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直在漢中市旅遊。
我喜歡漢中市,喜歡探尋那些鮮為人知的古蹟。
漢中天主教附近,我的出發點
明珠橋,就是我今天要去探尋的一座古代「明星橋」。
它,修建於明嘉靖二十六年(1541),為三孔石拱橋,位於城西門外一裡處,也就是現在的漢江油泵油咀廠南門附近,屬於漢中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保碑
據資料記載:明珠橋,長12米,寬5米,高4米,橋面石條橫鋪,兩側原有石欄杆。橋下,嵌有石文,記載建橋時間。關於修橋的來歷,《南鄭縣誌》載《摭邏錄》:「相傳舊有一鬥戶,量米得一珠吞之,遂化為龍,排蕩成渠,幾為居民患,有神人驅之去,得免,後建橋其上,故名。今猶畫神人按劍驅龍像,懸於橋亭。」
如此看來,明珠橋既古老又神奇。
我滿懷希望地從西大街出發,然後順著長長的斜斜的西關正街一直前行。
街道很窄。
街道上,人來人往。
在漢江油泵油咀廠附近,我向一位老人詢問明珠橋的具體位置。老人很是熱情,認真地給我指點了方向。我道謝後,很快就找到一塊文保碑。我環顧四周,看到兩排護欄突兀地出現在平坦的道路上。
我看了看文保碑,又看了看護欄,終於確信,這就是「傳說」中的明珠橋了。
文保碑旁的明珠橋
橋的護欄,看著很新,與「古」無緣。
橋的南邊,是一個生活垃圾收集站。順著垃圾站前行,我找到一條汙水渠。渠裡,臭氣燻天。
我站在汙水渠邊,看著面目全非的已經「隱身」的古明珠橋,聞著從汙水渠和垃圾收集站裡散發出來的混合臭味,我「整個人都不好了」。
汙水渠
遙想明清兩代,明珠橋是漢中通往四川古道的重要交通設施。橋下,就是古山河堰的排水渠;渠岸,柳樹成行。「明珠垂柳」,成為當時的漢中勝景之一。清代李天敘在橋邊賞柳後,詩興大發,賦詩一首:「探得驪珠勝跡留,畫橋碧柳蕩輕舟。江神靜攝洪流去,水孽長潛古渡頭。鱗甲隱浮沙漲險,煙波遙起旅人愁。過來豁伐遊春目,適興高登萬裡樓。」
可是,現在呢?
明珠橋旁的生活垃圾收集站
明珠橋生活垃圾收集站的牌子
我站在明珠橋旁,沒有任何「詩興」,惟有一聲嘆息,然後逃一般地離開了。
這,可能是我在漢中市區找到的最讓我失望的古蹟了。
再見,古明珠橋!
再見,古明珠橋,我以後不會再想你了。