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義大利人
義大利人,義大利的主要民族,由古羅馬拉丁民族為主體,由伊特魯裡亞人、拉丁人、倫巴第人(亦譯倫巴底人、倫巴德人)、哥特人(包括東哥特人、西哥特人)等民族長期融合而成,使用義大利語,屬印歐語系羅曼語族,文字用拉丁字母拼寫。19世紀70年代以來,大批遷移國外,有部分分布在美國、阿根廷、法國、加拿大、德國 、巴西、瑞士、澳大利亞。屬歐羅巴人種,北部多為阿爾卑斯類型,南部多為地中海類型。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少數信基督教新教。教會影響很大。義大利人自古多以農、牧、漁業為生,手工業、商業、航海業十分發達。自13世紀起,近代經濟因素開始發展,但因國家長期被外國佔領,近代工業發展緩慢。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加快,現已成為發達的工業國。
二、熱那亞共和國
熱那亞共和國(義大利語:Repubblica di Genova,1100年-1815年),全名最尊貴的熱那亞共和國,1798-1805年稱利古裡亞共和國,是一個大約在1100年開始建立位於義大利西北海岸利古裡亞地區的獨立城邦,至1805年被拿破崙治下的法國吞併。雖然在拿破崙被打敗後的1814年熱那亞曾經復國,但熱那亞之後只存在一段短時間,最終共和國被薩丁尼亞王國吞併。
(1)興起
熱那亞共和國是源於12世紀早期,熱那亞成為了舊義大利王國內一個自治的塞城。在早期的幾個世紀,熱那亞是一個重要的貿易城市,只是僅次於威尼斯這個大城市。熱那亞的重要貿易遍布地中海和黑海。它的主要對手是比薩,但最終被熱那亞打敗,在13世紀晚期從它手中奪取了科西嘉島。在1283年西西里晚禱後安茹和阿拉貢王國的爭奪西西里控制權的時候,熱那亞的商人們幸運地選擇了勝出的一方,並全副精力主導西西里經濟、給予統治階級貸款、及組織和控制糖和絲綢的生產。除此之外,因熱那亞當地是無糧食出產的,所以熱那亞要依賴西西里穀物去支持它的人口。因此商人們也壟斷了西西里的穀物出口,但馬格里布也需要西西里的穀物,所以熱那亞以穀物與馬格里布作交換,得到了非洲的黃金。
(2)經濟
熱那亞經濟的基礎是對外貿易。11世紀從阿拉伯人手中奪取撒丁島和科西嘉的控制權後,以武力在北非沿岸強索到貿易免稅權。11世紀末參加十字軍東侵,在巴勒斯坦建立商業殖民點。13世紀幫助拜佔庭復國,又在地中海和黑海沿岸獲得許多特權。13世紀末~14世紀末,熱那亞進鼎盛時期。1284年和1298年,相繼在海戰中擊敗其貿易競爭對手比薩共和國和威尼斯共和國。造船、紡織、建築和銀錢業也很發達。14世紀時,其造船業生產中已出現資本主義萌芽。1453年,土耳其攻佔君士坦丁堡,熱那亞在黑海沿岸的商業殖民地全部喪失。新航路開闢後,其地中海貿易活動開始蕭條,商業資本轉向高利貸活動。15~16世紀,依賴從西班牙進口生絲曾維持絲織業的短暫繁榮,17世紀後徹底衰落。
(3)衰落
熱那亞因跟威尼斯共和國進行基奧賈戰爭(Battle of Chioggia)及經歷了歐洲14世紀晚期及15世紀的經濟緊縮而開始衰落。冒升中的奧斯曼帝國奪取了熱那亞在愛琴海的商業活動,而黑海的貿易亦被擠壓。在這段時間熱那亞在大部分都被法國及米蘭公國佔領。由1499年至1528年,熱那亞共和國經歷了它的最低谷,在這段時間共和國差不多連續地被法國佔領。西班牙人和她的盟友,熱那亞的「舊貴族」們於熱那亞背後築起山城堡壘圍困該市,並於1522年5月30日奪取了熱那亞,並令熱那亞置於殘酷的掠奪浩劫之下。當熱那亞海軍上將安德烈亞·多利亞(Andrea Doria)聯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驅逐法國人並維持熱那亞的獨立時,復興的跡象開始了:1528年熱那亞的銀行第一次借貸給查理五世。
(4)復興
此後,熱那亞經歷過成為西班牙帝國中地位較低的附庸國,熱那亞銀行家們於他們在塞維亞的帳房特別提出資金支持多位西班牙國王的外交行動。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甚至稱1557年至1627年的這段時期為「熱那亞的時代」,「是一個文明開化、不為人知、歷史學家們長時間忽略的盛世。」(Braudel 1984 p. 157),現代的觀光者一但經過熱那亞Strada Nova或via Balbi色彩豔麗的風格主義及巴洛克式的建築前門,都不會不知道熱那亞擁有著無比的財富。但這些財產並不是熱那亞人所共享,事實上熱那亞的財富是集中於一個組織嚴密的銀行金融家圈子裡,他們是真正的「風險資本家」。
熱那亞銀行的借貸活動是起源於1557年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宣布國家破產,令德國銀行業務陷於癱瘓,完結了西班牙金融家支配銀行業的時候。熱那亞銀行家給予周轉不靈的哈布斯堡王室一筆流動的貸款和一筆可信定期的收入。為償還貸款,他們讓來源不可靠的美洲白銀用船迅速地由塞維亞運送到熱那亞,提供資金予銀行為他們作更長遠的投資。17世紀西班牙的衰落也帶來了熱那亞的再次衰落,而西班牙王室屢次的破產,亦特別地令很多熱那亞商人傾家蕩產。
(5)滅亡
熱那亞於18世紀繼續慢慢衰落,在1768年因科西嘉島發生地方叛亂而被迫將科西嘉賣給法國;但熱那亞相當於同時期的威尼斯比較仍比較繁榮。1797年共和國被拿破崙的法國革命軍佔領,並推翻了以往熱那亞歷史中統治該市的領主,並以知名的利古裡亞共和國代替。
拿破崙在奪取法國的權力之後,對熱那亞頒布了更保守的法規,但利古裡亞共和國只存在一段短時間---在1805年它被法國吞併,成為法國的亞平寧省、則尼斯(Gênes)省和芒特魯堤(Montenotte)省。
當1814年春季拿破崙被打敗之後,英軍代表威廉·斑迪克勳爵(Lord William Bentinck)慫恿熱那亞地區的領主們宣布恢復熱那亞共和國,但熱那亞在維也納會議中決定給予薩丁尼亞王國。英軍於1814年12月撤退,而熱那亞於1815年1月3日被薩丁尼亞吞併。
三、比薩共和國
比薩共和國(義大利文:Repubblica di Pisa;11世紀─1406年,1494年─1509年)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時期的獨立國家,位於今義大利中部託斯卡納的比薩市一帶。當時比薩是商業樞紐,其商人在地中海和義大利貿易中佔一席位,及至一個世紀後才被熱那亞取而代之。藉著臨海的優勢,比薩在11世紀達至權力頂峰,成為海權強國,也是義大利歷史上四個海上共和國(義大利文:RepubblicheMarinare)之一。
(1)崛起
很久以前,比薩是非常重要的商業中心,擁有一支強大的地中海商艦和海軍。1005年,艦隊攻陷義大利南部的雷焦卡拉布裡亞,以便擴張勢力。撒拉森人以薩丁尼亞島和科西嘉島為基地,控制著地中海。比薩人亦與之衝突不斷。1017年,比薩與熱那亞結盟,擊敗撒拉森國王Mugahid,攻佔薩丁尼亞。經過這次勝利,比薩獲得了第勒尼安海的制海權。隨後,比薩人把熱那亞人逐出薩丁尼亞,兩個海上共和國之間的競爭與矛盾萌芽。1030-1035年間,比薩在西西里的數個敵方城鎮頻頻告捷,攻克北非的迦太基。1051年及翌年,艦隊司令JacopoCiurini佔領科西嘉,進一步激起熱那亞人的怨忿。1063年,比薩人與西西里島的諾曼人羅傑一世(Roger I)商討聯合攻打巴勒莫。當時,羅傑正帶兵徵服西西里,前後三十多年。羅傑因為有約在先,拒絕了請求。比薩在進攻上得不到土地支援,最終失敗而還。
1060年,比薩與熱那亞展戰,首戰的勝利鞏固了其地中海的霸權地位。1077年,教宗額我略七世正式承認由比薩人提出的新「海洋法規及慣例」。皇帝亨利四世採納元老院建議,授予他們領事任命權。就像現況那樣,當時的侯爵已喪失權力。1092年,比薩獲烏爾班二世賦予主權,治理科西嘉和薩丁尼亞,並升格為大主教管區。1088年,比薩攻陷突尼西亞城市Mahdia。四年後,比薩和熱那亞的船艦協助阿方索六世,把席德從瓦倫西亞(Valencia)迫退。
(2)十字軍東徵
一支由120首船艦組成的艦隊亦參與第一次十字軍東徵。1099年,比薩人協助佔領了耶路撒冷。在前往聖地途中,船艦錯過了攻陷拜佔庭帝國一些島嶼的時機。大主教Daibert率領比薩的十字軍戰士出徵,他後來成為耶路撒冷的宗主教。
比薩和其他海上共和國籍著十字軍東徵,在敘利亞、黎巴嫩及巴勒斯坦等東岸地區建立商棧和殖民地。其中,比薩人在Antiochia、Acre、Jaffa、Tripoli、Tyre、Joppa、Latakia及Accone先後殖民。他們亦擁有耶路撒冷和凱撒勒雅(Caesarea),乃至位於開羅、亞歷山大及君士坦丁堡的小型殖民地(有較小的自治權)。他們獲拜佔庭皇帝阿歷克塞一世授予專用繫船處和貿易權。在這些城市,比薩人享有特權和免稅權,一旦遇襲則須竭力防衛。12世紀,君士坦丁堡東部的比薩地區增長至一千人。比薩擊敗威尼斯,成為拜佔庭最重要的商業與軍事同盟,歷時數十年。
(3)衰落
1284年,梅洛裡亞海戰爆發。在與熱那亞的交戰中,比薩軍艦盡毀,不少水兵被囚。1290年,敵方船艦攻擊比薩港(義大利文:Porto Pisano),比薩受重創。
1399年,比薩成為維斯康蒂(義大利文:Visconti)的自治領,1402年售予佛羅倫斯。垂死反抗過後,比薩最終於1406年接受管治。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