品等伴手禮。
走出參觀廳往右是寬闊的花園,面向海拉倫湖。
花園的草坪修剪得很整齊,靠水的平臺兩側有兩座雕像,一男一女,分別代表歌唱和舞蹈。
與梅拉倫湖隔湖相望的是騎士島。騎士島是老城gamla stan的一部分,十七世紀瑞典最強大的年代,這裡是有勢力的騎士和貴族們居住的地方。
那座高大的哥德式紅磚主教堂,黑色的鑄鐵塔尖直衝雲霄。教堂建於13 世紀,最早是座修道院,後來成為瑞典君主和貴族墓地。
斯德哥爾摩市政廳,這座建築給人最強烈的視覺衝擊便是那耀眼的紅磚牆。800萬塊紅磚砌成的外牆,在高低錯落、虛實相諧中保持著北歐傳統古典建築的詩情畫意。
草長鶯飛,紅綠滿窗,輕風和煦,一切顯得生機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