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二胎政策放開以後,孩子的出生率不斷上升,給孩子取名就成了「老大難」問題,很容易出現「重名」現象。如今興起了一種「父姓+母姓」的新型起名模式,取名方式較為獨特,寓意也非常好。但這種新穎的取名方式,同樣會遭遇新的「尷尬」。
張先生緊跟「父姓+母姓」的起名新潮流,給兒子取名也別有新意。因為自己姓張,兒子的媽媽姓關,他不由想到了成語「張冠李戴」,並取其諧音,為兒子取名「張關理戴」。這個名字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與成語相關聯,詼諧有趣。二是讓孩子一輩子都佔理。
兒子上了小學後,問題就隨之而來。每次老師點名,同學們都會忍不住笑出聲來。語文老師甚至給全班同學解惑,講了「張冠李戴」的意思,讓大家對這個成語有了認識和了解。張先生的兒子面臨種種尷尬場面,強烈要求父母給自己改名字。
家長給孩子起名需要嚴謹,盲目跟風並不見的就是好事。雖然「父姓+母姓」的取名方式頗有新意,但父姓、母姓組合併非都那麼合適,可能會出現名字拗口或者不太自然的情況,從而引發更多「尷尬」。
「父姓+母姓」的起名模式會存在什麼問題?
1、比較拗口
有些父母的姓氏在組合起來之後,會讓人感覺很怪異,讀起來比較拗口。畢竟,孩子的名字取好了,自然是別人叫的多。若是過於拗口的姓名,叫起來就會感覺非常怪,或者缺乏內涵,雙方都會尷尬。
2、過於諧音化
「父姓+母姓」的組合很容易諧音化,若是過於諧音化,本來包含有父母對孩子的美好祝願,結果因為諧音而被別人故意曲解,容易給孩子造成心理上的傷害。家長在給孩子取名時,最好不要給孩子起這樣的名字,畢竟一個人的名字會用一輩子。
3、不被大眾認可
很多家長會給孩子取四個字的名字,比如,「父姓+母姓」,再加上兩個字的後綴,這種起名方式,雖然感覺有點怪,但還算正常。還有就是以成語的諧音字,結合「父姓+母姓」,亂取名字,這種取名很難讓人接受,不容易被大眾認可。
4、容易重名
對於一些家長來說,「父姓+母姓」的組合讀起來比較通順,但是也很常見,就容易出現重名的現象。比如,爸爸姓李、媽媽姓寧,給孩子起名「李寧」,一不小心就和名人重名了。而且生活中叫這個名字的人還有很多。
5、不適合作為名字
一些姓氏組合起來,並不適合作為名字。比如爸爸姓陳、媽媽姓梁,給孩子起名就是「陳梁」,明顯並不好聽,而且還會出現諧音問題,比如「陳糧」、「乘涼」等,容易受到他人的嘲笑。
現在的家長都想給孩子取個獨特一些的名字,但是也要注意其可取性、可行性,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選擇適合孩子的名字。現代孩子的重名率比較高,家長也要多花一些心思,將精力用在如何正確取名上。
家長應當如何正確給孩子取名字?
1、符合性別
家長在給孩子取名字時,可以根據孩子的性別來取名,不可過於中性。同時,男孩的名字不要顯得女性化,女孩的名字也不要顯得男性化,以免給孩子帶來不良影響。在給男孩取名時,用字要陽剛。在給女孩取名時,就要優雅、有格調。
2、簡單有寓意
家長給孩子取名時,不可用過於繁瑣的字或孤僻字,一定要簡單好寫,而且具有一定的寓意。若是姓名太難寫,孩子不僅書寫慢,寫出來的字也不是很好看。
3、名字要順口
家長在給孩子取名字時,名字要順口,一定要用家鄉方言和普通話多念幾次,檢驗一下是否存在諧音或者歧義,儘量避免這類情況的出現。否則,等孩子的名字確定以後,不好的名字會給孩子帶來很多麻煩。
孩子的名字將會伴隨孩子的一生,對孩子有著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十分重要。家長就要注意採用正確的取名方式,選擇符合孩子身份,且有一定寓意的名字。
「父姓+母姓」的取名模式雖然很火,也有一定的內涵,但家長也要綜合多方面的因素進行考慮,選擇適合孩子、孩子也喜歡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