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訪古城
感謝Joe Lee一家盛情招待,全程陪同,謹以此文獻給你們。
發了幾篇沉重的歷史記憶文,終於可以寫點輕鬆愉快的文字了。今年端午節,來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終於完成遊襄陽的夙願。
特別有緣分,這些年認識了很多湖北好友,而湖北好友中,又以襄陽居多,以前叫襄樊,只知附近有座武當山,因為有太極張三丰的名頭,挺嚮往的。2011年下旬改名為襄陽,心中的武俠情懷一下就上來了。平生看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就是《射鵰英雄傳》,從此郭靖大俠就在幼小心靈中佔據了武林第一大俠的地位。當年還模仿射鵰寫了一部「武俠小說」,至今尚未發表,現在連書名都忘了,這也是年輕懵懂時的一件笑談啊,哈哈哈。
從武漢驅車向西北方向三百多公裡,來到古城襄陽,已經晚上8點多。就近住在古城附近,安頓好酒店立即行動。穿過南街,經過昭明臺[1],進入北街。街道古香古色,但步行街全國同質化嚴重,我們目的明確,而且天色已晚,所以也沒多逗留,一路往北,直奔古城牆。
路遇一位85歲的老奶奶,精神矍鑠,很晚了還在擺攤賣當地特產,於是十塊錢買了三盞孔明燈。來到古城邊才發現一片漆黑,城牆上並沒有燈火照明,有點悻悻然。好在小北門廣場上很多人在放孔明燈,於是借了火機,Joe是行家裡手,三盞孔明燈放飛一盞,大人小孩都挺開心,許個心願。
由於一天勞頓,第二天還要去唐城,所以放完燈後就回酒店歇息。回酒店路上還吃了碗襄陽牛肉麵,不過吃慣了南方清淡口味,襄陽的厚重口味有些吃不消,不僅是辣,而且一層熱熱的牛油,只能抱歉了。
二、一字之師
晚上沒看到古城,當然是不甘心的,於是第二天一早乘大家都還沒醒就再次探訪古城,終於得償所願。這次走的是荊州街,城牆入口寫著「荊州古治」[2]四個大字,穿過門洞就是荊州街,也是一條仿古街,街的盡頭就是古城牆。
穿過古城門有一座小小的甕城,城門已經腐爛,牆磚已經破損,這是一種歷史碾過的痕跡。進了甕城,就有一種被甕中捉鱉的感覺,想到電影《投名狀》中太平天國兄弟被射殺在甕城裡的場面,悲壯感頓時升起。
出了甕城循著城牆臨江西行,清晨漢江上薄霧冥冥,像蓋著一層絲紗,宛若仙境。經過鐵樁碼頭、官廳碼頭和小北門三座碼頭,來到小北門,也就是昨晚沒看到的城門。
只見外牆上寫著「臨漢門」(臨漢門)三個繁體字,城牆正在修繕中,晚上沒有燈,所以還比較古樸,估計再過幾年就很「現代化」了。穿過城門洞來到內城,牆上寫著「北門鎖鑰」四個古字。賣個關子,請大家猜猜「鑰」是什麼字?不要問度娘哦,猜對的找我發紅包。
我也很迷惑這是什麼字呢?正好旁邊有位導遊小妹在休息,於是很禮貌的請教,小妹扭頭斜了我一眼,「lun」字,那就是 「金侖」[3]字,什麼意思呢?這時旁邊一位老先生輕輕拉了下我衣服,低聲說了句,這是個「鑰」字,鑰匙的鑰,這麼一說就完全明白了。北門鎖鑰,襄陽城的北門,打開南方的鑰匙,可見其戰略地位何等重要,難怪乎當年蒙古大軍攻打南宋會選擇襄陽。老先生仙風道骨,看得出是文化人,那自然是我心中最願意接近的人。於是就開始攀談起來,不曾想老先生竟有一段離奇曲折的人生經歷。
三、強悍人生
老先生姓王,英文名K.C.Wang. 老家在襄陽,1949年隨國軍撤到臺灣,後在臺南安家。1960年臺灣大學機電工程系畢業,前往美國Northwestern University[4]攻讀電氣工程學博士學位,現就職於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5],擔任電氣工程與計算機科學教授。和復旦、浙大、華中科大等幾所頂級院校都有合作。
去臺灣是小學畢業前後,按年齡算,老先生已經80多歲了,至少也是叔公輩的人物,但我們談的甚是投機,成了忘年之交,所以先生稱我為老弟,我也冒昧稱他為啟哥了。啟哥是CS(Computer Science)專業的前輩,筆者竟有幸與之同一專業。當然層次相差太遠,只能淺談科技形式。當時正值中興禁售事件,美國扼住了中國科技行業的咽喉。我們探討如何科技強國,但是當下中國,人人想著買房升值,這是不勞而獲的最好辦法。企業炒房,個人炒房,買套房少奮鬥十年,誰還想去科技興國呢?不幹翻房地產,大概科技乃至其他行業都不會有什麼創新可言。
然後就是非常好奇這樣一位離奇人物的經歷,49年能隨國軍撤到臺灣,一定是頗有背景來歷的,因為當時千金難求一票。啟哥沒有過多透露,只說他家在兵工廠,這當然是要害部門。他們先撤到海南,共軍進攻海南。他親哥就在解放軍當炮兵,弟弟在前方逃命,哥哥在後方開炮,真是戲劇性的一幕,又是悲劇性的一幕。大陸這邊還有母親、哥哥和姐姐,我是略懂一點歷史的,所以好奇那個年代,他的親人是如何逃過劫難的。啟哥沒有細說,只說大概以為他們都死了,這其中的心酸不足為外人道吧。
幸運的是,1979年得以第一次迂迴回到大陸家中探望親人,整整三十年,離開的時候母親尚是一位30多歲的年輕少婦,回來時候已經是六、七十歲的老媼。聽到這裡我全身的毛孔都豎立起來,整個人被這種大歷史下個人命運的無常暴擊,作為歷史長河中的普通個體,誰也無法激起一滴水花。
然而,30年過去了,家鄉的面貌並沒有實質的改變,街道依然破舊,生活依然貧苦,心靈依然封閉與不安,就連茅坑都還是那麼髒亂。談到近幾十年的變化,啟哥也是給了高度的評價。
雖然已經過了憤怒的青年階段,但遇到一位臺灣人,難免還是好奇他們關於兩岸關係的看法。啟哥說,作學術的人,並沒有藍綠之分。因為當年日據時期的奴化教育,以及國民政府在49年前後對臺灣人民進行白色恐怖統治犯下的罪行,導致部分臺灣人民對政府的失望,對過往的懷念。啟哥連用三個「搞的太不像話」來形容當年的國民政府統治。他堅信有一天兩岸終會統一,亞細亞的孤兒也將不再是孤兒,這大概也是這位天涯遊子的心願吧。
未完待續……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1]昭明臺:也稱鐘鼓樓,為紀念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而建,現為襄陽市博物館。
[2]荊州古治:因公元191年荊州牧劉表將荊州治所由漢壽遷至襄陽而得名。
[3]金 侖:其實並無此字。
[4] Northwestern University:美國西北大學。
[5] 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華盛頓州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