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風味的感官味道、香氣

2020-12-11 百瑞斯特學院

咖啡杯測起源自19世紀後期的咖啡貿易.由於咖啡貿易商需要評估大量的咖啡的品質,他們就使用了杯測這個快速的方法.當然了,最初期的杯測模式很簡單.數百種的咖啡並列在桌子上,貿易商很快的對每一杯進行啜吸,然後以拇指向上或下代表及格或是不及格,僅此而已,並不會對咖啡複雜的香氣,口感等等作出評分.隨著20世紀的發展,大家對於咖啡微妙細膩的風味變得越來越感興趣.在1932年,Ukers的作品All About Coffee,是第一本深入探討咖啡杯測這概念的書籍.那個年代,咖啡業對於咖啡的描述非常簡陋,風味的詞彙只有17個,包括順滑,醇厚,酸性,柔和,裡約味,發黴味,草味,皮革味,和我的最愛-腥臭味.到了1970年,精品咖啡正要起步的階段,咖啡杯測師從品酒界獲得靈感,開始發展出一套咖啡的詞彙,咖啡的語言亦慢慢建立起來.杯測的時候大家會開始認真仔細的把整個複雜細膩的感官體驗都記錄下來.Ted Lingle(SCAA)在1995年撰寫了被公認為咖啡杯測界天書的The Coffee Cupper’s Handbook.書裡提出了一個標準化的杯測程序,並自此成為了行業內的標準做法.與此同時,UC Davis的Ann Noble教授在參考了品酒界的風味輪後,開發了咖啡業的風味輪 "The Coffee Taster’s Flavor Wheel".咖啡有大概1500多種香氣和味道的化合物,而葡萄酒則有約200種.

咖啡生豆天生的特徵就是被鎖在細胞結構內的揮發性芳香油份.每一個優質咖啡獨有的風味和個性,全都是來自這些芳香的油份.一般而言,味道,口感,和酸度組合成為每一批咖啡豆的獨特風味,而烘焙就能把風味裡潛在的香氣充分發揮出來.

味道上當你在參加杯測活動的時候,要記得打開心靈,無拘無束的探索每一個咖啡的香和味它所勾起的回憶和經歷.我在杯測桌上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分類,分類,分類.從咖啡的幹香開始,我就會把嗅覺感受到的,和記憶中的某些事情聯想在一起,把這些香氣一一分類.美國精品咖啡協會(SCAA)為初學者提供了一些與咖啡最常見的關聯詞彙.以下的樹形圖,就是SCAA對大家稱為味道的這個感官體驗的粗略分類

此圖所給出的味道很簡單,絕不是一個涵蓋了一切的完整列表.你在杯測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個列表當成是一個局限著你該嘗到的味道的界限.相反,你應該把它看作一個起點而已,因為咖啡能在你腦中勾起的聯想,絕對會比上圖的要多:像甘草,金銀花,佛手柑,藏紅花,薄荷,甚至是我常聯想到的果汁糖!能讓你舌頭感覺到明亮清爽和跳躍甜感的,其實都是果酸的功勞.至於咖啡的"醇厚度",我們也稱之為"口感".醇厚度就是你在嘗咖啡的時候,它在你舌頭上的豐厚度和重量.如果還是不太懂,可以理解為,橙汁的味道就是果酸,牛奶的感覺就是醇厚度,口感.另外,"尾韻/餘味" 則是一個捕捉咖啡香氣的概念.常見的尾韻形容詞包括碳烤,巧克力,香料,或松脂等等.咖啡的味道主要是依靠舌頭上的味蕾去感知的.人類最先認知的就是對甜味的感知.我們對甜味的渴望真的是無可比擬.在咖啡裡,存在著許多不同的糖類(通常被稱為多糖貨碳水化合物).我們嘗到糖的感知就被視為甜味.咖啡的甜度,和果實被採摘時的生長成熟度,有著直接的關係.果酸在我們舌頭上帶來的那個感官體驗,稱為酸味.當我們說咖啡過酸的時候,實際上我們是在描述咖啡裡由於過度發酵或果實還沒成熟而產生的過多乙酸/醋酸或酒石酸.然而我們對過激的醋酸味特別反感的味蕾,其實也很喜歡優質精品咖啡裡那些令人期待享受的果酸味道啊.在咖啡品鑑的時候,你有機會會嘗到一種和礦物質成分無關,亦幻亦真的鹹味.咖啡的鹹味其實是一個瑕疵,通常與咖啡生豆加工的時候礦物質受到了汙染有關,特別是如果加工的時候咖啡豆是放在地面曬乾的.我們對苦味的感知,被認為是為了生存,為了應對環境裡的各種毒物,進化發展而成的.咖啡裡其中一個生物鹼就是帶苦味的咖啡因.苦味其實是咖啡裡面不可或缺的一個味道,一個層次.而除了咖啡因以外,很多在烘焙時經過焦糖化產生的物質也給咖啡提供了苦味.1900年代初,一位日本科學家通過分離昆布海藻味道的成分,而確立了鮮味這個感官體驗.被分離的活性成分是穀氨酸.穀氨酸是食物蛋白質中最常見的胺基酸.咖啡裡的鮮味,被認為和生豆加工時,發酵階段的酵母活動有關.

香氣上咖啡的"香氣",應該要與其酸度和味道並列考慮.某些時候,咖啡會有花香的風味,但是只能在香氣裡體驗,並不能在舌頭上感知.清新的花香是咖啡裡一個很高辨識度的香氣. SCAA也香氣作出了分類,但由於香氣的種類比味道多,所以SCAA使用了4個表去把它們列出.SCAA將香氣分成了三大類:酶風味,焦糖風味,和乾餾風味,而每一大類也如下圖般再作細分.同樣地,跟味道的列表一樣,這些香氣描述都只是方便大家的建議,不是限制.用它們作一個起點,去建立你自己個人的關聯和詞彙.

1酶風味與咖啡成長時候植物本身的酶反應,以及生豆加工時候的酶反應有關.

2焦糖風味顧名思義,焦糖風味的香氣物質是在烘培過程中,糖分經過高溫焦糖化以後所產生的.這稱為梅納反應.常見的香氣包括焦糖,堅果,吐司,和穀物等.

3乾餾風味這一類和咖啡豆裡植物性纖維的燃燒有關.香氣包括辛香料,煙燻,和木頭等.

總結咖啡的風味,是你在舌頭上嘗到的味道,加上鼻腔內感受到無數香氣份子的總和.你杯測的次數越多,經驗越豐富,累積的關聯和詞彙越廣泛,那你在品鑑咖啡的能力就越強,辨識風味和層次就越熟練,也能更精確地描述咖啡裡包含的豐富感官體驗.

相關焦點

  • 感官咖啡風味中的味道和香氣
    每一個優質咖啡獨有的風味和個性,全都是來自這些芳香的油份。一般而言,味道,口感,和酸度組合成為每一批咖啡豆的獨特風味,而烘焙就能把風味裡潛在的香氣充分發揮出來。味道上當你在參加杯測活動的時候,要記得打開心靈,無拘無束的探索每一個咖啡的香和味它所勾起的回憶和經歷。我在杯測桌上第一件做的事就是分類,分類,分類。
  • 咖啡的香氣:梅納反應與焦糖化咖啡風味 咖啡香氣的辨別
    咖啡香氣來自什麼物質1926年瑞士科學家雷契斯坦和德國科學家史託丁格研究發現呋喃、烷基吡嗪、二酮、糠基硫醇等29類化合物是構成咖啡香氣的主要成分,其中以呋喃化合物最為重要,咖啡中的焦糖、堅果、奶油、杏仁、水果的香氣均與呋喃化合物有關。
  • 如何訓練咖啡味覺感官?
    「emmmm……」 「沒喝出來」 其實想想也是,剛開始一接觸咖啡,你跟我說一杯咖啡有什麼味什麼味的,我壓根就喝不出來,什麼柑橘、檸檬酸、帶黑巧克力,堅果香氣,一套一套的,真的超玄乎,內心在想「不就是一杯日常的飲料,跟喝茶差不多,至於嗎,喝的是咖啡呀,怎麼感覺像喝「神仙水」一樣?」
  • 詳解SCAA咖啡風味輪味譜使用方式 如何辨別咖啡風味香氣的不同
    風味一詞在日常生活中更多的用味道,滋味來使用,也就是英文的flavor,在咖啡品鑑中,通常用調性來描述。打個通俗的比方,川菜中,我們有很多調性,比如魚香味,糖醋味。咖啡中,我們也會用,花香調性,水果調性,焦糖調性來描述味道,但咖啡的風味問題困擾著好多同學。「什麼是咖啡的風味?」
  • 簡述茶的香氣、香味、味道、口感、風味的不同?
    香氣:鼻子聞到的氣體,調動的是鼻前嗅覺。幹茶的香氣、衝泡後飄出來的香氣、蓋香或掛杯香。香味:茶喝到嘴巴裡鼻子聞到的香氣,調動的是鼻後嗅覺。沉入水中的香氣,喝出來的香氣可能與聞到的香氣相同也可能不同,前段、中段、後段喝出來的香氣不同謂之層次。
  • 你為什么喝不出咖啡的85種風味?
    一個小知識:咖啡有85種味道。既然咖啡有這麼多種味道,為什麼我喝到的咖啡只有一個味道—苦?確實,有的人對於味道確實不那麼敏感,感覺吃什么喝什麼都差不太多。這個簡單來說就是味覺遲鈍或者味盲,換一個說法就是,他們的味覺感官相較常人來說會比較差,品嘗不出很多東西的味道差別。
  • 藍山咖啡or藍山風味咖啡,你喜歡什麼味道呢?
    」「藍山風味咖啡」這兩種咖啡,僅兩個字的差別,在風味上有何區別?藍山咖啡風味細膩,以甘、酸、苦三味完美搭配,口感、香味較淡,但喝起來卻非常香醇精緻,是咖啡中的極品,而藍山風味咖啡是丟了幾顆藍山豆進去以次充好,藍山風味咖啡中的「風味」意思是帶點藍山味兒
  • 咖啡風味輪和咖啡風味之間有什麼關係?它們是怎麼被創造出來的?
    不僅僅是咖啡新手,還有很多喝咖啡很多甚至咖齡幾年的人都感受不到咖啡的細微風味。難道咖啡風味僅僅是商家為了廣告效果添加的虛假描述信息嗎?咖啡風味輪又是什麼呢?想要知道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下什麼是咖啡風味?什麼是咖啡風味?
  • 咖啡風味描述 我們如何感受和表達咖啡中的酸味甜味苦味以及口感
    來到前街咖啡館,當咖啡師衝煮好咖啡後,就會引導著客人去品嘗這一杯咖啡。有不少前街的粉絲會經常聽到我們的咖啡師會這樣說「首先我們聞一下香氣,然後我們品嘗一下這杯咖啡,有沒有感受到酸質,口感順不順滑,會不會覺得有苦澀感」等等的感官帶領描述。
  • 咖啡風味影響因素之溫度
    關於咖啡風味的影響因素從生豆到消費者的感官這一過程的影響因素很多,這裡稍微深入介紹下水溫對咖啡風味的影響因素。切入正題,在衝煮過程當中,水溫是如何影響咖啡風味的?我們知道咖啡風味的決定性因素是咖啡液體中各個風味物質的單位含量(就是咖啡風味物質的濃度)與人的感官靈敏度和人的主觀意識。這裡我們只探討咖啡風味物質的客觀因素(濃度)。
  • 如何品嘗咖啡 品嘗咖啡四步驟聞香氣 吮吸咖啡 確認口感 風味描述
    近年越來越多人喜歡咖啡,有的人喝咖啡是為了提神,有的人只是把咖啡只是當作飲品選擇。但是咖啡品種這麼多,每一款咖啡的風味都有所不同,品嘗咖啡成了不少人忽略的步驟。關於咖啡怎麼品嘗,這次就來探討一下品嘗咖啡的一些事。
  • 【譯文】咖啡香氣和餘韻
    咖啡中的餘韻是指吞咽後留在口腔中的味道和香氣。與其他飲料相比,咖啡風味可以殘存更長時間:濃縮咖啡的餘韻可持續長達15分鐘。 Depending on the coffee, this may or may not be a good thing.
  • 咖啡香氣的秘密——咖啡烘焙
    淺烘焙 | 中烘焙 | 深烘焙大家都知道咖啡香氣濃鬱,但實際上生咖啡豆是沒有任何咖啡的香氣,只有經過烘焙,生咖啡豆中的內部物質發生轉化,才能產生咖啡的香氣,可以說咖啡烘焙的好壞直接決定咖啡的香氣小編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咖啡烘焙。咖啡烘焙的流程咖啡果成熟後,經過水洗法或自然法處理咖啡果。其中,水洗法就是把咖啡豆從咖啡果裡剝出來,再把咖啡豆放在水中浸泡,最後曬乾或烘乾;自然法就是,先讓成熟的咖啡果在樹上或地上曬乾再把咖啡豆剝離出來。
  • 咖啡擁有的香氣類型與數量,即便是82年的拉菲葡萄酒也甘拜下風
    此物質與胺基酸中胺具有親和性,故彼此在一連串的反應後會生成各種味道、氣味、色素分子。這個反應稱為「梅拉德反應」。香料/烘烤風味:常出現在深度烘焙咖啡豆中香料類:丁香、肉桂、豆蔻、茴香;燒焦類:烘烤、煙味、灰塵;咖啡香氣如何品鑑
  • 咖啡品鑑師如何煉成:需經「魔鬼」訓練 分辨36種香氣
    劉冉陽 攝中新網普洱5月29日電 (刀志楠 胡遠航)一杯咖啡的好壞如何分辨?專業咖啡品鑑師品鑑咖啡是否需要旁人無法比擬的靈敏嗅覺?近日,記者探訪位於雲南省普洱市的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揭秘目前世界上最為嚴格的咖啡感官測試系統之一的Q-Grader(阿拉比卡精品咖啡質量分級品鑑師)是如何煉成的。
  • 你聞到的咖啡香氣究竟來自於哪裡?
    「咖啡的香氣」這個讀起來會令人身心愉悅的詞是怎麼來的,咖啡的香氣又為什麼是多種多樣的? 我們都知道,在烘焙的過程中,咖啡豆會產生咖啡風味以及香氣,那麼,這種風味和香氣是怎麼獲得的?
  • 咖啡中的風味從來不是靠喝,而是靠聞
    —————— 當我們在進行感官課程的時候,我們會被安排聞幾十支裝滿香味的小瓶子,並被要求試會著記憶所聞到的味道。通過大腦搜索的聯想和記憶,將會讓我們回憶起每一瓶聞過的瓶子是什麼香氣。有的時候是一根稻草,有的時候是一瓶糖漿。後來我們發現,鼻子開始習慣於搜索空氣中的香氣,當在黑暗而安靜的街道上行走時,想到了稻草的芳香,或是焦糖的香氣。
  • 世界精品咖啡生產國與風味介紹
    南美洲咖啡產區介紹/SouthAmericanArea哥倫比亞【雪峰】咖啡ColombiaKoguiSnowCapSpecialtySupremo洲別:南美洲國家:哥倫比亞產區:SierraNevada風味:堅果味明顯,整體味道豐富多變。
  • 世界各咖啡產區風味特點介紹
    印尼山間有一種特別的動物叫作麝香貓,它使得印尼出產了一種幾乎是世界上最高價的咖啡——麝香貓咖啡。葉門【瑪塔裡】咖啡國家:阿拉伯大公國產區:瑪搭裡風味:品嘗時有風糖蜜般的香氣及濃稠醇和的口感。南美洲咖啡產區介紹/SouthAmericanArea哥倫比亞【雪峰】咖啡國家:哥倫比亞風味:堅果味明顯,整體味道豐富多變。
  • 科學解讀咖啡中香氣的形成
    文章詳述了咖啡採後加工過程中與揮發性物質組成及其變化相關的各種因素。此外,還討論了改善咖啡風味的策略,特別是在去除果膠層過程中產生的微生物衍生代謝物。硫醇是重要的化合物,產生獨特的「咖啡」和「烘焙」氣味。酚類化合物具有抗氧化活性以及人類健康的各種有益特性。礦物組成與土壤結構以及其他環境因素,如海拔、溼度、溫度和遮蔭有關。一般來說,鉀的含量很高,其次是磷,鎂和鈣。 採後加工香氣形成 咖啡果實可按前述的三種採後加工方法進行加工,選擇的方法將直接影響最終咖啡飲品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